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也许朋友们看到这两首《凉州词》,都会通过吟诵,来体味王翰的豪迈旷达,或王之涣的悲壮苍凉。但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凉州人,我却在各种场合,以凉州民歌的调子,为朋友们演唱这几首千古名作。
我的家在甘肃武威,古称凉州,是国家旅游标志“马踏飞燕”出土的地方。凉州是一个民歌的海洋。小时候,母亲就是轻声唱着民歌哄我们睡觉的。记得她经常唱《织手巾》:
大姐姐嫁了一个木匠家/又会盖楼又会扎椽花/杨柳叶儿青呀/又会盖楼又会扎椽花——
二姐姐嫁了个铁匠家/又会打铁又会拉风匣/杨柳叶儿青呀/又会打铁又会拉风匣——
童年时,每当冬日夜晚,我们便围坐在热热的土炕上,听我一个瞎子堂哥弹弦子。最难忘的一曲是《珍珠倒卷帘》:
七月哩来哟七月七/天上的牛郎会织女/一个东来一个西呀/喜鹊搭桥两相逢……
还有《老来难》《哥哥劝妹》等。我们是百听不厌,有时候能听一个通宵。
我嫂大字不识几个,但她唱的民歌很动听。每当雨天不下地的时候,我们便能听到她的《王哥放羊》《小男子出门》《哥哥劝妹》等。
王哥喝酒我拍手/这么欢乐哪里有……
自打我的小男子出了门呀/一间的房子半间空……
虽然我没记住几句词儿,但那一首首歌的调子,却深深地烙在我的心里。
我哥喝醉了酒,也常与他的同事高唱民歌。他们最爱唱的是《尕老汉》:
打下一只野兔娃儿嘛哟哟/马后头捎哩嘛哟哟/打下一只野鸡娃儿呀/我就枪头上挑哩嘛哟哟——
他们又是跳又是唱,那欢乐的情景让人终生难忘。
凉州地处大西北,地广人稀,大山绵延,自然条件较差,尤其是缺少雨水,过去人们的生活水平很低。但不管生活条件多么艰苦,凉州人都是快乐的,从凉州的民歌中便可以听出来。特别是那些最爱唱歌的牧羊人,常年都要生活在大山中。就更是苦中作乐,用自己的歌声来打发孤寂的时光。
今年已80多岁的母亲常说一句话:“人呀,高兴也是一辈子;不高兴也是一辈子。为啥不高高兴兴过一辈子哩?”这种豁达的心态,也许就是世世代代凉州人喜爱民歌,热爱生活的一个原因吧。
我非常喜欢《凉州词》,也非常喜欢用凉州民歌的调唱《凉州词》。最早唱是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一天,我试着用家乡民歌的调子唱起来,结果发现,有些民歌的调子好像是专为《凉州词》谱的,唱起来是那么的合拍。
我一直认为,在凉州随时随地都能听到的这些歌,是全国都有的。直到上大学后,才发现这许多的歌竟然是我的家乡所特有的。
第一次在凉州之外唱《凉州词》,是在愚公故里王屋山下。那是大学刚毕业参加工作不久,我们公司的50余名通讯员,到王屋山采风。期间,我们搞了一个小活动,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都显得十分活跃,个个表演节目。我虽然在大学是学校军乐队队员,但当时没有乐器,实在也没有别的节目,便只好拿老家的民歌“滥竽充数”,为他们唱了一首王翰的《凉州词》。
出乎意料的是,刚唱完,就听到的大家的欢呼声与掌声经久不息,在王屋山上空久久回荡……
自此以后,不管是公司搞50年大庆,接待众多记者朋友,还是每年到全国各地参加各类会议,我的保留节目,都雷打不动,就是为朋友们演唱原滋原味的凉州民歌。如今,当我从中原穿越秦岭,沿着嘉陵江,来到风景秀丽的陇上江南,我跟朋友们分享的,仍是凉州民歌和《凉州词》。
唱得多了,我就揣摩,也许正是凉州民歌的海洋里,才孕育出古今闻名的《凉州词》吧。
凉州民歌,有心酸但更多是欢乐;凉州民歌,把心酸也能唱成欢乐。
唱响凉州民歌孕育的《凉州词》,我真真切切地体味到了什么叫人生如歌。 屈老师还写过一篇凉州民歌与《凉州词》的文章吧,有异曲同工之妙 优美的《凉州词》深深凝结了屈老师故乡的情怀,老一辈人传送下来的《凉州词》,在老师的心灵里深深滴扎下了根,曲调委婉,优美动人,每一个词,都深深打动了听者人的心怀。 屈老师的文章写得太动人了,很久没有被打动过了,今读此文,备受感动。深度学习老师的美文,您辛苦了,向您致敬1 从您的《凉州词》中,让我联想到了居住在兰州城附近的临夏回族朋友,在这个民族流行着一中名歌形式[花儿],你可能听说过,同样很有地方特色,我想《凉州词》,一定比[花儿]更有韵味。 屈老师饱含深情写出自己内心深处对家乡的热爱,被老师一片真情弘扬家乡优秀文化的精神感动,文贵以动人,此文就有此特点!学习学习! 好一首《凉州词》从儿时的歌谣唱到中原穿越秦岭,沿着嘉陵江,来到风景秀丽的陇上江南。尽管有辛酸、有悲凉,但更多的还是快乐和传承。好文章,欣赏了。 美文一篇,老师对凉州词的情有独钟和喜爱,可见非常喜欢,看完此文有如身在凉州听唱凉州词一般,非常喜欢老师的佳作,感谢推荐。 学习美文,屈老师对凉州词的情有独钟,超出了很多人的理解范围,他是听着凉州词长大的,有凉州词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可谓字字珠玑,佩服老屈。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