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印 发表于 2013-10-21 22:47:44

“创新”成为班组老中青三代职工心中“热词”

      截至10月20日,班组一线职工的精神家园——工人日报“班组天地”栏目已连续报道了9期班组创新,而在此时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也同时举办了近一个月时间的职工技术创新成果电子展示,一时间“创新”成为了国网北票市供电公司配电运维二班老中青三代职工心中的“热词”,“创新”因何成为“热词”?职工们想到了什么?都做了些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走访了国网北票市供电公司配电运维二班的职工们。
      在该公司配电运维二班,刚刚参加工作不到三年的青年职工夏瑜道出了这样的心声:只要肯钻研,模仿也能创新。原来他的想法来自工人日报9月21日的报道《职工需要能操作、可模仿的创新方法》一文,据他讲,在单位可以说真的是不缺场地,不缺氛围、不缺重视、更不缺支持,缺的是方法,尤其是像他一样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职工,工作经历还不够多,工作体会还不够深,工作经历还不够厚,学校里学习的专业知识不能够转化成为工作成果等种种都使他陷入怎样去创新的茫然之中。工人日报报道的真是好,就拿同一天的报道《高森创新工作室的“创新十二法”》对他启发很大。他学会了观察在配电运行维护的操作中去仔细观察各种工具,找出什么地方用着好,什么地方用着费劲,怎么去改进,尽管是采用扬长避短的去使用,也是他在践行着创新。他决心从这些开始去做好配电运维方面的创新,争取出成果,既成长自己又做出贡献。
      “创新就在现场,只是你没有发现而已,这方面我们得多加注意。”看完《贾廷波创新工作室“三基两小一微”法》一文后,职工小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据他讲,自从事配电工作以来,不知道剥了多少条电缆,基本上是用电工刀或壁纸刀,的确是不好准确把握力道,不是轻就是重,耗费时间,影响电缆质量。自己怎么就没想到去制作剥电缆的专用工具呢?说明自己在工作中带着问题的意识还是不够强,解决疑难问题的动力还是不足,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一定要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多参与班组的创新工作。
      班长李万晨是一个参加工作近三十年的老职工了,年届50岁的他,在年青的时候也曾是很多次“创新”活动的骨干和发起者,如今面对日复一日的平常工作,对新形势下的创新也曾觉得无处下口。看了工人日报的报道后,他年轻时候您的创新劲儿又来了。原来他受到了报纸中《刘树军创新工作室“六化”工作法》的点拨。据他讲文章中的“六化”工作法在他的班组也同样做到了“五化”,即设施配套化,管理规范化,操作程序化,服务多样化,回访经常化,就缺一个“服务品牌化”,因此,他要全力带好班组职工,多培养技术能手,多培养创新能手,多出劳模,让他们的供电抢修形成供电在北票响当当的品牌。
      采访结束,笔者有了这样一种感觉:“创新”已经在他们班组老中青三代职工“热”了起来,相信在工人日报“创新”正能量的启发下,在他们公司注重创新的氛围影响下,他们一定会从最细微处抓起,从解决疑难做起,从对比学习开始,开拓出一条属于他们自己的创新之路,服优质务,供优质电,创优秀品牌。(刘树坤)

脚印 发表于 2013-10-22 23:35:29

欢迎各位老师指导!不胜感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创新”成为班组老中青三代职工心中“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