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班组每一个创新因子
8月3日晚,全国一线的60名班组员工,汇聚班组天地网络互动平台继续探讨创新话题。创新不是新话题,从能共巧匠、创新达人到创新工作室、班组创新工作室,创新一步步走到了职工日常工作、生活。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可以说,美丽的中国梦,离不开每名职工创新梦想的支撑。
2011年11月27日至12月14日,工人日报班组天地针对当时的热门话题“创新工作室”做了《“创新工作室”正风行班组》、《“班组创新工作室:一串细碎的脚步》、《班组创新工作室:打造“持续创新链”》、《班组创新工作室:让团队学习有速度有力量》、《班组创新工作室:每个员工都有机会 》、《班组创新工作室:提升创新价值》,到《创新工作室:员工自主管理创新平台 》、《职工岁末企望:每个班组都能有创新工作室》8期策划。连续8期的报道,道出了全国班组员工的心声,道出了大家对创新梦想的追求。2012年底由降本节支话题引入创新话题,又连续了数期的班组创新研讨。
今年7月以来,连续4期的维修工专题,揭示了创新的魅力。只是今天解读创新的眼睛,多了冷静与客观。不创新,无未来,可是从个人及创新团队,我们既看到了卓著的成绩,也看到了无奈的苦恼,到底什么在制约我们的创新?
随着高科技设备的投入,我们企业班组、每名职工都会因新旧技术的更替而面临“洗牌”。如何不被时代淘汰,如何在岗位中提升自己的劳动价值,我们每个必须顺应时代的脚步,将创新意识转变成自己的创新智慧,将创新能力转换为自己的职业能力。
创新不再是专家、科研所的专利,不再只是创新工作室的产品,所有的班组创新只有“接地气”,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学术创新和应用创新相结合、技术创新与市场经济规律紧密结合,让专家型的创新团队和普通员工群体相结合,才能让创新成果真正惠及职工群众。
激活创新力,需要员工自身突围。“新”是“旧”的突破,创新需要个人素质“资本”,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一个人的创新能力除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执着的精神追求外,与个人的技术专业水平、知识储备量、岗位实做能力成正比,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要提升个人创新能力,必须敢于认识不足,放低身段放学习,脚踏实地干事,观察总结不足,为创新做好足够的准备。在主题研讨时,不少班组员工提到职工技术培训和创新先提素的重要性。汉中车务段的吕铁起初只是一名普通的电工,进入信息技术创新工作室后,他刻苦钻研电脑硬件维修技术,胜任了之前外包电脑公司的维修项目,每年仅修旧利废就能节约成本3万余元。
激活创新力,需要精英带头引路。不论是个人创新工作室还是班组创新工作室,他们都是创新道路上的先行者,领军人物,是培育、聚合班组创新人才的摇篮。在呼唤创新的今天,这些能工巧匠和精英团队依然是班组员工心中的楷模。与其说创新也需要“扎堆”,不如说创新离不开班组的“沃土”。班组需要那些能工巧匠、创新达人们坚持创新追求,吸引、带领更多心怀创新梦想的职工参与。河南油田水电厂双河供电车间“李林卿创新工作室”,自2008年成立以来,在一个103人的车间内,带动80余人参与创新,已完成创新攻关14项,小改小革103项,质量管理QC成果52项,获得国家专利5项,创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李林卿本人因贡献突出,也荣获2012年度“河南省百名职工技术英杰”称号。
激活创新力,需要企业搭台铺路。班组的力量毕竟有限,需要企业规划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格局战略,需要企业的支持、鼓励,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制度创新体系、管理创新体系和创新成果保障体系等,将职工的创新热情激励好、保护好、发动好,将职工群体的创新智慧,汇聚成助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山东能源新矿集团赵官能源公司唯一挂牌的瓦斯实验室,较早以市场为导向,大胆“下海”经营的班组创新工作室。从捧着“金饭碗”吃补贴,到创收盈利,与企业前瞻性的创新格局战略密不可分。
激活创新力,需要突出班组特色。不同的班组,有不同的产品,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属性。有的是看得见的工业产品,有的是枯燥乏味的理论数据;有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服务,有的是物流移动的轨迹......只要坚持在同行业、同领域保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也是一种创新。安徽电建一公司机械化大修厂以杰出员工陈斌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实施“集体管理”,根据班组涉及的工种岗位,划分为钳工、机电、内燃等8个创新小组。三年来,共收获了128项创新成果,其中19项分别获得国家专利、省市的创新奖项。
时代呼唤着创新,企业需要创新、员工需要创新。班组创新工作室不再是一个人的战斗,或一个精英团队的战斗,需要带动一片,激活班组每一个创新因子。
小稿一篇,发一些看法及观点。敬请各位老师批评呀。 学习老师文章 备注,稿件引用了本期李鲁山老师的线索;和上期赵占奎老师、夏忠老师的线索,谢谢。因为这些实证太有说服力了。不妥之处,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指点。
回 2楼(hnytzzk) 的帖子
谢谢赵老师关注。引用了您上期的稿件线索。请多提宝贵意见呀! 写得很全面,支持。 不错 前来学习! 文章对创新工作室的历程做出了完整的梳理,并提出了新的见解!有理有据!回 5楼(张而不扬) 的帖子
谢谢老师光临,还请多提宝贵意见啊!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