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发表于 2013-8-30 18:24:24

在班组中培育企业的创新基因——走访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班组创新工作室(二)

        面对渴求创新的企业肌体,如何培育创新基因、疏通创新血脉?山东电力公司靠创建班组创新工作室完成了这项大工程。在班组随处可见的创新工作室,不仅不断地收聚职工的创新梦想、奇思妙想、点滴设想,而且将其合并、归拢、提升、落地,成为骄人的创新成果。通过一个个创新工作室,公司高层管理者与班组基层职工,实现了工作与情感的无缝对接

在班组中培育企业的创新基因
——走访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班组创新工作室(二)
【企业感知篇】
■本报记者    夏晓凌  孙覆海
■本报通讯员  孙  华  侯  婷

        在国网山东电力公司的几次采访中,记者透视一个个班组创新工作室,顺势看到了一股由上至下、层层联动的支撑力量若隐若现,原来,每一个创新工作室都不是那么简单,她们就像企业至疼至爱的孩子,一直是在企业的倾心关注、呵护备至下成长着。
        “铁师傅,如果单靠班组的力量,你们这个创新工作室能有今天的样子吗?”
        “呵,不可能,肯定不可能!你瞧这房间、这设施,都是企业的投入,还有这些个创新成果,完成它们需要时间和资金,甚至还需要更大的场地和设备,光靠班组怎么能解决?”
        7月28日,记者在该企业“铁老师创新工作室”采访时突然发问,“铁老师”李铁夫则不打贲地回答。随后,记者在走过的几个班组中都同样提到这个问题,而听到的回答则都与铁老师的回答相似。
  尽管来之前记者已对该企业班组创新工作室的情况有所了解,但从现场反馈出的企业对每个班组创新工作室那么贴近、实在、周到的服务,每个创新工作室透出的对企业的依赖和感激,依然让记者在新奇中产生思考:公司高层管理者与班组基层职工,通过一个个创新工作室实现了工作与情感的无缝对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该公司总经理李同智用“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这8个字,举重若轻地说出他们为何花大气力抓班组、抓班组创新工作室的缘由。

高擎职责——
尊重并保护职工的首创精神
        在走进山东电力班组创新工作室的过程中,记者一边感受这里浓郁的创新氛围,一边对号入座地梳理着来自企业高层的宏观战略思想中,有关对创建班组创新工作室的解析。其中,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该公司领航人李同智的一段话:“在班组建设工作中,我们特别重视的工作之一,就是在班组里创建创新工作室,我认为这是尊重并保护职工首创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为此,我们制定了《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励办法》,积极构建优秀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励机制,鼓励班组职工紧紧围绕生产经营实际,在技术、工艺和方法上进行大胆探索和创新;在过程中坚持层层推进,不断推优;定期召开创新成果发布会和展示会,将职工的‘五小’创新成果、QC获奖成果、专利成果汇编成册,进行集中展示交流、推广普及和评审。目前,已有389项职工技术创新优秀成果在全省大力推广应用。”
        这段话的字里行间,仿佛透着一种淡淡的骄傲,接下来这段话,更让记者感受到一股来自该公司领导班子整体的一种没有自满情绪的自豪:“公司仅‘架空线路清障检测机器人’一项成果应用带电作业33次,创直接经济效益达9000多万元!公司科技成果和专利拥有量居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各省公司首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优秀工业设计金奖;21项成果获国家电网公司、山东省科技进步奖;我们的发明专利首次获国际授权、1项获中国优秀奖;省域智能配网关键技术等10项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带电抢修作业机器人开发与应用获‘863计划’立项,送变电公司研发的高强钢组合抱杆填补了国内空白……”
        一串串炫目的数字和世界级水平,令人肃然起敬,然而更让记者敬佩的,还有该企业一把手对职工的创新成果熟悉、了解到如数家珍的程度和自然而然流露出的对班组、对职工的真实依赖感。记者在上面两段文字表述中捕捉到,企业高擎的不仅是职工的创新成果和创新奉献精神,还有这个企业强烈意识到的职责和使命——尊重并保护职工的首创精神,每一个企业管理者人人有责。
        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究竟来自何处?
        记者翻看着桌上一摞厚厚的采访资料,一行大字夺目而出并重击记者思维:职工创新力量,是企业腾飞的能量!在记者看来,这行字无疑就是答案。
        这行字,是一本由山东电力下属企业检修公司出版的《职工技术创新成果集》的书名,书中记录和展示了检修公司近3年来,变电检修专业、变电运维专业、输电运检专业最优秀的56个创新成果。无一例外,这些成果都来自企业的班组创新工作室,都是职工汗水和智慧的结晶。
        检修公司工会主席李龙对记者说:我们公司的30个班组,被人叫做“车轮上的公司”,因为一年到头都在外边跑,检修任务十分繁重,为了减轻劳动强度、降低劳动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我们必须启动创新引擎,靠一个个班组创新工作室实现我们的工作理想,改善我们的工作状态。在公司形成的氛围是,谁创新、谁出创新成果,企业就把谁举得高高的。“高森创新工作室”就享有了这样的厚遇:这个工作室研制的“架空线路清障检测机器人”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森为此成为全国迄今为止第9位获此殊荣的一线工人,当他和科学家一起站在领奖台上、接受国家主席胡锦涛的接见时,他觉得当一名工人是这辈子最自豪的事儿。
        在采访中记者感受到,这里的创造性工作已成班组常态,一个个班组创新工作室,正蓬勃跃动,继续演绎着自己的创新故事,他们继续用一个个鲜活的实例告诉大家,企业要腾飞,就要想方设法不断激发班组职工的创新力量,靠班组创新筑牢企业创新之基,不断补充企业创新能量。

抓牛鼻子——
让领导先有意识有动作
        看企业有没有竞争力,关键要看班组、看岗位——这话先是李同智说的,后来公司领导班子里的人都说,再后来,二级企业的老总们和高管们也这么说。他们说这话的目的,不是想标刻自己对班组创新的重视度,而是意在时刻提醒自己:抓创新莫忘抓牛鼻子,这牛鼻子就是领导者自己!
        这一认识是该公司走过一段蹒跚路后的如梦初醒。
        记得7月15日,记者初次来到山东电力的第二天上午,在山东电力工会主席杜军的张罗下,记者与山东电力下属的济南供电公司、青岛供电公司、枣庄供电公司以及在济南的检修公司等企业的管理者们一起座谈。
        开始,工会主席杜军因为年轻并没被记者列入重点采访对像,可他先声夺人,一张口说话就让记者无法小觑。他说:“实事求是讲,我们企业一直都把班组建设作为工会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等花费了很多时间、做了大量调研工作后才发现,我们的工作还是没有抓住牛鼻子,牛鼻子在哪里呢?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一直认为,抓班组建设、抓创新工作室,首先就要抓班组长,班组长就是牛鼻子。于是,围绕着如何抓好班组长的素质提升、技术能力、管理水平的提升等,我们做过许多工作。但后来发现,这个思路有误区,许多工作在班组中无法落实,不是班组长的事儿,而是上面的责任!原来,领导,才是班组建设的真正的牛鼻子,抓班组创新工作室,首抓领导!”
        真是一句话警醒梦中人!记者正在咂摸此话味道时,杜主席又举例说明刚才的观点:就拿建班组创新工作室、让员工全员参与创新这事来说,如果只抓班组长,许多难题都解决不了,公司的战略思想无法落地,而抓领导,情形就不一样了。说话间,他手一扬,指着枣庄供电公司的一把手李建鹏说:“他对此体会深刻,让他说说……”
        在记者眼中,枣庄供电公司老总李建鹏外形不像老总,倒像一名刚脱了工作服的工人,他告诉记者,自己在班组当了10多年的班组长,靠着在一个小黑板上写写画画成长为今天的企业老总。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他的“小黑板情结”已在他统领的这个空间里形成了“小黑板文化”,企业145个班组中,班班都有创新工作室,每个创新工作室都设有小黑板,小黑板是创新工作室的主要活动方法—— “班组技术培训大讲堂”的重要工具。李建鹏认为,中国的一些花里胡哨的培训和国外的那些看似时髦其实在国内水土不服的方法,都不如这“班组技术培训大讲堂”实实在在,不如这小黑板用得自如自在。他说:“俺始终觉得,相马不如赛马,一定要让职工在班组里比起来、赛起来,而怎么比、怎么赛,就要看这个班组大讲堂了。根据创新工作室的需要,要开展哪些培训,先出三个图纸,让所有人抽签讲课,因为之前不知道要抽到谁,所以,人人都要做准备,这个准备过程,就是人人学习的过程。每次讲完课后,大家都要对讲课评价打分,成功了还要到现场去讲。开始有阻力,现在形成习惯了,不让这样做,大家反倒不习惯了。”
        在李总的建议下,记者走了不少班组,每个班组里那块上面画满图、写满字的小黑板,也随之成了记者采访中难忘的风景。这一风景让记者证实,在这里,建好班组创新工作室是公司李总的夙愿,是紧抓不放的“一把手工程”。
        把班组创新工作室当成“一把手工程”予以开发、建设,这已在山东电力的各下属公司形成风气,青岛供电公司的工会主席王转军说:“班组建设不仅要好看,关键要好用。为给班组创新工作室一个好的环境和氛围,我们花大气力抓好全公司94个班组的基础建设,公司党政主要领导挂帅总体抓,工会牵头抓,发策部配合抓,其他职能部室专项抓,车间直接抓。我们制定了班组创新工作室的评选、管理办法,突出文化引领、人文关怀,定期推举创新之星……做这些,就是想用创新理念带动职工进行创造性劳动,让他们有个平台用心、用脑踏实工作。”
        在与王主席的对话中记者得知,青岛供电公司已从过去总是对班组提要求、以致要求一多就搞得班组不堪重负的误区中走出来,现在想的做的都是围绕着如何给班组减负、如何给班组服好务这个主题展开的。在这个公司,召开班组长座谈会不许车间主任参加,就是为了能让班组长有发牢骚、提意见的机会。王主席说,我们工作的原则就是,永远要给班组一个预期,给班组一个希望。
        听到这番话,记者终于明白,曾被工人日报多次重头宣传的 “夏晓宾创新工作室”之所以名冠全国、成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劳模创新工作室,这跟企业里提供的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有直接关系。
        想成长,就创新!这是济南供电公司工会主席李新元对自己企业创新氛围的概括。他的观点是,全公司83个班组管理水平也许参差不齐,但是可以在提升班组整体创新能力这方面统一认识、统一规划。目前,他们已经习惯了鼓励职工有想法、再鼓励职工把想法变成创新行动、进而鼓励职工通过创新行动获得创新成果这一工作思路,所以,他们觉得自己只是做了该做的,没什么特别。
        平实、普通的话语,却让记者感受到了非同一般的创新激情和创新能量,而这些的形成均源自该公司领导明确的创新理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创新中解决问题”!

cmfrjtly 发表于 2013-8-30 18:42:55

连续风格 发表于 2013-8-30 20:36:33

马兵 发表于 2013-8-31 07:43:53

鸿雁 发表于 2013-8-31 20:55:15

认真学习

初卫平 发表于 2013-9-1 12:37:47

认真学习尊敬的夏老师的文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班组中培育企业的创新基因——走访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班组创新工作室(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