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作室托起班组员工的中国梦(修改稿)
创新工作室托起班组员工的中国梦宋 洋
进入8月份,工人日报班组天地板块连续三期报道了班组创新工作室的现状,看到一篇篇令人深思的文章,带着一系列的思考。19日,笔者来到管道局四公司CPP4D1机组南坦海盾构现场,就如何让创新工作室不再是虚化、纸面化、墙面化的装饰品,能够真正走进班组员工展开深入采访。
管道局四公司作为中石油唯一的一支盾构队伍,从2002年,进口第一台盾构机谈判时连提啥问题都不知道,到如今拥有工法、课题、技术革新、专利等成果126项,基层群众性技术创新400余项。11年间,他们从没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却非常实用的小发明、小创造开始,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指导施工,解决一线的实际问题。
2010年,盾构(顶管)施工业务创新工作室成立后,立即成了盾构机组员工们的“香饽饽”,大家都在互相抢“大西瓜”,重要的立项研究课题被一抢而空,而“小芝麻”却被丢弃在角落,无人问津。究其原因就是:重大立项研究课题有专门的经费支持,科研人员可以“名利双收”;而小技术创新没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大家自我感觉得不到重视,而且没有经费来源,最终被搁浅,丢弃到了角落。
看到这一现象后,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刘广仁组织全员开展反思会,要求他们不能捡了西瓜,丢了芝麻,要引导机组全员参与到捡芝麻、抓细节的创新工作上来。为了把创新工作室工作做实,他们每季度对创新项目进展进行复检、考核、通报,不达标的予以通报批评,两次审查未通过的给予换人,真正让创新工作室不是一时的应景之作,而是企业创新发展的长久之计。
员工郭培鹤告诉笔者:“对于我们一线员工而言,只有注重创新,才能为企业取得更多的创新成果。目前通过我们的努力,盾构月掘进速度由以往的135米至140米,已经提高到了240米左右,节省了工期,就大大的节约了施工成本。”
“创新工作室是我们发挥知识和能力的平台,企业为我们年轻人创造了机会,我相信,这里就是我施展才华、完成盾构梦想的舞台。”掘进一班班长王奇补充道。
中国梦,也是石油盾构人的梦。他们最大的梦想就是持续提升盾构施工技术水平,不断拓展应用领用,将更多的技术创新变成专利,更好地服务国家油气战略通道建设,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宋洋老师,再思考下新闻由头,必是一篇好文.
回 1楼(cmfrjtly) 的帖子
收到谢谢二哥鼓励。 写的不错,学习了回 3楼(敬业心) 的帖子
谢谢老师鼓励 标题特有气势,赞。建议,是不是就2010年起大家“捡芝麻”后的成果举例,这样“大西瓜”项目有人抢,“小芝麻”项目也有人追的创新局面,是不是更能突出创新工作室的能效? 恕我直言,标题与内容有些不符,标题太大,内容与之配不上。 万丈高楼,起于基础;百年企业,始于班组。“小荷才露尖尖角”,《班组天地》杂志已沐浴时代风气面世,她将扎根现实土壤,汲取生活养分,以一种崭新视角、崭新理念、崭新风貌,从期刊之林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学习型、安全型、知识型职工的知心朋友。敬请广大朋友关注《班组天地》杂志,并且积极参与进来,不光为《班组天地》杂志的内容添砖加瓦,更要通过阅读,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意见。就让我们一起努力,工作耕耘好这一属于班组的园地。
----------------------------
企业班组“安全屋”挂图、《班组天地》杂志同步销售,敬请关注!
http://bbs.bztdxxl.com/read-htm-tid-309552.html
QQ:78204334 手机:18990925548
您的朋友罗勇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周到、便捷、持续的服务!
回 6楼(李鲁山) 的帖子
谢谢李老师的建议,由于时间仓促 确实有些不妥。 很不错,学习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