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上完初中,这些特殊孩子该去哪儿?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因为先天或后天的原因身体残疾,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去上学、就业。1960年,我市民政局设立了聋哑学校,1999年,以聋哑学校为前身的特殊教育学校正式成立,负责九年义务教育,专门接纳这部分身体有缺陷的孩子。可是,当孩子上完初中后,教育却出现了断层,据了解,我市还没有一所专门供这些特殊孩子就读的高中或中专院校。“现在马上要毕业了,我们很担忧他们的未来。”目前在特殊教育学校上九年级的这部分孩子的家长说。特殊学生难过“高中坎儿”
刘秀梅的两个儿子天生无法感知外界的声音,为了让儿子们能像正常孩子一样接受教育,刘秀梅和丈夫从达茂旗搬到了包头市区,经过反复的考察,最终为他们选择了包头市特殊教育学校。对于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刘秀梅夫妇很满意,除此之外,刘秀梅还为两个儿子报了绘画班,大儿子马腾飞初中毕业后因为本市没有高中主动放弃了求学之路,而对油画颇有兴趣的小儿子马鹏飞初中毕业后却仍想求学。“包头没有一所专门为残疾孩子设立的高中,我和他爸爸跑遍了全市所有学校,对于马鹏飞这种孩子,学校都不接收。”刘秀梅无奈地说。
为了满足马鹏飞想要上大学的愿望,刘秀梅曾经带着儿子前往山东济南的一所特殊聋哑人中学考察,因为儿子自理能力差,最终,刘秀梅带着儿子回到包头,无奈之下,她只能让儿子在家中自学。因为马鹏飞专业课成绩出众,曾经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学校相中,但因为文化课程度低,马鹏飞最终无缘他的大学梦。“如果咱们当地有特殊教育高中,我想鹏飞一定会出色地考取大学,而他的绘画之路就能更精彩。”刘秀梅无奈地说。
初中毕业就被推向社会
对于我市特殊教育缺乏高中、中专教育,很多多年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也有同感,在市特殊教育学校教授手语的赵老师表示,孩子们初中毕业后,因为本地没有特殊教育的高中部和职业教育学院,很多学生在初中毕业后不得不流向社会,而此时的他们既没有文化知识也没有一技之长,生存现状堪忧。
“上学期间孩子们都住校,这对家长来说省了不少心,有些成年聋哑人经常守候在学校门口,诱惑孩子们上网或者从事一些非法活动,我们学校都会及时制止。孩子们初中毕业后,很多家长反映管不了孩子。”赵老师说,因为有些家长不懂手语,无法与孩子有效沟通,还有的家长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外出打工,孩子放任自流,被动地被推向社会,这成了很多残疾人家庭必须面对的无奈。
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张培智介绍,该学校的学生主要是盲、聋、自闭症等残疾人,这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从进入学校开始就接受专门的培训和学习,逐渐能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学习程度比正常孩子要低。但是他们在某些方面,却表现出了超常的能力。比如有的孩子听不到声音不会说话,但是手工制品做得特别精巧,有些孩子眼睛看不见但是节奏感特别强,这些都需要后期专门的培养和开发,而我们包头这方面的教育显然没有跟上步伐。“因为残疾人教育的滞后,很多残疾人目前还不能真正养活自己,甚至走上了歪路”。
特殊教育期待更多的关注
据记者查阅的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有各类残疾人8396万余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34%,具有初中以下学历(含文盲)的残疾人高达90.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残疾人仅占残疾人总数的1.1%,残疾人受教育程度大大低于正常人群,这已成为残疾人脱贫和改善生活状况的主要障碍。截至2013年,我市共有残疾人17.21万人,占包头总人口的6.39%,拥有高中学历的残疾人只有671人。
为了适应特殊教育的发展,我市经常组织特教老师外出学习考察,经过走访全国各地的特教学校,张培智发现,在上海、南京、济南等城市,政府投入特殊教育的力度很大,内蒙古地区在这方面相对落后,但在呼和浩特和赤峰市,这方面的发展比区内其他城市相对超前,呼和浩特开设了特教高中,赤峰有专门的特教教研室。呼和浩特和赤峰市的特教学校归民政部门管理,而我市的特殊教育学校归教育局管理,目前我市教育的重点显然放在了那些成绩优异的、中高考出亮点的学校上,特教学校成为教育中的一个边缘。“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学校目前都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心理咨询室和舞蹈教室,这对孩子们是种缺失,因为孩子们从小受到各种歧视,在心理疏导方面需要老师帮助,而另一些对音乐和舞蹈有天赋的孩子稍加培养,就有可能很出众,比如著名的舞蹈家邰丽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张培智说,他相信特殊教育增加高中教育和中专教育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包头市残联副调研员、教就部主任张东平告诉记者,国家已经逐渐意识到了提高残疾人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自治区在“十二五”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在自治区内建立一所残疾人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我市残联也在积极与电大联系合作,要建立一个残疾人分院,让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
来自:包头晚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