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创新 甘于奉献
甘肃省酒泉公路总段敦煌公路管理段机修机运班,是敦煌段专门负责养护设备革新,车机维修保养工作的队伍。现有职工38人,其中男职工25人,女职工13人,全队职工平均年龄35岁。十多年来,这支队伍始终把提高机械革新能力,抓好车机安全生产作为站班管理工作的核心,坚持 “团结、创新、安全、奉献”的管理理念,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敦煌公路管理段整体工作稳步推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该队成立以来曾多次被敦煌公路管理段评为年度“安全班组”;2012年被酒泉公路总段评为2011—2012年度安全生产先进集体。
一、注重理论业务学习,培养出了一大批“多面手”
机修机运班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公路养护发展对人才队伍的需要。他们在学习掌握车机维修保养的基础上,每年他们都会制定了《学习计划》,对最新的业务理论和创新革新技术进行系统学习和研究,充分利用工闲时间学习,并在每月的考评中,把学习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考核,做到了学习人员、时间、内容、检查四落实。并通过送出去培训和传、帮、带的方式,带动着职工积极学习钻研技术,掌握更多的技术技能,培养一专多能技术人才。每年都有一批技术工人被敦煌段评选为“能工巧匠”、“技术革新能手”。其中芦建平等同志不仅曾多次被总段评为“青年岗位能手”、“先进生产者”,而且在2012年他们成功改制沥青加温罐荣获“科研杯”全省交通运输系统职工五小发明评比二等奖。
二、工作注重精益求精,用革新节约养护生产成本
2002年,敦煌段仅有的一台旧拌和炉,由于超期服役,极易出故障,加之部件购置困难,严重影响着工程建设。为彻底解决问题,他们根据多年来的操作、维修经验,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改装:一是在粉煤料斗内焊制了自动供煤装置,利用原有的电机带动旋转,使负责供煤的职工每1.5小时填装一次煤粉,既安全、省力,又避免了煤渣淤塞料口的弊端;二是利用废旧钢板,加工了粉煤机外壳,用生铁板焊制粉煤机锤片,经他一改进,使原来厂家制造的只能使用一年就会破损的外壳和锤片,我段已连续使用4年,既经济,又耐用。三是在传送砂料的皮带口焊装了筛网,将给料处超过标准的碎石在此分割,由一工人不停地用木棒震动筛网,大片石即可滚落于地,将人工检料改为机械检料,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在此基础上,他又在筛网下装了一个小型震动泵进行自动震动,彻底实现了机械化操作。仅此项成果,每年可为段上节约购置各类配件的资金2万多元。
2010年4月,正当油路修补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时,敦煌公路管理段突然接到一份敦煌市环保部门下发的《沥青拌合设备停运通知单》,责令该段立即停止沥青拌合设备的运行,以保证周边环境净化。因敦煌公路管理段油料场位于敦煌市效区飞机场、火车站以及通往莫高窟的必经之路S314线文化路口处,沥青拌合设备排出的烟尘严重影响周边环境。如果在短时间内另选址建料场困难太大,更换设备又缺少资金,但油路修补任务又不能耽搁。就在这两难的紧要关头,他们想出了办法,对市场上的除尘设备经过调查了解后,借鉴燃煤锅炉除尘设备的原理,利用一台小型洗车机和废旧物资加工改造出一台雾化除尘器,安装在沥青拌合设备的烟囱口,95%的烟尘通过雾化变成污水后流出,使原来烟囱中的“黑烟”摇身一变成了“白烟”,经环保部门检测,达到了环保要求。加工改造出的这台雾化除尘器仅花了不到100元钱,既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又节约了经费。
三、注重科学创新,用创新解决养护生产难题
由于敦煌段养护路线点多线长,且公路病害比较分散,给油料输送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油料从油场拉运到养护路段时,温度不能保持,沥青在运送过程中温度下降后也不能顺畅地从油罐中喷出,就造成了油料的严重浪费。几个善于摸索钻研的职工对拉沥青的综合养护车进行仔细观察、琢磨后,将综合车的料斗用费旧的油锅改制加工成小型沥青加温罐,并增设了风力加温炉,在车辆行进当中靠自然风力吹火,达到了随取随用的效果,并在试用行一段时间后,又对沥青加热罐加热系统进行了改制,经过改制后的综合养护车在实用性、保温性、操作性以及加热速度、节约燃煤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进而使油路修补的效率比过去提高了近20%。
2011年,他们为进一步提高油路修补工作效率,通过分析总结机械设备上存在的制约因素,结合我段生产实际,经过近一个月的摸索、加工改造和试验,成功改制一台沥青加热罐加热系统。不仅解决了烟灰经常堵塞、炉壁容易被烧坏和炉头导热慢等三大难题,同时还节约了燃煤,提高了加热速度,使工作效率提高了近3倍。很大程度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受到了职工们的一致欢迎。
走过风风雨雨,他们用技术的力量推动着敦煌公路对技术革新和技改的步伐,为敦煌公路健康有序科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截止目前,通过全班职工的努力,他们先后完成了平板拖车、筛砂机、沥青洒布设备等十余项小创造、小发明,为敦煌段节约养护经费近10万元。
敦煌公路管理段 王稷 技术创新是企业长盛不衰的话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