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立】退休后的生活应由自己自由支配
近日有记者在采访清华大学教授杨燕绥时问到:如果说一个人50岁退休的话,65岁才领到养老金,这15年当中是怎样过渡的?杨燕绥:让他们从生产企业退出来,经过培训居家就近参加社会服务,50到65岁的男性去做一些养老院的园丁,园林义工,50-65岁的女的给老人做做饭,洗洗衣服,做点编织,多好!(新华网9月12日)乍一看到杨教授的提议,我也很愤怒:杨教授高高在上,不了解民众疾苦,站着说话不腰疼。一来,职工退休,本来是因为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也该歇歇啦;二来,退休后工资减少,就目前的物价、房价等高涨的状态来说,根本不够花的,怎能去做义工?!
但静下心来想一想,杨教授可能是出于关心职工健康角度考虑,可能是怕职工退休闲下来没事可做,身体机能会退化,所以提出建议,通过做义工可以锻炼一下身体。
笔者是个好静不好动的人,除了晨跑锻炼,平时上班基本上都是在办公室坐着,写点东西,做几张报表什么的,有时候甚至一上午都不出办公室的门。这样的生活状态,令我的腰椎、颈椎都有些小毛病。今年9月份我儿子去了外地上高中,像许多家庭一样,我们在学校旁边租了房子,每天来回赶班。生活一下子忙碌起来,想闲都闲不下来,一开始真是不适应,每天手忙脚乱。但一段时间下来,我忽然感觉到,自己的腰椎和颈椎病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身上也感觉有劲了,精神状态也很饱满。这一切,应该归功于忙碌。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人不可承受生命之轻”,这些话都体现了一个道理:人,不能闲着,就得动起来。因此,我觉得,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杨教授的提议也是无可厚非的。
但杨教授的建议只能是个人建议,不要形成制度,不能作为退休职工的唯一趋向。退休后的生活属于职工自己,想怎样支配完全在于自己的选择。不闲下来的方式有许多种,比如说给儿女看孩子,比如说旅游,比如说另外找份有偿的零工。如果家庭比较困难,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就近找份零工做做。如果你是会计,完全可以找家私企继续去做你的老本行;如果你是工程技术人员,那可了不得,周围私企的工程技术人员工资比国企高多了;如果你是普通工人,可以去周边的饭店、书店什么的找些临时的工作。这些工作的收入,加上你的退休工资,完全可以使生活宽裕,精神富足。当然,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你的身体要健康,如果你体弱多病,那干脆还是还是歇一歇,多注意保养身体。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给儿女看看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旅游是精神的一种疗养,如果生活条件好,家庭负担很轻,可以选择退休后到各地旅游,开阔视野,老有所乐。当然,如果你很闲,也不缺钱,且又很有博爱之心,完全可以依照杨教授的建议,自愿选择去做一名义工。
生命是自己的画板,不能由别人来着色。退休后的生活应该由自己安排,别人说的再多也只是建议,决不能作为退休职工的唯一选择,形成制度强制执行! 欢迎侯老师参加本期事评讨论。 让自己忙起来是好事啊! 其实这与企业只重经济不重文化生活有关。 确实现在办公环境照成我们身体质量下降。 侯老师以自身感受为杨教授找理由真的冠冕堂皇啊!本人很欣赏您的这个观点:生命是自己的画板,不能由别人来着色。退休后的生活应该完全由自己安排,别人说得再多也只是建议,决不能形成制度强制执行!学习了 杨教授说得非常好!
对我的人生起着重要作用!
退休以后,还能再次学习,还能为什民服务?太好了!杨教授不愧为“洋教授”,她的建议已经与国际化接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