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进顺 发表于 2014-2-24 20:11:49

中国第一座汉民族民俗博物馆  丁村民俗博物馆


丁村民俗博物馆共占用院落七座,面积达3500平方米。展览陈列了近万件实物 、模型,并配以文字和绘画,以达到以俗引物,以物证俗,物俗结合,图物并茂的效果,忠实和艺术地再现了清朝末期至民国初年流行在晋南一带的民风民俗。

姜进顺 发表于 2014-2-24 20:14:20

      
矗立在第一座院门前的牌坊是“宣德郎”牌坊。它是宅庄丁溪连捐买了官位后,为夸耀先祖被乾隆帝追封为“宣德郎”而立,是其“耀祖光宗”心态的反映。
大门楹柱上悬挂着朱红金字对联,上联是“芝草无根醴泉无源人贵自立”,下联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读蠹民生在勤”,表现了主人的持家方略和精神境界。它与影壁上斗大的“福”字和院中鞭炮、香炉、东西厢房窗户上各种各样的剪纸,悬挂在北廊的彩灯,形成了一派浓郁的民间节日气氛。一院、二院院中共有10个展室,依次陈列了腊八、祭灶、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等民间历代相沿的农历一年的岁时节令习俗。

姜进顺 发表于 2014-2-24 20:15:13

姜进顺 发表于 2014-2-24 20:19:32




农历腊月初八,农民们为了欢庆丰收,用自产的八种米豆加核桃仁、红枣等熬成粥,取名“腊八粥”,合家共餐。其后,作新衣,备食品,迎神祭祖,供奉天地,恭贺新春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元宵灯节的展厅中,同样洋溢着普天同庆的热烈气氛。跑旱船舞龙灯、踩高跷、演抬阁等社火模型造型优美,神形毕肖,妙趣横生,耐人寻味。有面大鼓,直径近1米,其声如雷,是从清末一直沿用至今的表演威风锣鼓时所用的。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威风锣鼓传说源于4000年前的唐尧时期,它的曲牌既独立成章又联缀成套,节奏起伏相间,张弛结合,主题气势雄宏,沉稳浑厚,听之如亲临刀光剑影、兵刃相交的战场。它的阵容可由几十人到几百人,前进后退,左右开合,鼓点节奏,舞姿身段相结合,忽如雨打枯叶,忽如风卷残云,观之令人振奋、激动。

姜进顺 发表于 2014-2-24 20:23:46



   



在三至五院,展示得是婚嫁习俗和人生礼仪。婚嫁习俗中的说媒、定亲、换贴、纳彩、迎亲、拜堂、入洞房,摆喜筵等主要礼仪,通过实物和模型翔实展现在我们面前。在花堂和洞房中,陈列着古色古香的青瓷器皿,厚重古朴的箱箱柜柜,描龙绣凤的兰轿花轿,五彩绚丽的锦衣缎被,那长袍短褂,披红插花的新郎与凤冠霞帔、花枝招展的新娘手挽红绸、同拜天地的模型,引人注目,动人心弦。新娘在洞房中身着红绸便装,怀抱秤杆、月扣,满面含羞坐于炕头的场面,又令人忍俊不禁。

姜进顺 发表于 2014-2-24 20:27:44





在那座青年男女们熙熙攘攘、谈笑风生的四合院里,主要陈列着清末民初以来民间迎婚嫁娶的风习。从说媒、定亲、换帖、纳彩、迎亲、拜堂、入洞房、摆喜筵等一系列婚嫁礼仪,在这里都可以看到。在此,人们面对惹人注目的“十二属象相克相合图”,谈论着由此导演的婚姻上悲欢离合的情景,更能体会到婚姻自主的优越性。在这里游客可照此礼仪举行婚礼。男乘官轿,女坐花轿,男带金花礼帽,女带凤冠霞帔,交杯换盏,再饮喜酒,照像留念。

姜进顺 发表于 2014-2-24 20:31:36



   

在第六、第七院中,陈列着在晋南城乡广为流传的民间工艺品、歌舞、小戏、皮影、木偶和以交通、纺织、农耕为主题的实物与资料。农家巧手捏制的花鸟虫鱼面塑,活灵活现。古朴典雅的平阳木版年画,巧夺天工的窗花,栩栩如生的木偶,向我们展示了民间艺术的巨大魅力。

姜进顺 发表于 2014-2-24 20:34:26

   

姜进顺 发表于 2014-2-24 20:43:11





在展示人生礼仪的展馆中,介绍得是生子、洗三、满月、周岁、抓周、命名、私塾、寿诞、侍病、丧葬等习俗。看到儿女们对老人问寒问暖,尽心侍奉,恪守孝道的情景,都会被这种淳厚的传统美德所感动。

姜进顺 发表于 2014-2-24 20:50:27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第一座汉民族民俗博物馆  丁村民俗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