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临县婚礼习俗
临县婚礼习俗
临县位于晋西北的黄河边上,与陕北榆林市隔河相望,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颇具中华传统文化代表意义的民俗文化特色。临县人在婚嫁风俗方面,一直沿革了黄河文化习俗,独具特色。
去年8月份,民建支部组织会员到临县参观旅游。大巴车在路过一个村庄时,迎面来了一群娶亲的队伍。前面是锣鼓队,敲锣打鼓,甚是热闹,后面是秧歌队。中间的几个人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最前面的一个人是一位老汉,戴一顶红帽子,帽子正中写着“炒面师傅之神位”,胸前用红绳挂了个碗口大的红柳盆,脸上涂成锅底黑,还洒了些白面,像一个小丑。老汉牵着一根红绳,红绳绑在一位年轻女子的手上;和年轻女子并肩行走的是一个年轻男子;后面是一位五六十岁的妇女,身上穿了件大红袄,脸上打上了胭脂,头上扎了两个小辫子,插上花,还画了眉,就像一个不会打扮的老来俏,很滑稽。奇怪的是这位花枝招展的老妇人,胸前挂着一对瓶子,手里拿着一副小扇子。 大巴车上,恰好有一位会员是临县老家的,给大家介绍了当地婚姻的一些习俗。走在前面的老汉是新娘的老公公;中间的两个年轻人是新郎和新娘,老公公用一根红线牵着新娘;后面的自然是新娘的婆婆了,她胸前挂的是醋瓶子。公公用红线牵着儿媳妇,婆婆岂有不吃醋之理! 在返回家的路上,新郎扛起放在路边早已准备好的一个石锁,足有二三十斤,由众人簇拥着将石锁扛进新房,放在炕的最里面墙角上,这才准备去迎亲。当地人说,扛石锁是寓意将来石锁上拴孩子。我则以为寓意将来婚姻美满,不会有变,因为当地以农业为本,是唯一的经济来源,娶媳妇太不容易,故对婚姻充满12分的希望。
当地有个习俗:迎新媳妇入家,需得公公背着。村里乡亲们早已把家门口围了个水泄不通,自然是等着看热闹。有时候,老公公不会轻易就范,看热闹的人,当然不会让这样的好戏错过,不管三七二十一,生拉硬拽也会让老公公背儿媳妇。众人会向婆婆打趣:“你老汉背来个年轻小媳妇儿,你不吃醋么?”婆婆无言以对,脸窘得通红。 有人拿来醋瓶子灌这位“可怜”的婆婆,婆婆无奈,只得喝口醋,酸得会直跳脚。众人大笑着说:真吃醋咧!真吃醋咧!
还有这般风俗第一次听说
回 1楼(睫毛下的眼泪) 的帖子
婚礼就是为了图个热闹喜庆。 看了老弟介绍的婚礼习俗,很是新奇。文章写的生动真实,情节描述非常详细,语言精炼,段落清晰。整个婚礼幽默诙谐的习俗,表达的淋漓精致,谢谢老弟带来这么好的文章!问好!回 3楼(思乡) 的帖子
临县闹新房更是厉害,结婚三天无大小,听车上临县的朋友说,曾经发生过闹的太凶,新年子自杀的事情。 文字很唯美,赞一个.我每次来,都能看到老师在板块留守,可见你是一个称职的版主.只是由于你们的宣传力度不够,关注的人不多,建议你们加大宣传力度,不要只在打工者之家群,各个群都要宣传,每天坚持多次,效果必然不同.回 5楼(鲁宝林) 的帖子
谢谢,老师的建议很好,有很强的实用性。回 6楼(随其自然) 的帖子
可是,我没看到你们实行,是不是要过年了比较忙呀,没关系,以后多用点心就行了.回 7楼(鲁宝林) 的帖子
谢谢老师的再次提醒。上次回帖就想说这事,只是请你千万不要介意。上次没有说,是担心话不好听,热脸遇到了冷屁股。首先老师的建议很好,我很赞成。前些天和胡老师聊天谈到了类似的事情,两个人聊天,不存在顾忌,公开回帖要注意分寸,就要考虑对方的感受。每个人脾气性格不一样,在群里,经常看到有人复制帖子的地址,邀请朋友去评论,这样相互交流很好。只是我个人不喜欢这样做,也不会去做,和赞成这么做是两回事。倒是很希望其他版主去这样做,看起来有些矛盾,无它,只是个人脾气性格使然。回 8楼(随其自然) 的帖子
恩,每个人的秉性不同这没错,只是作为版主要想活跃板块,引起大家的普遍关注必要的宣传还是要的,没有那一个人静等着能把大家等来,必须自己主动去宣传.当然这只是一方面,我只是好心建议,采不采纳是你的事情.至少我的初衷是希望你们负责的板块好,板块活了,作为版主你脸上也有光,荣誉,成绩跟着就来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