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承木 发表于 2014-2-21 20:02:44

“潜规则”也是职场一门“必修课”

   “潜规则”也是职场一门“必修课”



    步入社会,进入职场,无非是两种各种情况:要么是替别人打工,要么是要别人替自己打工。笔者认为,职场生活,必然有这个圈子里的规则,既有“明规则”,也有“潜规则”。“明规则”当然就是我们社会约定俗成的,法律法规既定人人都要遵守的事情,即我们常讲的遵章守纪、认真做事、努力工作等等。而“潜规则”就是指看不见的、明文没有规定的、约定成俗的、但是却又是广泛认同、实际起作用的、人们必须“遵循”的一种规则,也在影响着个人在职场的进步和发展。虽说讨论职场“潜规则”是一种社会的悲哀,但是要想在社会立足和发展,不懂潜规则就如不知“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道理,是行不通的。

    有人说,遵守制度的人,只能被人领导,而读懂游戏规则的人才能活得自由自在,甚至能领导别人。此说虽有点过,但现实就是这样。可以说,“潜规则”也是职场一门“必修课”,关于这方面的书籍和培训很多,学习的人比比皆是,也说明这一点。俗话说“艺不压身”,多学点“潜规则”,可能就能少吃点亏。

    前几年网络上疯传“史上最牛女秘书”一事,不知你是否听说过此事。说的是EMC大中华区总裁陆纯初与其高级女秘书因工作琐事激烈争吵,导致后者被迫离职。事情的经过是:女秘书下班锁门,总裁怒发邮件批评(起因)。秘书回了咄咄逼人的邮件并且广泛转发(导火索)。邮件被数千人转发(发展)。最后女秘书离职(结局)。

    这一案例已被许多讲授职场潜规则的书籍作为典型案例。在这件事上,不少人在网上力挺女秘书。当受到上司误解时敢于“回击”,并且“义正言辞”地向老板提出自己的权力;将自己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公之于众,一泄大众普遍的职场压力和不满;敢于挑战上司,扮演大众潜意识里希望做挑战上司的“英雄角色”,称其为“史上最牛女秘书”。

    但也有不少人对其不懂职场“潜规则”而被迫离职,感到惋惜。认为其做法是不恰当的。在收到上司的指责信件时太不理智,“怒气冲冲”的回信,把私信昭然公之于众引起滚雪球般的转发,引起事态扩大而无法收拾,将彼此之间的矛盾激化。诚然,这么做是逞了一时的英雄,可是最终落下的是一拍两散,离职收场,自食苦果。

    笔者认为,认不认识“史上最牛女秘书”是谁,是不是外企人员都无关紧要,关键的是透过该案例吸取教训,多学学职场规则与潜规则,为将来的职场生活打下基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时代早已过去了,我们应该学会的是适者生存的能力,有尊严的活着,更应该坚持自我寻找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职场人生,我们要懂得的不仅仅是“明规则”,更要意识到“潜规则”。

    在一些人的潜意识里,把“潜规则”与腐败、堕落、庸俗等划等号,笔者认为这是不恰当的,甚至是片面的。因为每一个社会圈子都有自己本身固有需要的规则,我们一而再再而三的批判也只是纸上谈兵,有人的地方就有各自思想角度各自的利益追求。就像笔者所列举的这个案例,女秘书触犯的就是职员不能公然挑衅上司的“潜规则”。试问作为一名老板,你的员工直接“反”你制定的规则,你还会泰然自若吗?    

   “潜规则”固然有它的可“恶”之处,作为新时期的职业人士,还是应该学会正确的处理好职场上的“潜规则”,坚决维护“明规则”,不作“潜规则”的牺牲品。所以,深入了解一些社会上已经约定俗成的不伤及他人的“潜规则”对日后的职场生活是有好处的。(邢承木)

鲁宝林 发表于 2014-2-21 20:05:51

欢迎邢老师参加本期事评写作

鲁宝林 发表于 2014-2-21 20:13:39

老师们都是姗姗来迟呀,呵呵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2-21 20:23:21

欢迎参加本期事评讨论!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2-21 20:23:50

潜规则这门课不好修,但是修好了确实管用!

王明明 发表于 2014-2-21 20:32:07

“潜规则”是人为的,一开始就如“最牛女秘书”那样,潜规则就会发生。学习邢老师文章。

邢承木 发表于 2014-2-21 22:07:26

回 5楼(王明明) 的帖子

谢谢支持

一碗清水 发表于 2014-2-21 22:22:59

“潜规则”固然有它的可“恶”之处,作为新时期的职业人士,还是应该学会正确的处理好职场上的“潜规则”,坚决维护“明规则”,不作“潜规则”的牺牲品。

丹青 发表于 2014-2-21 22:48:34

不管你是否承认,潜规则就在那里,或多、或少,你不承认有人承认
不管你是否愿意,潜规则就在那里,或明、或暗,你不愿意有人愿意
或在规则中向前,或在规则中被潜
规则拷问执行力,潜规则检验道德心
是在规则中奋发图强,还是在潜规则中腐朽堕落
试问:君当不潜还是被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潜规则”也是职场一门“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