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白领吃保健品驻颜患上宫颈癌 专家:滥补比药还毒
吃保健品驻颜 结果患宫颈癌11月初,38岁的王静芬(化名)被确诊为宫颈癌早期,拿到结果,她怎么也不敢相信,跑了两家医院复查,也无法推翻既定事实。
三年前,王静芬发现脸色偏黄,眼角皱纹突显,再昂贵的护肤品好似都不起作用。听说皮肤衰老过程,就是胶原蛋白流失的过程,25岁以后,人体自身产生的胶原蛋白逐渐流失,导致肌肤衰老。补充胶原蛋白,是解决一切肌肤衰老问题的根本之道。
王静芬便开始服用胶原蛋白口服液,有时超市打折买二送一,折后相当于一瓶15元,她就拎着箱子去“批发”,早晚各一瓶,一年后,她感觉自己气色好多了,皱纹也不明显了。可每月近千元的费用,还是有点吃不消,便改为口服一种丹麦的胶原蛋白片,网上购买,两个月量大概400多元,比口服液相对划算。她一直坚持服用,效果也特别明显,皮肤又白又嫩,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七八岁。为此,她特别自豪。
11月初,王静芬发现自己出现了阴道接触性出血,赶紧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早期宫颈癌。医生分析,这跟她服用大量保健品有关。
海淘深海鱼油白领补出肾炎
27岁的李雯莉(化名)从事营销策划工作,经常熬夜加班,总觉得精力有限,四肢乏力,记忆力狂退,隔一段时间就会感冒发烧。为增强免疫力,家人为其准备了维生素C片等,但效果并不明显。
在海淘护肤品时,她看到深海鱼油销量很好,被称为“血管清道夫,健康好伴侣”“每天两粒深海鱼油可提高记忆力”……想都不想,她就买回一堆,准备进补一番,既增进自己的免疫调节功能,同时父母也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
可没想到,吃了两个月后,李雯莉就开始出现恶心呕吐症状,接着腰酸无力,症状比服用之前还不如,到医院检查,发现肌酐等检查指标超标,诊断为肾炎。医生解释,很多补品中含有高蛋白,大量服用会加重肾脏负担,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
记者调查
近日,记者走访江城多家药店、超市发现,“保健食品”多达数千种,畅销的也有十多种。其中胶原蛋白、深海鱼油类是最受女性欢迎的品种。在一些连锁药店和大型超市里,美国产的钙片、蛋白粉,新西兰产的深海鱼油等都被放在了醒目的位置,其销量远远超过传统滋补品。
记者随机采访了80位女性,发现女人们越来越关注内外兼修的美丽。58位受访者表示正在服用这些补品,并认为很有必要购买,平均每年花在保健品上的费用超过5000元,其中有32位表示进入更年期早期,怕过早衰老,所以想借保健品保持皮肤弹性。李女士告诉记者,35岁后明显感觉身体不如以前,皮肤也松弛老化,平日工作忙,一日三餐都不定,谈不上食补,只能依靠这些保健品。
而在购买保健品的人群中,以往都是以接近更年期女性居多,但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年轻女白领加入进补大军。鱼油类保健品就被许多年轻白领奉为“随身不老丹”,称能起到延缓衰老、软化心血管、美容等作用,因此在女性中刮起了一股风潮,买的人越来越多。
26岁的陈小姐,从去年就开始购买保健品进补,她告诉记者,现在工作压力大,亚健康几乎成了常态,25岁后女性的皮肤开始走下坡路,如果此时不注意,会衰老得特别快,因此保健品成了必须支出。食补效果来得慢,而这些保健品都是有针对性的,效果都不差。
“我不太相信国内的保健品,一般都是在美国官网上购买。”29岁的李莉说,一家人吃的保健品都是海淘而来。
专家说法
保健品忌滥补
“对药物滥用,大家都很重视,因为人人知道‘是药三分毒’;可对保健品,很多人却习惯性地认为吃再多、怎么吃都不会有副作用。”
湖北省中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陈克进说,保健品不是药品,对某些症状仅有一定的调节和辅助作用,没有很好治疗疾病的作用,至于延缓衰老,目前的保健食品有不少还存在着夸大或虚假宣传的问题。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科主任易念华介绍,曾接诊一位50岁患者,从30岁就开始长期服用这类女性口服液,虽然皱纹少了,更年期推后了,却查出了卵巢癌,因为她所服用的保健品里含有雌激素,长期大量补充最终导致病变。而在门诊患者中,近40%女性都曾长期使用过保健品,想延缓更年期。
多位妇科专家均表示,市场上所谓能够推迟更年期到来的保健品,其实都无法延缓更年期。
据介绍,人的衰老是自然生理现象,谁也阻挡不了。药物不能干扰衰老过程,只能预防由于衰老带来的一些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和疾病。但有些女性进入更年期后,盲目地相信这些保健品。30—50岁的女性,本身处于囊肿高发期,同时,对美的追求又让她们对抗衰老、减肥方面有强烈的需求,因此最易滥补减肥、美容、排毒等几类保健品,而这些保健品中恰恰含激素类成分最多。
“保健品或者补品不是不能吃,但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如果本身已有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等问题,应慎重服用保健品。因为有些妇科肿瘤,如宫颈癌、卵巢癌等与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盲目服用会提高患病风险。”易念华表示,目前,能够听医生指导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及其引起的相关症状的女性不到两成,近40%的更年期女性都曾经在更年期吃过保健品来治疗一些症状。
武汉晨报
15万元保健品吃到浮肿
76岁的市民唐先生,购买了15万元的保健品,希望治愈糖尿病、高血压。谁知,当他停了医院开处的降糖降压药,吃了一个月保健品后,不仅病没有治好,全身还浮肿起来,为此,他还住院治疗了十几天。对此,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科主任谢志泉教授表示,高血压、糖尿病是慢性病,需要用药长期控制;而且保健品不是药物,所谓“能治愈高血压、糖尿病”是伪科学。文/记者林静、何瑞琪、伍仞
76岁的市民唐先生说,去年年底开始,有人频繁地打电话给他们老两口,说有免费的防治糖尿病、高血压课程可以去听听。唐先生患上糖尿病20多年,还伴有高血压、前列腺炎,老伴邓阿姨也有腰腿疼的毛病,老两口都希望能够摆脱疾病的困扰,于是动心去上课了。
唐先生说,上课的两位老师一个自称是北京301医院的医生,另一个自称是北京老年人协会的主管医生。他们说,有几种中成药物吃几个疗程之后就可以将疾病治愈,以后就可以不用再长年吃药维持治疗了。“医生当时向我们开处了药方,其实也不是药方,而是将降糖降压的药物名称和要服用的数量写在一张白纸上,让我们拿走了。”
近15万元“药”装了几麻袋
唐先生回家后,发现该公司的工作人员尾随而至。他们主动提着一麻袋胶囊,说按医生的“处方”给送药来了。谁知,一开收款收据,22盒“舒心清脉”和两盒“肝细胞活力素”,单价各为3960元和5980元,合计99080元。唐先生一下子傻了眼。
工作人员再次用“纯中药、无副作用、根治糖尿病”等反复劝导,夫妇俩又有些心动了:“钱财死去带不走,现在花掉买回好身体。”于是翻箱倒柜找现金,拿出多年积蓄,还借来几千元才凑足巨额药费。
临走前,工作人员让他们先别着急吃药,过几个月送来的另一批药物更合适先服用。夫妇俩已全然信服,3月初再次上课,买了59134元新药,前后合计买了15.8万元药。
一天吃“药”达60片
老两口遵医嘱开始吃药。红的、绿的、黄的、花色的四种胶囊同时服用,唐先生一天3次合计吃60片,妻子邓女士吃48片。吃了3天邓女士受不了,只有唐先生继续坚持服用,甚至把自己的降血糖降压药都停用了。
一个星期后,唐先生双脚出现浮肿。他打电话给北京的医生,医生保证说药物没问题,又推脱说工作忙没时间谈。不久,公司经办人唐芳说可以药量减半。
但唐先生病情越发严重,1个月后全身浮肿,一天清晨醒来连眼睛都睁不开,吓得儿子赶紧开车送院。医生判断属于极高危的高血压及糖尿病等症状,让他赶紧停药,用回医院开的药。住了12天院后,唐先生才好转出院,现在身体还有不适。
只肯退还2万元
在住院期间,唐先生联系了唐芳,唐芳向该服务中心的经理反映之后,李姓经理表示可以退还2万元的购药款。唐先生十分不满,专程去到娱乐养老服务中心的所在地,在那里,他没有看到挂有营业执照等许可证明。
昨天,记者向该娱乐养老服务中心了解情况,唐芳无法出示营业执照。对于唐先生吃了这些药物之后不仅没有疗效还全身浮肿的情况,唐芳说,那不是他们药物出的问题,其他的老人吃了这些药物之后,并没有出现类似症状。
昨天,李经理再次联系了唐先生,仍然说只退还2万元的购药款。唐先生气愤地说,他只好向消委会投诉了。
包装猫腻多多
记者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把唐先生购买的三种保健品包装上标示的批准文号输入数据库,均可查询到相关产品信息,产品名称、生产企业都一样,但其中一种保健品包装上标示的信息和在网站上查询到的信息有多处不同。
根据国家FDA的数据库,一种“茂×牌”胶囊保健品经批准的保健功能为辅助降血脂,但到了包装介绍上则变成具有“调节血脂、调节血糖”两种功能,适宜人群也相应地从血脂偏高者变为“血脂偏高者、血糖偏高者”;网站上的不适宜人群为少年儿童、孕妇、乳母,到了瓶身上则“缩水”为少年儿童。瓶身上标示产品主要原料为“苍术、山楂、泽泻、人参、绞股蓝总甙”,与数据库中显示的“纳豆粉末、大豆卵磷脂粉、红曲、维生素E、微晶纤维素”没有一种重复,功效成分和含量也大相径庭。
数据库中“本品不能代替药物;本品不宜与他汀类药物同时使用;本品添加了营养素,与同类营养素同时食用不宜超过推荐量”的注意事项,在瓶身上则完全不见踪影。
专家:保健品是食品
身患高血压、糖尿病的唐先生由于听信销售人员称“这种药是中成药,不用再吃西药,而且可以把病治好”而停药一个月,最终入院。对此,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科主任谢志泉教授表示,现在,医学界很明确高血压、糖尿病是慢性病,需要长期控制;而且保健品不是药物,所谓“能治愈高血压、糖尿病”是伪科学。
“只要是正规医生,绝对不会让病人停了常规药去吃保健品。这样停常规药一个月,对病人来说非常危险。”他认为,销售人员的销售手段已不仅仅是骗人,可以说是谋财害命。
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醒,保健食品的本质仍然是食品,虽有调节人体某种机能的作用,但它不是人类赖以治疗疾病的物质,所以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品。有病还须到正规合法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切莫轻信广告、宣传或推销人员的承诺;不要轻信广告中的绝对性用语,所谓的明星、名人证言等。市民购买保健食品应到正规合法的经营企业或药店,并保存好相应票据,并且不要轻信推销人员的宣传或轻易参加讲座等形式的推销会。
广州日报
保健品补脑不靠谱 吃了这些食物才健脑
高中阶段的孩子,身体正是最强壮的时期,只要生活方式正确,迎接高考没有问题。大考之前孩子的食谱不宜大变,保证营养的同时,注意多吃一些果蔬,还可适当多补充一点坚果类、深海鱼等富含脂肪酸的食物,就能起到健脑功效。DHA、EPA是保健品宣传的两种健脑成分,DHA虽是大脑发育期间特别需要的脂肪酸,但是对于大脑已经发育完善的中学生,在健脑方面意义不大;深海鱼类中富含DHA,通过食用深海鱼类,综合补充营养,才有一定的帮助。
“还要注意的是,保健品很多时候心理安慰作用大于实际效果。”有些精神兴奋剂类药品、保健品和饮品含有对健康不利的物质,会使人体产生依赖性。有些产品不但不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还会导致失眠、不安、心跳加速等不良后果,危害大的还会损害神经细胞,造成行为紊乱,“考生感到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不要盲目食用保健食品,以免延误病情”。
当心“补脑”不成反伤了胃口
民间有“吃脑补脑”的说法,有不少考生家长天天给孩子煲猪脑汤。猪脑中的确含有许多营养成分是人体需要的,但是猪脑的脂肪和胆固醇含量相当高,吃多了容易导致消化不良,影响其他营养物的吸收。而且有的考生平时不喜欢吃猪脑,吃起来不太适应,反而会导致反胃、腹部不适或其他心理、身体不舒服的感觉。此外,很多类似猪脑的食物,脂肪和糖分含量高,吃多了不仅容易长胖,而且会造成消化不良。
补脑、健脑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平时可吃些蛋、鱼肉等蛋白质高的食物。其实考生要保障的是营养的均衡搭配,膳食的平衡和适当休息也是很关键的。“考生这段时间可以多吃些新鲜水果,如西瓜、梨子等;鱼、肉、蛋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鱼;还应该适当吃些海产品,如紫菜、海带、海鱼、虾皮等,健脑的效果都不错。将黑米、赤豆、绿豆加核桃一起煮粥,可以消暑,对需要大量用脑的人更好。”专家说。
这几类食物具有健脑作用
菌藻类食物,如金针菇,也叫益智菇,它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海藻类如海带、海生等,含有碘、钙、锌及氨基酸等,经常吃对大脑有益。优质蛋白质,鱼类、蛋类、奶类里含有。鱼类含有不饱和脂肪酸、DHA(二十二碳六稀酸),有益智作用,蛋类营养非常全面,其含有的卵磷脂在其他食物中非常少,而这种物质是大脑必不可少的。奶类不仅含有优质蛋白质,还含有钙、锌等多种矿物质,也是大脑营养所需要的。还有各种蔬菜、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是人体必不可少的。
总之,每天荤素搭配起来吃,大脑的营养物质就能跟上。平时还可以给孩子吃些红枣、桂圆、莲子、小米等,这些物质有镇静、安神作用。中医认为,心主大脑,心安定,头脑思维会敏捷许多,红枣、桂圆、莲子、小米放一起熬成粥,给考生当夜宵,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海南新闻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