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封 感 谢 信
一 封 感 谢 信“感谢您为四川省汶川县等重灾区抗震救灾创作捐赠作品。”
被人们誉为“文化奇人”的丁正元日前收到中国美术协会的烫金感谢信,他乐哈哈地说道:“仅仅是一份爱心而已!”
丁正元,住在姜堰镇东板桥下一个寻常的老宅里,是喝着通扬河水长大的。他只上过几年业余职业高中,先后在南京钢铁厂、白米百新集团工作过。从上个世纪70年代发表第一篇作品以来一发而不可收拾,他先后在《诗刊》、《中国书法报》、《中国文物报》、《人民日报》、《东南文化》等各种刊物发表过诗歌、书法、戏剧、评论等百余篇(首)。
丁正元,订了《美术报》,为了获知“视点”等栏目动态消息。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后,这家报社发出捐画赈灾的倡议,丁正元立刻响应,前后3次捐出6幅画去,用他的话说“我是很乐意的”。
丁正元每日都要观看几个小时央视播出灾区情况的报道,当看到灾区灾情深重场景的时候,他顿生恻隐之心和怜悯之情,老泪盈眶,不能自已。特别有几件事让他无比感动: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亲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十余万解放军披荆斩棘、不畏艰险抢救伤员;灾区群众身蒙罹难却很坚强!由感而发,丁正元填写两首词。
西江月
——四川汶川抗灾
西部惊魂奔逐,
汶川地震山摇,
层楼峻岭尽覆巢,
百姓罹焚如草。
领袖亲临巴蜀,
万名军警矫骁,
成城众志解羁牢,
杜宇一声天晓。
忆秦娥
5.19—5.21全国下半旗为汶川大地震受灾群众致哀
笛声咽,
神州梦断龙门泣。
龙门泣,
山崩地裂,
万人冥灭。
风云草木伤心碧,
国殇华夏崑崙泪。
崑埨泪,
托乎大爱,
慰亡灵绝。
丁正元原是写新诗的。他说:“渐入老境,如今年届古稀之年,而复归传统,写起了旧体诗词,时不时生活在晴天碧树、野鹤风荷的意境之中,写抗震救灾这类诗词打破我原来的写诗的路子,然而,却表达了我对国家领导人、人民解放军和灾区群众的崇敬之情。而词反映了我们国家在大灾大难面前自强不息、不屈不挠民族精神的可贵!”
他用这两首词写成书法,其中一首绘成一幅山体脱落、斑驳陆离的山水画,记载这段不能忘却的国殇历史。他又将此书法绘画通过《美术报》捐出去,再为抗震救灾尽力。
提及喜欢融诗书画于一炉的国画,丁正元理解为:“于真善美的气韵、意境、境界、格调,潜进儒释哲学层面的拷问,也受惠于禅宗顿悟妙谛的洗礼,进而,滋生一种知恩图报的感恩心理,使我感谢改革、感谢社会、感谢生活!如今为汶川灾区多捐了几幅画,其实是感恩心理外在形式的一种表现而已。”(顾盛杉) “文化奇人”丁正元老先生,徳艺双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