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xpzp 发表于 2014-1-10 16:12:16

读王勇平先生《秋山驿路》

读王勇平先生《秋山驿路》

一晃眼大半年的时间过去,结束了在北京作交换学生的好日子,一礼拜的时间忙于应酬各种告别Party,打包行囊。

临飞之前一天,my mom 也来凑热闹,要我帮她到一朋友那取一本书,极不情愿但还是要去完成衣食父母的命令。因为这个额外的任务,飞机上我有了一本消遣的书《秋山驿路》,作者Wang Yong Ping,就是给我书的本人。

大学我的主修科:亚裔学(Asian American Studies),在美国因为自己是亚裔移民,也因为东西方文化有太多认识上的不同,就有了去研究的兴趣。为了专业课题,选择到北京师范大学交换,目的是能更直接与亚洲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接触及了解。我一岁的时候来过北京,家里有照片为证,可是本人却没有一点记忆。当我站在天安门城楼上俯撖远眺,近距离的触摸北京,贴近首都,我还是充满了第一次的兴奋和激动。北师大对我们的课程从实地考察到课堂书本作了丰富实用的安排。吃烤鸭,参观四合院,游故宫,看京戏,住蒙古包,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孙子,四大名著《红楼梦〉,《茶馆》,唐诗宋词……几乎每天都在参观名胜古迹,读名人名作。半年的时间我犹如北京填鸭被灌得满满,我们读的清一色名人著名,偶然得到妈妈朋友的作品甚感新鲜,借着十几个小时的飞行时间消遣地读了:

“父亲的肩胖”“根在故乡”“园体的旋转”“自己的孩子”……

渐渐我被吸引被感动,Wang 的散文,写实性的直接反映其真实,它没了一般散文的朦胧和文字艺术的抽象,他的理想抱负,智慧犀利,真诚幽默组合了清晰的朦胧,形象的抽象。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在叙述平淡和平凡。又总能在平淡和平凡的微小之中找到大的启发。《父亲的肩膀》讲述他年迈的父亲从家乡来到儿家渡假,正遇上儿子家中装修,父亲为了给儿子省钱轻活重活一肩扛。这些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父母都会做的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惯了,习以为常了,当他们都还活着的时候有多少儿女会想到父母年迈颤抖肩胖承载历史的坚韧和未来的嘱托?人们大多在清明祭祀的时候会触景生情。然而作者铁汉式的性格人物从父亲肩膀领悟到人所应有的价值存在和丰富完整的人生。

当他被年迈父亲的双肩灵魂心魄所震撼时,我也被男人无言深沉的感动而震撼。

“根在故乡”充满了自嘲和幽默,Wang 沐家乡之水而成才,浴故乡山峦而成器,成为同根的骄傲,家乡电视台点兵点将的点到了他头上,为他做免费的镜头,他如被“绑票”一般不堪回首自己在镜头前表演的遭遇。着实把自己自嘲了一番。其实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作为一个大企业的文化CEO大可不必这样谦虚,能为家乡打打广告,为乡亲呐喊呐喊,当一次配角扮一次丑角是值得的。有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怀抱,就可以高调应该高调。国外的某些汉学家曾炮轰中国文学说:“中国作家胆子特别小”“中国作家特腼腆”。他的谦虚也让我觉得他真的胆小了自闭了,实则,中国历来则有文人孔子老子,王安石,鲁迅,他们的文章成为治国的条款,做人的典范。还好他自嘲和幽默的自白为他在从“政治经济”到“政治与经济”的转变找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读Wang Yong Ping的文章犹如在与他交朋友,他的平和谦谨,幽默洒脱有影响读者思维成份和做人做事的规范。看他的作品有一种视觉和感觉享受,作者丰富的知识阅历使我有多读一本书多走万里路的收获。
(华人写于北京至洛杉矶飞机上)



人物:王勇平


王勇平是一位诗人,他学识渊博,才思敏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自198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以来,他一直对诗歌情有独钟。在那个风华正茂、激情飞扬的年代,刚好又受文坛巨匠沈丛文的精神感召,外加又有湘西灵秀的山川溪水滋润。所以自恋上诗歌创作后,王勇平在灵感上便有了抑止不住的冲动,就这样一首首诗歌从他的激情中喷涌而出。在那充满血色和传奇的湘西大山身处,他不但用诗歌和文字洗涤了思想,点亮了生活,点缀了人生,而且还因为文学而收获了甜蜜的爱情。短短几年时间,他就利用当铁路工人的业余时间,创作出了几百首优美且又充满激情的诗歌。许多诗歌在报刊上发表后,还在诗坛界引起了不小轰动,并得到了不少诗人的高度评价。此后,他还相继出版《采风集》、《大地之子》等诗集。

  2007年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王勇平,如今还担任铁道部文联副主席一职。他对于中华文字之喜爱,已经深入其骨髓,除了平时喜好写诗吟赋之外,对散文还有着特别的兴趣。二十几年来,虽然他公务十分繁忙,但写作却从未搁笔。迄今已出版了《秋山驿路》、《警坛余音》、《永恒的生命线》、《彼岸掠影》、《激情扬起的地方》等多部文学专著。

  在王勇平所创造的散文中,有相当篇幅是写山水名胜的。籍古人文化轶事,抒自己胸臆抱负。他的散文和他的为人处事相得益彰,博学穷理明辨笃行,具有别具一格的知识理性思索。读他的文章,感觉他对平和宁静有一种特殊丰富的情感。有人说:文学需要安静,散文要写得形散而神不散。但从王勇平的文字里似乎看不到这一点。也许是因为他的职业让其一直无法“静”下来,也许是因为他在写作上比常人多了一分超脱。所以,在创作中他的灵感上的冲动总是淹没和吞融了情感上的漫步。总之,安静的文字却不是他的创作的风格,倒是文字中的灵动和舒宕却独树一帜。

  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人生又是最好的墨水,没有丰富的生活功底和阅历,文字又岂能在纸上堆码成作品。从王勇平的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是个很有生活阅历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喜欢抒发感情和内心世界,并对生活充满感激的性情中人。

  在他的那篇感悟生活的散文《秋山驿路》中,他这样感慨:“……我很幸福,很满足,因为生活中有山。有山的生活我更进取,我懂得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有山的生活我更精致,我懂得了‘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有山的生活我更敏锐,我懂得了‘山雨欲来风满楼’;有山的生活我更谦虚,我懂得了‘高山仰止’;有山的生活我更坚韧,我懂得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有山的生活我更会欣赏,我懂得了‘山静昼亦夜,山淡春亦秋,山空暖亦寒,山深晴亦雨’;有山的生活我更强劲,我懂得‘老天与大山有心事时不就下个雨刮个风,风雨过后,山还是山,天还是天’。生命虽在山中逐渐耗费,生命却在山中不断升华,我问自己,离开了山,生命将如何演绎和延续?心头涌起唐人韩泓诗句:‘蝉声驿路秋山里,草色河桥落照中’,时日正值深秋,看看书斋《仁者乐山》,再望望窗外白云山影,又有了爬山登高的冲动。”

  行此文时,王勇平也许就生活在湘西的大山中,但在抒怀感悟时,这些山川却全都被装进了他的心海。他知道生活的崎岖陡峭,更明白人生有了坎坷后才会完美。所以他要感谢生活,感谢前路有山,感谢大自然给自己指明了方向,感谢生活中的“山”给了自己激情、动力和暗示……

2.2 用书法温暖人生     书法是一门艺术,书法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书法是一门学问,一种文化。书法艺术是建立在汉字的基础上的艺术创造,具有审美的艺术价值。中国书法既是无声的音乐,纸上的舞蹈,又是诗意的线条化,以表现和抒情为主。她是借助于汉字形式的结构,充分发挥毛笔的特殊性能,通过抽象的点画线条的流荡旋折、收擒纵放等造型运动,将主观内宇宙和有灵世界各种物态以及生命形象集中、提炼、浓缩、转化而为“有意味的形式”。

  近年来,王勇平虽然公务繁忙,但在闲暇之余,他的心思却全都放在钻研书法艺术上,用他的话讲:我要用书法温暖人生。每逢工休日,他便登门虚心求教,拜著名军旅书法家李铎将军为师。他的书法擅长行草,可贵在“胆”,难得在“力”。笔墨挥洒自如,如天马行空,心骛八极。笔落惊风雨,“书”成泣鬼神。在临读唐楷的基础上,对“二王”、傅山、于右任等研习渐深,由此书法作品才呈现出新的面貌。他的作品,不重工细雕琢,不追甜美秀妍,笔墨挥处,惊风动雨,淋漓酣畅,天籁浑成。他的作品,明显的张扬着“湘人”的精神气质,同时也遵守规矩,寻古而不拘泥,豪放而不癫狂,苍莽跌宕而又不失灵动天趣。

  《行草》的开头是安静的,安静到观众都没发现文字的“舞蹈”就早已开始。写草书难,识草书难,行草更让人有眼花缭乱的感觉,书法圈外的人,不知正误,更难别高下。草书崇尚意境,继承传统精湛内涵,当今书写行草的人,现在还不能达到唐人那种忘怀机巧、坦然表现、清湛绝伦的境地。

  在我国书法史上,行草兴于两汉,在两汉隶书定型的同时,草书行书也开始萌发,成为书法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改革与创新。王勇平的行草给人的感觉既有从容淡定的文人意趣,又有温文尔雅的学者襟怀,细细品味,更能感到其中和谐自然的书法意境和洒脱逍遥的笔墨神采。在《北京八人书画展》作品选(王勇平系八人之一)中,他有12幅书法作品入选其中。他的书法“变化若风云,翱翔若龙凤”,其风格似乎跟他儒雅的气质并不完全统一。他的行草突出点画形态,却没有点画雷同,状如操作数,组合运用笔法技法并不单调,整体风格浑然天成而不生拼硬凑。

    王勇平的书法上溯秦篆、魏碑、汉隶,及至颜、柳、欧阳、二王等字帖,将古人之用笔、结字、章法等艺术特点熟记于心,博采众家之所长。其书法笔势豪放,飘洒俊逸,刚柔兼备,浑然天成,欣赏后能使人产生一种美的愉悦和高雅舒适的享受。王勇平不仅书法艺术精湛,而且更注重人品修养,所以才对书法艺术情有独钟,唯有独特的悟性、深刻的理解,不停地磨练,故终有成绩。所以从中大可体会他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及艺术理念。

  艺术的个性是一种创造,是既在法度、情理之中,又能超乎寻常之外的创新,是艺术家技艺功底,学识修养、气质品性、审美情趣乃至创作灵感都达到一定高度之后的综合体现,不是故作惊俗刻意雕琢。

  遇上王勇平,是一种缘分;结识王勇平,是一种荣幸;细读王勇平的文字,是一种享受;欣赏王勇平的书法作品,可达一种境界…… 著名作品

  王勇平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在临读唐楷的基础上,对“二王”、傅山、于右任等研习渐深,探得堂奥,书法作品呈现出新的面貌。王勇平的书法擅长行草,可贵在“胆”,难得在“力”。他不重工细雕琢,不追甜美秀妍,笔墨挥处,惊风动雨,淋漓酣畅,天籁浑成,可见“腹有诗书气自华”。他的作品,明显的张扬着“湘人”的精神气质,同时遵守规矩,寻古而不拘泥,豪放而不癫狂。从中大可体会他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及艺术理念。

wxpzp 发表于 2014-1-10 16:26:00

灵魂在飞扬
                     读王勇平《秋山驿路》有感
                        

    “蝉声驿路秋山里,草色河桥落照中”,读《秋山驿路》,犹如久蛰居闹市,忽地吹来一阵山谷凉风,令人心旷神怡,精神顿爽。


   “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玉溪诗”,是作者修身治学的真实写照。作者王勇平,广州铁路公安局党组书记,其告别雁城,移居羊城已近二十年,竟能不沾染些许喧嚣市侩之气,于闹中取静著书立说,固守一方自己的精神家园,不改湖湘学子勤勉习气,是谓可贵。读其《秋山驿路》散文集(由羊城出版社出版),其言谈笑貌犹如眼前,刚毅坚韧,温谦儒雅,文如其人。
   

   《秋山驿路》散文集大都记叙的是山水名胜,应景游记,其“停车枫林,揽胜天都,跃漩匡庐,凌绝泰岱......”在游览中考古论今,在叙述中旁征博引,文字洗练,于一举手一投足,一山一水,于凡人凡事于细微刻画历史变迁,渗透作者厚重的文化底蕴与对人生独特的理性思考。从字里行间,我们沿着作者成长的人生轨迹,从修路工人到报社记者,从上山下乡到奔赴湘西,从青年到中年......穿越时空的隧道,不变的是作者朴素真挚的情怀和对故乡山山水水不尽的眷恋。在他的笔下,“大炮”排长的憨厚耿直,王村古渡落日下唱歌的情深少女,天街里讲嫦娥故事的李伯妈,一个个从文字中走出来,栩栩如生地站在我们的面前。
   

   “宁甘清淡,不以利禄关心,正大光明,惟求洁白,虽大食冠置于前,不能移其志也”。王勇平是大山的儿子,大山是刚毅挺拔、坚韧与质朴的象征,大山是博大丰富、深邃与多彩的写照。读王勇平的诗与散文,如同其对话,平和谦冲,宁静质朴,显现一种俯览社会人生历史的大气与凝重。王勇平生在雁峰山下,长在湘江河畔,有山一般的胸襟,如水般的情怀,母亲的歌声,儿子的呼喊,扭着腰肢摇橹的船嫂......,每每使他难以忘怀,莫名感动,又融入文字,展露出真我风采和纯净高尚的人格魅力。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0 16:33:18

写的真好!

wxpzp 发表于 2014-1-10 16:37:53

王勇平书法



王勇平的书法上溯秦篆、魏碑、汉隶,及至颜、柳、欧阳、二王等字帖,将古人之用笔、结字、章法等艺术特点熟记于心,博采众家之所长。其书法笔势豪放,飘洒俊逸,刚柔兼备,浑然天成,欣赏后能使人产生一种美的愉悦和高雅舒适的享受。王勇平不仅书法艺术精湛,而且更注重人品修养,所以才对书法艺术情有独钟,唯有独特的悟性、深刻的理解,不停地磨练,故终有成绩。所以从中大可体会他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及艺术理念。

    艺术的个性是一种创造,是既在法度、情理之中,又能超乎寻常之外的创新,是艺术家技艺功底,学识修养、气质品性、审美情趣乃至创作灵感都达到一定高度之后的综合体现,不是故作惊俗刻意雕琢。

    遇上王勇平,是一种缘分;结识王勇平,是一种荣幸;细读王勇平的文字,是一种享受;欣赏王勇平的书法作品,可达一种境界…… 著名作品

    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新闻发言人王勇平擅长诗歌散文写作和书法,同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产业代表团团长、中国铁路文联副主席、中国铁路书法家协会主席,为全国著名铁路诗人、书法家。

    少年时期即对书法、文学产生浓厚兴趣并表现出才华与天赋。后当知青下乡,返城当工人,新闻记者,当宣传干部以至担任处、局领导,从未搁笔。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颇丰,至今出版了十几部专著,如:散文集《秋山驿路》,诗集《采风集》、《大地之子》,文集《警坛余音》、《永恒的生命线》、《激情扬起的地方》、《彼岸掠影》。

    近年来,王勇平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在临读唐楷的基础上,对“二王”、傅山、于右任等研习渐深,探得堂奥,书法作品呈现出新的面貌。王勇平的书法擅长行草,可贵在“胆”,难得在“力”。他不重工细雕琢,不追甜美秀妍,笔墨挥处,惊风动雨,淋漓酣畅,天籁浑成,可见“腹有诗书气自华”。他的作品,明显的张扬着“湘人”的精神气质,同时遵守规矩,寻古而不拘泥,豪放而不癫狂。从中大可体会他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及艺术理念。(稿件来源:新华网)

wxpzp 发表于 2014-1-10 16:40:25



wxpzp 发表于 2014-1-11 14:05:03

大家之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王勇平先生《秋山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