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工作室花艳果丰
让创新工作室花艳果丰宋 洋
伴随工人日报“班组天地”板块对基层班组创新工作室的持续深入报道,如今,创新工作室已成为发明创造者的代名词,成为了班组职工改革创新的聚集地。然而,在创新的路上,企业应该扮演哪种角色,让创新魔力激发职工的热情和潜力,始终让创新工作室花艳果丰?
8月25日,笔者带着问题走进管道局四公司盾构(顶管)业务创新工作室采访。在这里,创新工作室成员讲不好“创新”的大道理,但却可以对穿越不同地质的盾构机进行设备适应性改造,驾驭着它在神秘的江河湖海下拼结成坚固的隧道,用于各种油、气管道及附属设施的安装运行。
“工程项目是企业最主要的利润来源,创新工作室的工作重点在‘创新’,但创新是‘花’,效益才是‘果’。盾构、顶管非开挖施工作为高端业务,只有不断技术创新,发挥专业优势,才能实现人企双赢。” 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刘广仁如是说。
为了培育创新的沃土,管道四公司每年设立“科技进步奖”、“技术革新奖”、“优秀科技工作者”三个奖项,引导广大职工参与科技创新;公司每年下拨10万元以上创新资金,直接发给基层班组创新职工,对创新项目的脱颖而出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形成了“创新人人参与,创新就在身边”的氛围。
今年,在CPP4D3机组承担施工任务的南京长江盾构工程中,为克服65米深江水压力盾构掘进这一技术难题,公司科技质量部与盾构(顶管)业务创新工作室反复研究,改造原有刀盘结构,增加贝壳刀,以增加整盘刀具的寿命。他们邀请国内盾构行业的专家,对盾构机适应性改造方案进行评审讨论,最终确定了盾尾密封、铰接密封、刀盘主轴承密封、刀具和刀盘改造等多项方案。
CPP4D3机组长常喜平说:“盾构机在地下掘进只能向前,不能后退。在65米深江水的超高水压下进行掘进作业,是国内可查阅的盾构施工中面临的最高水压。通过我们自主创新,实现了技术的升级,《一种盾构机尾盾密封防水结构》获得了国家专利。目前南京长江盾构已累计掘进864米,完成工程总量的43%,安全、质量、进度等各项指标全面受控。”
一花引来万花开,如今创新工作室也成为了公司优秀技术人才的“孵化器”,多名成员都从班组中走出来,成为了盾构管理技术骨干,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他们要将更多的技术创新变成专利,把创新工作室建设成为攻坚克难、技术交流的平台,让中石油盾构队伍成为一支战则必胜的先锋队。 好文章,学习了 稿子很成熟,超越了原来的,祝贺! 前来学习了! 请各位老师多提意见撒。 稿件确实很成熟
回 5楼(马兵) 的帖子
谢谢马兵老师鼓励。回 7楼(263264) 的帖子
谢谢老师支持。 向宋洋学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