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其自然 发表于 2014-3-4 10:10:56

自留地的期盼

自留地的期盼
      “自留地”这个名词,现在很少听说了,即是说,也与以前的含义大不相同,往往是引申的含义。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耕地并非全部属于生产队集体所有,也分给农民部分耕地,由农民自主耕种,这就是“自留地”。生产队解散以后,村里的耕地都分给了村民,土地不再由集体耕种。虽然农民拥有了更多的耕地,这时候就不再叫“自留地”,叫做“家庭承包责任田”。就是说,“自留地”和生产队紧密相连,没有了生产队,“自留地”也就不复存在了。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对于“自留地”的眷恋和热爱,现在的年轻人是无法体会的。对“自留地”的期盼,我可能会超过其他人。原因很简单,家里没有自留地。母亲的自留地分在“娘家”,也就是在姥姥家分的地。姐姐是老大,出生时恰好没有赶上分自留地,我和妹妹就更不用说了。比姐姐大1岁的村民分上了自留地。      五十年代末,正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吃“食堂”时期,农民不可能有自留地。那时候,全国一盘棋,政策应该基本一致,分给农民自留地应该在1962年左右。分给农民的自留地很少,大概占村里总耕地的十分之一左右。千万不要小瞧了这一点点自留地,作用非常大。如果没有自留地,村里也许会有很多人去讨饭,特别是家里“大肚汉”多的家庭,能够吃死老子。经常见到要饭的,衣衫褴褛,手里拿着个破碗,站在门口,口中念念有词:“大娘、大婶就可怜可怜我吧,给点吃的。”。母亲心善,虽然家里很穷,粮食也不够吃,但总会施舍要饭的一点干粮。母亲经常说:这些人太可怜了,有吃的就给点吧,也是积德行善,万一有一天,你们也出去要饭……那时候,有点办法,谁也不会出去要饭。不像现在,乞丐成立一种“职业”,甚至以乞讨为名坑蒙拐骗。      文革后期,风闻自留地要收回,农民都惶恐不安,好在最终这只是一个传闻。十一届三中以后,政策有所放宽,村子又拿出部分耕地分给农民做自留地。终于有了自己家的自留地,苦苦期盼十几年的自留地!好景不长,自留地只耕种了一年,由于户口转走,自留地被村里收回,再过了一两年,生产队解散了,“自留地”不复存在,也就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思乡 发表于 2014-3-4 11:11:41

王老师对“自留地”的解析很详细,对今天的年轻人而言“自留地”是个陌生的名词。是啊!“自留地”的情况各地有所不同,当时“自留地”确实让农民视为宝贝,因为,“自留地”能自主耕种,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种植农作物。对当时衣食不足的农民,的确是个不小的添补。愿这篇自留地一文,带给不同年代的人,不同的感味......

随其自然 发表于 2014-3-4 16:46:19

回 1楼(思乡) 的帖子

当时粮食不够吃,自留地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补充。

思乡 发表于 2014-3-4 19:32:26

回 2楼(随其自然) 的帖子

自留地,将成为历史的一页。社会发展推陈出新。

随其自然 发表于 2014-3-13 11:18:26

回 3楼(思乡) 的帖子

思乡 发表于 2014-3-13 13:25:37

再来看看自留地,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3-13 13:47:12

好文章来支持!

随其自然 发表于 2014-3-14 10:12:44

回 6楼(为生歌唱) 的帖子

谢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自留地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