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兵 发表于 2013-12-14 10:22:27

(网民)指尖上的网民——中国移动网民分析报告

 移动网民的上网习惯和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重大改变。改变,在互联网这个日久弥新的产业里,意味着更多、更新的商业机会,因此,了解移动互联网网民也就变得十分重要。

  互联网女皇Mary Meeker在2013年发布的互联网趋势报告中特别指出,中国将在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和引领创新上超越美国。事实上,移动互联网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据CNNIC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4.6亿,占整体网民的78.5%。而工信部同一时间的电话用户数据显示,我国有11.6亿手机用户,这就意味着,还有6亿人拥有具备上网功能的手机却没上网。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这个体量巨大的市场将在未来3-5年内被激活,其所蕴含的商业价值也将进一步显现。

  从功能手机+wap网页+浏览器产生的“拇指族”到触屏+App 的“食指族”,移动网民的上网习惯和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重大改变。改变,在互联网这个日久弥新的产业里,意味着更多、更新的商业机会,因此,了解移动互联网网民也就变得十分重要。

  为帮助业界深入了解移动网民的现状,iCTR在2013年7月在网民中使用了在线调研方法,发起移动网民大调研,共有近万网民参与,回收有效样本5686个,内容涵盖上网设备、上网习惯、网民属性等移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关心的诸多方面。

  一、中国移动网民的上网设备使用分析

  1。上网设备呈多样性、交叉性、地域性等特点

  中国移动网民智能上网设备拥有率高,移动网民中91%的手机属于智能手机,功能手机仅有9%。同时,终端设备具有多样性、交叉性、地域性等特点。(见图1)

  2。中高端价位设备拥有率较高,中低端市场空间巨大

  调研数据显示,中高端价位移动设备拥有率较高,作为新增的中低端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在参与调研的移动网民中,千元以上的中高端手机拥有率高达88%;在平板电脑端,2000元以上的中高端占比也高达76%。(见图2)

  随着中高端市场空间逐渐饱和,国内外的智能移动设备品牌商都将下线城镇和农村的广大市场作为战略发展要地。主打“性价比”的千元智能手机、各类优惠换机活动等都在助推智能手机的普及。

  同时,从双核到四核,甚至现在的八核,以及不断上涨的相机像素和屏幕尺寸,刺激着年轻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3。手机以Android系统为主,iOS仍为平板系统主流

  在中国,据iCTR的调研结果显示,中国移动网民使用的手机操作系统主流也是安卓系统,且渗透率达到83%,而苹果的iOS系统占比为25%(由于移动网民拥有多个手机现象广泛存在,此处加和将超过100%).

  平板电脑的竞争中,苹果iOS仍居主流地位,占比54%。相比男性,女性更偏爱iOS平板,在女性平板电脑用户中,使用iOS平板的用户占比60%,这一数据的男性比仅为49%。

  从城市级别对比数据可见,在更注重性价比的下线城市,Android的市场占比更高:手机操作系统中,一级城市Android系统的占比为79%,二级城市略高,为84%;在平板电脑系统方面,一级城市为40%,二级城市为45%。由此可见,Android系统在未来将拥有更多人口,且在更低智能机渗透率的下线城市拥有更强竞争力。

  二、中国移动网民的移动上网行为分析

  1。网速和资费是限制移动网络发展主因

  手机与平板电脑的网络接入方式主流上仍为WiFi,特别是平板电脑,高达88%。手机的便携及移动性,其对能随时随地快速接入网络的要求更高,但调研结果现实,在使用运营商移动网络分布中,2G网络仍然占据40%的份额,与3G网络只相差1个百分点。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限制国内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制约条件之一,其根本原因在于快速的移动网络建设仍相对滞后,流量资费仍在大众用户消费能力之外。

  在流量使用上,手机流量大都限制在100M以内,且8成用户认为他们的流量刚刚够用或者经常要限制才能够用甚至完全不够用。剩下的2成用户表示,流量用不完是因为使用了无需计入流量的WiFi的关系。(见图4)

  随着4G牌照的发放,移动网络的负荷能力和流通速度将得到极大改善,对于流媒体等流量消耗大户类应用,也将具备承载能力,这在硬件条件上将极大改善移动设备的使用环境;更为重要的是,流量资费需要下调到让用户减小甚至可以无所顾虑的随时接入移动网络的程度,届时,移动应用的使用将出现爆发式的增长。

  2。手机主打沟通与信息,平板主打晚间娱乐

  终端的多元化,形成了网络生活的多屏互补特点。一般情况下,网民的工作时间由PC相伴,在上午和下午工作时间形成两个使用高峰,在晚间则与移动设备形成此消彼长态势。(见图3)

  结合用户使用手机与平板的主要目的和活动差异(见图5、图6),可以看出平板更偏向于娱乐,且是晚间娱乐工具,其使用率最高的两项应用分别是游戏与视频;而手机则更偏向聊天沟通与信息获取,使用率排名Top5中,有4项与此相关。

  从上网时长与频率两方面考虑,手机的营销价值高于平板。近5成(47%)的移动网民手机日均使用时间超过1小时,而平板电脑为39%;此外,由于手机主要用来聊天、刷微信和微博、看新闻等,使得它的日均上网频次显著高于平板,每天至少联网6次的用户占比达到41%,有96%的用户至少每天上网1次。

  3.App使用情况

  调研数据显示,App下载意愿强烈,有8成用户是主动下载App的,且下载频率也比较高,调查显示,每周至少下载一次及以上的手机用户占比为73%,平板尽管略低,但也有66%。但App的使用热情却不能与之相匹,用户经常使用(一周至少3次)的App数量主要集中在10个以内,其中手机端的比例为67%,而平板为70%。

  浏览器与App的入口之争由来已久,但据最新调研显示,有72%的手机网民和71%的平板电脑用户会同时使用两者上网,且使用频率都十分高。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未来大量个性化长尾需求会爆发出来。对于解决长期低频、短期高频需求的移动应用来说,单独开发原生App成本较高,且还面临高昂的推广和运维成本,因此,对于大量此类应用来说,与浏览器或者搜索引擎等入口合作将成为趋势,这将成为浏览器的机会。

  在移动App信息的获取上,搜索引擎与应用商店是最主要的渠道。除了主动获取信息,口碑传播以及推送消息也是用户获取App信息的重要途径。(见图8)

  应用商店方面,第三方应用商店与系统官方商店仍是下载App主要渠道,二维码渠道增长快速值得关注。(见图9)

  前文提到手机中Android系统系统是主流,而国内第三方Android市场发达,因此相对iOS更占主流的平板电脑,手机用户更为倾向到第三方应用商店而非系统官方商店下载;此外可以看到,二维码已经成为主要下载渠道之一,超过3成手机用户、2成平板电脑用户使用这个渠道下载应用。

  此外,通过调研数据交叉分析得知,在城市级别和大区域用户行为差异上,手机网民没有明显的差异,但平板电脑网民则相对差异明显:二线城市更偏爱视频也更爱玩。二线城市的移动网民使用平板电脑观看视频和玩游戏的比重均高于一线城市,比重分别高出6.3%、3.6%;西部地区更爱玩游戏,东部沿海更喜欢看视频。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移动网民更喜欢使用平板电脑玩游戏,比重均在55%以上;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的移动网民则更喜欢使用平板电脑看视频。

  三、中国移动网民的用户属性特征分析

  1。移动网民中,男性略高于女性

  移动网民中,男性用户比重要高于女性用户,但差异不大:手机使用上,男性为53%,女性为47%;平板电脑上,男性为55%,女性为45%。同时,在同性中,男性使用平板电脑的用户人数高于大于手机用户,这一点与中国互联网网民性别比重(男性多于女性)趋势相同。

  2。平板电脑用户相对成熟于手机用户

  如图10所示,年龄处于18-45岁的70、80、90后为移动网民的主流,占比高达97%。而平板电脑用户在26-34岁年龄段较为集中,相对成熟。

  3。移动网民中,平板电脑用户学历高、收入高

  与手机网民相比,平板电脑网民的高学历人群,即大学本科及以上占比较高。(见图11)

  收入上,移动网民的个人月收入集中在2001-8000之间,其中手机用户占比为67%,平板为64%;平板电脑的高收入人群占比更高,平均个人月收入达到6049元,而手机用户的平均个人月收入为4716元。

  总而言之,对于移动网民来说,移动设备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目前看来,手机与平板分工仍较为明确,手机多用来聊天沟通,获取信息,平板则多用于娱乐。由于目前移动互联网处于发展早期,这时的移动网民应处于消费者中的“潮流尝鲜族”,因此,其拥有的设备相对高端,未来移动互联网更是加速向大众消费者渗透,中低端价位的移动智能设备将获取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而根据科技界的“摩尔定律”,智能设备功能增强、平均价位下降将是可以预见的,随着更快速的移动智能网络的建设,应用开发者的成熟及相应产业链的完善,在未来5-10年,移动互联网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来源互联网周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网民)指尖上的网民——中国移动网民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