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兵 发表于 2013-12-28 13:23:55

(网友)为什么“续集”成功的极少

       编者的话:值此新媒体日益深入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年代, 北青文苑将定期精选一些流传于网络媒体的佳作,尝试在传统媒体上开一扇通往新媒体的窗。也欢迎各路网络达人积极向我们进行推荐,将热点与流行、思考与触动一网打尽。

  我以为电视剧续集不成功的病根在剧本。而要把这个病根分析得透彻些,首先要真正懂得电视剧剧本的创作规律。本人以为以下三点是主要原因:

  一、剧本。大凡要拍续集的电视剧,一定是这第一部已经红遍了大江南北,而这大红大紫之作,没有一部是凭空而来,它是诸多艺术因素和主创们的倾力合作的硕果。而其中最核心的环节,仍然是业内人共识的“剧本”—“一剧之根本”的主导作用。

  但知道这个道理的人不少,而知道这“根本”怎样生产出来的人就是在业内也是极少极少。否则就不会有大量的续集在那儿“劳民伤财”、“损人不利己”,还被嘲弄为“狗尾续貂”了!

  每一部大红大紫的剧,一定是编剧的“泣血”之作。一部电视剧剧本四五十万字是正常的。有过写作经历的人都知道,这四五十万字不是简单的不动脑子的抄书、抄写,他需要作家每天耗费大量的体力,最主要的是要耗费大量的生活积累、大量的情感积累、大量的艺术积累、大量的心血和聪明才智……很少有作家在完成一部泣血之作时,不大病一场的。莫言就说过,他“每完成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都大病一场”。

  所以,我认为此时的作家已经被“掏空了”(至少在这一题材领域被掏空了)。

  那么,作家已被“掏空了”,续集还有多少营养给我们呢?续集的剧本只能是“强弩之末”!那么,这“一剧之根本”就 “缺钙”、就“营养不良”了。这样的续集还能好吗?《大宅门》五十来年千锤百炼几起几落才成为闻名海内外的经典。

  二、续集剧本打磨时间太短。经典都是多年磨出来的,几个月就匆匆上马的剧,从未出过经典,顶多是几个明星在荧屏上热闹几天而已。

  一部剧大火,东西南北,妇孺皆知,街谈巷议,观众需要,电视台需要。投资方更懂得趁热打铁,所以高价再请编剧。那编剧本来不愿再写,经不住被掌声、被鲜花、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被投资方的高稿酬俘虏了,便几个月内又攒出续集。此时的续集剧本再也不是泣血之作,再也无时间千锤百炼,多年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生命感悟、艺术感悟早已经喷发殆尽!只好东抄抄,西改改,做一把彻头彻尾的应景之作!试问:这急慌慌上马的续集还能好吗?

  三、其他原因。第一部剧火了以后,再拍的续集,从导演到演员和主创班子也是匆匆上马,他们也没有了第一部那样创业般的吃苦、创业般的激情和心态,所以拍摄也是匆匆上马、匆匆拍摄、匆匆制作,把钱装兜走人,又奔下一个剧组啦!

  此外,播出时,观众的心里全都是以第一部的经典水准来衡量这个续集,期待值过高,落差自然很大,就更难有好的口碑。

  所以,只有深深懂得创作规律的业内人士,才不会再拍续集!

  但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如果把以上续集的症结摸清了,规避了,扬长避短,再拍续集,就有可能在当下各种类型都一阵风的惨烈竞争的电视剧市场中实现一次辉煌的突围!

  笔者作为一个制片人,在2002年央视播出《天下粮仓》之前就开始策划续集《天下良田》,该剧本距今已经十二年,正所谓:十二年磨一剑!从内容上,该剧是从一百多本书和大量的史料中筛选出来的精彩事件、精彩桥段,毫无匮乏感;从时间上,我们的编剧高锋已经孕育、打磨、锤炼得够足。现在的剧本大有超过首部《天下粮仓》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我计划起用原班人马,再以电影摄影机拍摄、电影化高品质制作。该剧尚未开拍,就已经被许多业内人士高度期待。

  常言道,艺高人胆大!艺高本人不敢说,胆量却有!何况兵书上早已告诉我们:“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来源: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网友)为什么“续集”成功的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