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组创新工作室难道只是一个美丽的梦
2011年12月14日,工人日报班组天地以“职工岁末企望:每个班组都能有创新工作室”为题,报道了应职工创新需求而生的班组创新工作室。那么,今天状况如何呢?每个班组是否有了自己的创新工作室?班组创新工作室难道只是一个美丽的梦
8月7日,笔者来到重庆能源集团石壕煤矿企管科,采访了一些班组创新工作室方面的情况。从企管科班组建设负责人李仿口中得知:全矿135个班组,专门开展创新活动的班组少之又少,班组开展创新活动都是利用库房、车间的一些角落,根本没有专门的创新工作室。
前几年,该矿加大了班组建设的力度,也十分重视班组创新工作,倡导班组大力开展创新创效、QC活动等等,为什么全矿还找不到一个像样的班组创新工作室?笔者带着疑问随即走访了基层连队。
“抓好安全生产比创新更重要!”
笔者首先来到采煤四队,就为什么没有班组创新工作室采访了该队队长陈平。“煤矿安全生产压力大,只有把安全生产搞好了,工资收入才高,这也是班组员工最关心的,至于创新,大家就不是那么关心了。”陈平知道员工们内心深处的想法,在创新方面也不好在对班组有过多的要求。
通过和陈平交流了解到,煤矿的安全生产压力大,安全生产好不好直接决定了经济效益,班组员工更重视的是工资收入,大都忙于安全生产,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搞创新活动,认为这都是技术人员专研的,没有太多自主创新这方面的意识。即使专门成立一个班组创新工作室,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参加,把创新交给本单位负责人、技术员负责成了一种班组员工潜意识认可的事情。
“班组创新难度更高!”
“难道班组就没有人搞创新活动,全矿真的找不到一个班组创新工作室?”笔者又回到企管科,直截了当的向企管科科长肖显斌发出了提问。“班组开展创新活动、成立QC小组的情况还是有,但是很少,因为班组创新存在很多困难。”
肖科长耐心的解释道,“班组员工大都是农民工,文化素质不高,许多员工连操作电脑和弄个简单的幻灯片都不行,更不要说画图纸,一线员工工作强度大,下班后搞创新活动精力不足,好不容易有个别班组有这方面的兴趣,由于没有取得好的效果,也没有成大的气候,班组搞创新困难重重啊!”
的确,班组创新比起专业的技术人员、比起单位负责人来不管是人力、物力方面都要差的多,这样的高难度让许多班组员工望而却步了,更不要说成立专门的创新工作室了。
“班组创新工作室难道只是梦?”
班组难道搞创新这么难?班组创新工作室难道也只是一个美丽的梦?笔者又采访了几名基层班组员工。
采煤一队班组员工张伟反问:“班组创新工作室是什么?我们一线工人大都是初中及以下文化,对这些搞不懂。”
掘进三队班组员工曾凡超说:“我个人有一些新的想法,但是不敢拿出来试验,也不可能要求连队专门整个工作室来研究,毕竟创新活动不是搞起玩的,失败了还要被大家笑话的。”
机修车间员工何开府认为:“车间创新有场地优势,技术维修工也很多,要成立创新工作室也不是很难,但是感觉没有班组创新的氛围,大家对此都不‘感冒’。”
看来,班组员工不是不愿意创新,而是对此有点望而却步。其原因还是班组创新还不具备一种良好的环境。
其实,该矿对创新活动十分重视:在2011年该矿就实施科技项目“一把手”工程,单独成立科技办公室,并成功研制了采煤机防尘系统、抽放钻孔封孔管定位及二次封孔技术、薄煤层迈步自移式顶梁支架等等,通过科研创新,解决了制约矿井安全发展的瓶颈,确保了全年实现安全生产,但真正要落实到班组这一层,却是十分困难。
最后,笔者来到科技办公室,采访了副主任蒋光辉。“近2年来,我们在科研上搞创新,解决了很多安全生产难题。班组也有自身的特长,他们对生产现场实际情况更加了解,如果班组能成立创新工作室,来解决更多现场的问题,当然更好,不过以目前的情况难以实现。”
笔者感言:一个良好的大环境是班组创新的根本,这需要领导的重视,相关人员的支持,更需要班组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克服重重困难,那样,班组创新活动开展不会像现在这么艰难,班组创新工作室将不再只是一个美丽的梦。(罗喜林) 罗老师的稿子很好,学习了! 学习了老师的文章,写的非常到位哈 找出了问题所在,但我们这期主要写创新工作室,如果将安全写进去,有点…… 前来学习! 很好! 我是前来支持和鼓励和学习的!
祝您更上一层楼!!
因版面有限,即使没能使用,在《班组天地》杂志上均有见稿机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