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扬州最后"窑居人家" 保护利用或可成乡村游卖点
http://www.yznews.com.cn/news/attachement/jpg/site2/20140404/4487fc79d59114a859c50c.jpghttp://www.yznews.com.cn/news/attachement/jpg/site2/20140404/4487fc79d59114a859d010.jpghttp://www.yznews.com.cn/news/attachement/jpg/site2/20140404/4487fc79d59114a859da14.jpg阅读提示
在头桥镇西城村靠近江堤的边上,若不细看,满堤的油菜花中,还未必能发现一户“窑居人家”。昨日,记者奔赴头桥镇,探寻这处可能是都市最后的“窑居人家”,遗憾的是,在砖窑中居住10多年的这户人家年初已搬家,但生活遗存还在。据砖窑主人说,这处砖窑已有近百年历史。http://www.yznews.com.cn/
惊 讶
江边惊现“窑居人家”
“在江边游玩时,意外发现了一户窑居人家。”近日,市民程先生来电称,日前他去头桥镇西城村附近江边玩耍时,意外发现紧邻江堤如小山丘的下面,竟然有一个铁门。
程先生说,这一发现令他颇为意外,因为小山丘上长满了植被,看不出下面还有一个洞穴。
从江堤上走下,程先生称,他发现,从小门进去后,竟然别有洞天,里面有一些生活等用具。“这就是一个废弃的砖窑,有通气孔等,没想到会有人在里面。”程先生说,他才离开窑洞,发现一年长者来到洞中。
“他们一家可能是都市最后的‘窑居人家’。”程先生说,他去过延安等地,对窑居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在扬州地处平原的地方,他转遍了市郊的砖窑,发现只有这一处还有生气。
在程先生看来,这处窑居简直就是一处“世外桃源”,周边环境非常美丽,宛若仙境。“曾带朋友去过一趟,朋友觉得不可思议。”程先生说,“窑居”,这在扬州太少见了。
探 寻
窑居者年初已迁新居
昨日,记者奔赴头桥镇,探寻这处可能是都市最后的“窑居人家”。
沿着江堤走了六七里,江堤边的小山丘呈现眼前,沿着江堤走下,穿过一人多高的油菜花田,记者来到了程先生所说的窑居人家,只见窑洞前有小片菜地,还有一个敞篷,不远处,还有一个小水塘。
若不是铁门和拱形砖墙以及周边的生活留存,可能没人会想到,这处“世外桃源”竟还有人居住。窑洞中还设有三道门,进去后,透过顶窗,采光等效果不错。
“这里确实有人住,只是年初搬迁了。”村民瞿彩云告诉记者,这户人家10多年前就在这里居住了,一开始在下面住,后在江堤边盖了房子,窑洞就成了羊圈,平时夜间有人住在下面守羊。
瞿彩云说,听说该户人家儿子在城区买了房子,一家人就搬离了,只是在平时,偶尔回来看一看,也常在附近坐一坐。
调 查
旧砖窑扬城有数百处
“这里的窑洞,是我们祖上的砖窑。”该村83岁的金老太告诉记者,该砖窑是她公公兄弟俩开的,后被收归村里后,还红火过一阵子,直至20多年前,砖窑再不生产,就荒废在那里。
金老太说,没想到外村的一户人家相中了这里,渐渐将其打理成庭院和洞居,很多村里人才开始关注起这处“窑居人家”。
“我们村中的不少房子的砖瓦,就是这个窑烧出的。”金老太说,自那户人家搬走后,没事的时候,她也会去窑洞看一看,按她的话说,窑洞通风等较好,冬暖夏凉。
村子周边还有没有旧砖窑?对此,金老太说,在她的印象中,很多村子边以前都有一些砖窑,但像这处窑居人家这么久的很少,这处至少有近百年的历史了。
昨日,记者调查发现,扬州城郊至少数百已被遗弃的砖窑,如曾是砖瓦之乡的泰安镇,最多时就有100多座砖窑。在西湖镇等乡镇,也有不少遗弃的砖窑。
声 音
砖窑群落资源待开发
程先生觉得,扬州有这么多废砖窑,可否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呢?与其荒废,不如打造成乡村窑居客栈,那或许很有吸引力。
对此,市政协委员、扬州文化学者史明表示,窑居文化是史前的本源文化,人类从刚开始形成群落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穴居、洞居,可以说,窑居是山洞、土洞、树洞居住的发展,也是对原始人类居住习惯的继承。
“扬州作为平原地区,传承更多的,是民居文化。”史明表示,若差异化开发旅游资源和乡村游卖点,窑居客栈未尝不可,但必须要确保安全等配套设施。
史明表示,据他了解,扬州仅于上世纪80年代考古发掘了一座唐代砖窑遗址和最近在西湖镇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六朝砖窑,这对研究扬州城垣史及窑业烧造技术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上了岁数的砖窑,其文化和史料价值也渐渐重要起来。”史明说,2000年初以来,随着扬州淘汰低产值的砖窑,目前绝大多数砖窑基本废弃,如何保护和利用这些即将成为遗址的资产,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毕竟窑业在扬州存在几千年历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