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组“联姻”,让创新之路越走越宽
单旭泽8月12日下午,喜闻河南油田采油一厂双河油矿维修班“技术创新工作室”负责人董立新的创新成果“阀座拆卸工具”获得了新型实用国家专利,笔者走进“创新工作室”想一探访究竟,却见工作室里热闹声一片,原来是工人日报班组天地1145期中松藻公司提出创新工作中“三重三轻”现象,在创新工作室成员中引起了极大的共鸣。
“我们的创新工作室刚成立时,才5个人,虽然有创新的能力,倒腾出几个成果,但由于文字功底浅,不善于总结,创新成果得不到很好推广,效益显然达不到预期目标。”谈起创新工作室的变化,技师韩永平脸上笑成了一朵菊花,“自从2012年‘学习型班组’和‘创新工作室’联姻后,我们创新工作室的队伍壮大到了326人,平均年龄由37.5降为27岁,队伍年轻了,成果更多了,强化了三重,避免了三轻现象,创新路子越走越宽了。”
2008年,厂工会大力倡导学习型班组,一时间,“学习型班组”在百里油区遍地开花。但与“学习型班组”热闹的情景形成反差的,却是创新工作室门前的冷清:整个油矿除了维修班有一个技术创新工作室以外,38个采油班组几乎没有一个专门为创新工作而设立的组织。
2011年底,看到工人日报中“班组天地”连续8期对班组创新工作室的报道,激起了很多班组青工创新的欲望和动力,他们把这个愿望写进合理化建议中,并在厂职代会中被采纳。在2012年初,双河油矿工会经过调研,考虑到基层采油班组人数偏少,有的才3-5名职工,在每个班组成立创新工作室不太现实,也不利于创新经费的整合,于是在全矿评比出了22个学习型班组,让他们与维修班里的“技术创新室”进行联姻,不但将学习效果进行了检验,也为“技术创新室”充实了一大批有技术实力的青年创新人才。
让采油班组与创新工作室进行“联姻”,首先受到了采油职工的欢迎。今年年初,创新工作室按照青工所在的岗位工种,将326名青工细分成采油、地质、电气焊、泵修等5个技术攻关小组,把分散在小组成员头脑中的知识、经验和信息整合成小组共同的创新火花。经过‘联姻’,学习型班组和创新工作室由单兵作战,变为强强联合,以前困扰原油生产的难题被逐一攻破,而创新工作室里则多了一大批愿意学、肯钻研、爱琢磨的创新好苗子。如今,创新工作室里的创新主攻方向由维修转向了采油的全方位创新,防盗锁、新式阀座拆卸工具、冲击撬杠……一项项成果、革新、先进操作法,每天都在创新工作室新鲜出炉,让采油工作变得轻松、省力而高效,在38个采油井站快速推广,实现共享。而青工们善于总结创新工作,及时进行成果上报的优势,也使得创新成果的知名度和获奖度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高,更吸引了众多兄弟单位的取经人。
同时,创新工作室还把对采油青工培训学习和传帮带作为提升创新后继力的有效法宝。他们把课堂搬到井场上、采油树旁、抽油机下,三五个人不嫌少,三五分钟不嫌短,随时随地为青工开小灶。今年7月24日,被评为“学习型员工”的采油五队青工王海波再次摘取了油矿技能比武“状元”,他和青工们成了“技术创新工作室”中技师们身边的“小尾巴”,也开始琢磨起技术创新来,在技师韩永平的指导下,共同研制了“变速箱自动加油器”,省时省力、快捷方便,一时间在全矿引起了轰动。高级技师李宪雷帮助青工刘振涛对“9号注聚站增压泵改进”,创效6.55万元。青工贾玉拓在技师陈婷的指导下,成功对“油液沉降过滤流程的改造”课题进行攻关,在10个计量间推广使用,节约成本8.2万元。这两个项目均荣获厂级科技创新一等奖。
“我们工作室里产生了很多的先进操作方法、创新成果、技术改造,就是在‘学习型班组’和‘创新工作室’联姻后的结晶,真正实现了‘学习交流——合作创新——成果共享’的效果。”青年技师邓丽霞坦言道。自“联姻”以来,共产生技术革新、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成果共48项,实时实地转化为生产力,创经济效益740余万元。
角度真新,写作用心,祝贺!
回 1楼(李鲁山) 的帖子
感谢鲁山老师的关注和鼓励!回 1楼(李鲁山) 的帖子
鲁山老师别光夸奖,多提提意见哦! 我感觉,后面部分的介绍,需要提炼一下,这样写好处是容易让人明白新闻事实,但高度显得不够了。个人之见,请勿介意!回 4楼(李鲁山) 的帖子
好的,我再琢磨一下,谢谢鲁山老师的意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