宋洋 发表于 2013-8-7 20:35:13

[1144期文字稿[投稿]“大西瓜”和“小芝麻”,一个也不能少

                                       “大西瓜”和“小芝麻”,一个也不能少
                                                            宋 洋
      8月6日,笔者来到管道四公司南坦海盾构CPP4D2机组施工现场,看到盾构(顶管)施工业务创新工作室成员白东、张志鹏正带领现场员工在地下连续墙钢筋笼骨架上安装钢筋计、混凝土应变计,进行《复杂地质条件下竖井地下连续墙受力分析》课题攻关。
      CPP4D2机组长陈清锁告诉笔者:“广东地区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号称‘世界地质博物馆’,在南坦海盾构项目中进行《复杂地质条件下竖井地下连续墙受力分析》课题的研究,可以在竖井内部土体开挖过程中,分析地下连续墙结构受力情况,提前做好风险预警,进一步完善企业标准。”
      在盾构(顶管)施工业务创新工作室成立后,参与到工作室的人员都在互相抢“大西瓜”,重要的立项研究课题被一抢而空,而“小芝麻”却被丢弃在角落,无人问津。究其原因就是:重大立项研究课题有专门的经费支持,科研人员可以“名利双收”;而小技术创新没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大家自我感觉得不到重视,而且没有经费来源,最终被搁浅,丢弃到了角落。
      看到这一现象后,公司党委书记兼盾构(顶管)施工业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刘广仁组织创新工作室成员开展反思会,要求他们不能捡了西瓜,丢了芝麻,要引导机组全员参与到捡芝麻、抓细节的创新工作上来。随着《小型技术创新管理办法》的出台,鼓励全员献计献策,人人参与和支持创新工作在盾构机组蔚然成风。
      在井下物料运输员张保健的建议下,机组员工对隧道内管片运输小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弹簧减震和连接防滑链条装置,大大提高了隧道内物料运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电气工程师马继波利用工余时间,为隧道内的电瓶机车设计加装了“闪光器”,保证了隧道作业员工在噪音嘈杂的环境中安全避让电瓶车,降低了安全风险。张保健和马继波俩人不仅得到了项目表彰,还获得了专项现金奖励。
      培育创新的沃土,建立激励创新的管理机制,公司为创新工作室以外的员工搭建了平台。创新工作室负责抓“大西瓜”,盾构机组全员捡“小芝麻”,让“大西瓜”和“小芝麻”一个也不能少。
      如今,管道四公司每年设立“科技进步奖”“技术革新奖”“优秀科技工作者”3个奖项,引导广大技术人员参与科技创新;公司每年下拨10万元以上创新资金,直接发给一线创新员工,对创新项目的脱颖而出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创新工作室也成为了该公司优秀技术人才的“孵化器”。

李鲁山 发表于 2013-8-7 20:39:19

Re:“大西瓜”和“小芝麻”,一个也不能少

角度有新意,写作认真,新闻感觉很好,顶!

cmfrjtly 发表于 2013-8-7 20:43:04

宋洋老师,结合本期主题找新闻由头很重要.

宋洋 发表于 2013-8-7 20:55:48

回 1楼(李鲁山) 的帖子

感谢李老师的鼓励,请多提意见与不足。

宋洋 发表于 2013-8-7 20:56:08

回 2楼(cmfrjtly) 的帖子

收到,谢谢二哥提醒,我再结合主题进行修改。

cmfrjtly 发表于 2013-8-9 10:14:09

很好! 我是前来支持和鼓励和学习的!

祝您更上一层楼!!

因版面有限,即使没能使用,在《班组天地》杂志上均有见稿机会。

微笑生活 发表于 2013-8-9 12:55:25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1144期文字稿[投稿]“大西瓜”和“小芝麻”,一个也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