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帖:1152期】班组创新闯出“V型倒转”模式
原来,班组创新也仅仅停留在个别老员工或者基层班组员工身上,文化低,导致创新能力不足,一度成为班组创新需要逾越的鸿沟。而今,这个现状竟然发生了惊人逆转。今年,松藻煤矿下半年QC发布,13个课题,竟然有9个被新入矿的员工所包揽了。【跟帖:1152期】班组创新闯出“V型倒转”模式
金银贵
10月14日,重庆能源集团松藻煤矿企管科办公室,窗外阳光明媚,而这样的阳光却恰如吴奇现在的心境一样,灿烂无比。
“后继有人了啊,哈哈哈哈……”平时寡言的吴奇,高兴起来竟然是如此的兴奋。
吴奇指了指桌面上一张《松藻煤矿2013年下半年QC活动成功发布顺序表》,兴奋地告诉笔者,这13个课题,有9个是新人,而且全部都是大学生。“现在我们矿的创新活动,一定会上一个档次了。”吴奇点上一支烟,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而这样的表情和前段时间那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形成了极大的发差。
今年上半年,松藻煤矿发布的QC课题为14个,只有2人是新手,其他都是征战多年的老面孔。课题陈旧,创新含金量不高,成了负责该矿QC发明的吴奇一块心病。吴奇告诉笔者,创新作为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创新动力较弱的不利形势下,创新也仅仅只是一种形式和符号。他说,现目前,企业创新一方面我们身边创新不断,但含金量低;另一方面,这些“创新”内容基本都是其他单位带来的,要么虽然是本土发明,但关键技术和配件却由其他单位提供。而对创新的认识上,个别人认为,煤矿企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不应过分强调搞创新,主张对高科技产品应当多引进,少研发。而这样的认识,只能形成科技含量低—生产率低—收入低—科技含量低的恶性循环状态,如果不打破这种循环状态,企业发展将始终不能实现快速前进。企业怎样才具有创新力,创新不是想做就能做的,各个企业都在喊创新,但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依然没能得到解决。企业必须要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和制度。
他接着说,松藻煤矿经过培育先进的创新文化,在价值观和思想理念上让员工对自主创新已经有了正确的认识,并营造出了人人想创新、乐意创新、参与创新的氛围。
针对他说的这种变化,笔者来到了该矿安修队。该队QC课题《提高移动变压器车架连接装置可靠性》是该矿下半年需要发布的13个课题中的其中之一,负责此项课题的胡天航是名新人,在面对笔者提出的为什么会参与到QC发明这个队伍时,这个年轻的大学生脸上掠过一丝羞涩的表情。
“害啥子羞哟,有啥子就说撒!”一旁的老员工彭安详告诉笔者,队上为了支持他搞QC,把他和张冒远专门抽调出来协助。
“这两人都是我们队里的宝贝疙瘩!”支部书记郑祖松告诉笔者,今年51岁的彭安详和52岁的张冒远,分别从事钳工和焊工都有20多年了,技术在矿上可是响当当的。把他们纳入创新团队,安修队的创新将会上一个档次。
“没有他们的支持,我没办法完成这个QC课题。”对于连队的支持,胡天航一脸的感激。
而同样,大学生吴伟做的课题《缩短过石门支护时间》,由于领导和队友的鼎力支持,让他的课题做得非常顺畅,并有望夺取QC发布冠军。
吴奇对于这个课题是赞不绝口。他说,如果以矿每年过10石门,每次将会节约4.06万元,共计40.6万元。“这个课题已经运用成功了,含金量非常高!”
在笔者结束采访时,脑中始终浮现出新进入创新团队的这些大学生们,他们稚嫩的脸上,那洋溢着的笑容,不正是企业发展前进的不竭动力吗?
图为:胡天航(中)和工友正在探讨对移动变压器车架连接装置改造问题
成果喜人、后继有人。学习金老师美文 学习金老师文章 学习金老师文章 谢谢三位老师的鼓励,望多提意见!谢谢! 写出了反差和对比,认真学习中,要是再精简下就更加完美了。 认真学习金老师文章! 学习金老师的文章,采写的非常仔细,建议内容再精简一下 谢谢两位老师的意见,我再斟酌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