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老一辈农民工习惯站马路市场新生代农民工爱上招聘会求职
年前返乡的农民工们,再次回到了这座城市。在新一轮的找工作大战中,记者发现85后、90后进城务工人员的面孔变多了。和60后、75前老一辈农民工相比,年轻的农民工们改变的不仅是面孔,还有求职的方式。如果说60后、75前农民工中意马路劳务市场,那么年轻农民工们则喜欢走进专场招聘会,喜欢使用网络找工作。
昨日,记者在胜利大街跨槐安路桥上,看到不少60后、75前的进城务工人员站在此处。看见有人经过,或者有汽车停下,就会迎上前去,“老板,要找什么工啊?”放眼望去,他们的前面都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桶、锤子、木锯、电动风炮机……一旦有人来请,双方谈好价钱,等活的农民工带上工具就可以跟老板走。
“我们什么都能做!”来自赞皇的农民工老王正月十六就来到这里等待了,可到现在还没有找到工作,心里多少有些着急。今年46岁的他说,一起找工作的还有10多个老乡,最早的正月十二就来到了这里,泥工、木工、油漆工、电工,什么活都能接。“家里孩子等着上学、等着盖房子结婚,心里急啊!”老王的一位同伴说道。
当记者问及为何不到宽敞明亮的市劳动力市场内找工作时,在马路市场等活的60后、75前农民工们似乎显得不感兴趣。“像这些锤子、铲子、钻子,带到那么高级的地方去很不配。”50岁的老刘说,“但没有这些东西带在身上,谁知道我们是干哪行的,我们不会说,又不会写的。”对于马路市场揽活的现象,一位企业招工者说,马路市场上的揽活者多数学历低、缺乏从业技能,只能做一些短期的零活,很难管理。
和60后、75前农民工不同的是,85后、90后新一代农民工们很喜欢去专门设立的劳动力市场进行求职。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较高,渴望融入城市,过体面的生活。在这里的专场招聘会上,他们感觉只有这样才能更快融于这座城市。“我们有技能,当然希望用正规的方式找到工作。”23岁的进城务工人员王浩说,他不想像父辈那样站在马路上找工作,他希望能进专场招聘会,能和正规企业面对面交流。
的确如此,与曾经农民工找工作“没有要求”相比,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自己应聘的企业和商家能规范用工,和他们签订正规劳动合同,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能力,不少企业负责人说,如今农民工本来就变得紧俏,加上85后、90后农民工们都有属于自己的技能,因此只要能胜任工作,他们的要求高,也是能适当满足的。
不过记者也发现,无论是马路市场,还是专场招聘会,都出现了用工荒与找工作难并存的现象。对此,石市劳动力市场相关负责人说,无论是老一代农民工还是新生代农民工,想要顺利找到工作都应提高技能水平,练好自身内功。
今日出镜
等待工作机会的进城务工人员
采访动机
随着农历正月的结束,年前返乡回家的农民工们,开始了新一轮的找工作大战。他们当中有60后、75前的老一辈农民工,也有85后、90后的新一代农民工。记者发现随着进城务工人员年龄的变化,他们寻找工作的途径也在改变。
来源燕赵晚报 来支持马老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