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5 09:21:46

齐白石的容忍与不容忍时间:2014-06-29 作者:未详 点击:88次   大凡艺术家,对自己的作品被造假往往都深恶痛绝,不光在利益上受损,在名誉上也是受害匪浅。被誉为“中国二十世纪十大画家”之首的齐白石就曾深受其害,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却让齐老对这种造假行为容忍了下来。
  
  那是在新中国成立前,梅兰芳的朋友送了他一幅画,齐白石的《春耕图》,梅兰芳很高兴,就拿着这幅画去找齐白石。结果齐白石一看,这哪儿是我画的呀,分明是赝品!
  
  齐白石非常生气,但他做人有一个原则,就是不能让朋友吃亏,于是当场泼墨挥毫,专门画了一幅真正的《春耕图》送给了梅兰芳。
  
  后来有一天,齐白石在大街上闲逛,发现路边有个人在卖书画作品,就凑过去看。这一看不要紧,齐白石竟然发现了好几幅署名自己的作品,但仔细一看就知道是假的。齐白石当即大怒,质问那个人为什么要造假自己的作品。
  
  那个人也认出了眼前的齐白石,不慌不忙地说:“您老别生气,您得明白这么一个道理:古今中外只要是大画家,没有不被造假的,造假得越多,就说明这个画家越了不起,如果是一个不入流的画家,你就是请人家造假人家也懒得理你呢。”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5 09:22:22

 齐白石当然不会听他这番歪理,继续指责他:“你这样造假不光损坏了我的名誉,也损坏了买我画的人的利益,这种不劳而获、损人利己的行为你就不觉得羞耻吗!”
  
  那人见齐白石真的生气了,就尴尬地笑笑,然后说:“您老先听我说完。首先,您的真迹都很贵,买的都是那些达官贵人,有钱的人,这些人买您的画往往看的不是您的画本身,而是冲您的名声去的,而大多数真正喜欢您的画的人是买不起的,那怎么办呢?我的价值就在这里,把您的画模仿出来,低价出售,这样就能让大多数人欣赏到您的艺术世界了。所以,我并没有损害什么人的利益,您的真迹的买家是不会来我这里的。”
  
  那人见齐白石面色有些缓和,又接着说:“而且,我也不是您说的不劳而获,您看这几幅画,我是下了很大功夫的,不客气地讲,很多有名气的画家都没我画得好。”说着,翻出几幅画来递给齐白石。
  
  齐白石展开一看,确实,这几幅作品虽然称不上大师水平,但画得非常有灵气,尤其是模仿自己的画,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如果有名师指点,前途将非常可观。想到这儿,齐白石微微一笑,对那人说:“如果我收你做徒弟,你愿不愿意?”
  
  那人一听,当即跪在地上磕了几个响头,日后也成了一位很有成就的画家。
  
  造假画虽然让人厌恶,但这个行业之所以屡禁不止,其实也是因为满足了很多阶层的需要。齐白石想通了这一点,自然也就心平气和了。但有一个人的造假行为,却让齐白石一辈子都没有容忍。
  
  这个人并非无名之辈,而是号称“五百年来一大千”的张大千先生。
  
  张大千的画誉满全球,尽人皆知,但跟他的画同样闻名的,是他的造假行为。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5 09:22:50

 张大千对石涛、八大山人的画研究极深,经常模仿他们的画,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只要他本人不说,就连最有名的书画鉴定师都看不出来。
  
  然而,对张大千的这种造假行为,大多数人都持赞赏态度,其一是因为张大千本身就是一位造诣极高的大画家,水平丝毫不在石涛、八大山人之下,他模仿出来的假画,其收藏价值甚至比原作还要高;其二,中国人有为尊者讳的传统,张大千作为一名世界闻名的大画家,他做的每一件事都不能有龌龊的成分,于是,就有很多人为他的造假行为编了一些传奇故事,比如用假画骗军阀、骗日本人等,故事无论真假,都为张大千的造假行为赢得了世人的理解甚至尊重。
  
  但是,在齐白石这里,张大千却碰了钉子。
  
  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张大千来拜访齐白石,在门口递给用人一张名片。齐白石正在家里作画,看了一眼名片,随手扔在一边,对用人说:“就说我不在家。”
  
  旁边的一位弟子也看到了那张名片,就提醒师傅说:“师傅,您看这是张大千的名片,是不是应该……”
  
  齐白石头也没抬,说:“我向来不喜欢这种造假画的人。”
  
  于是,中国二十世纪画坛的两位大师就这样擦肩而过,终生未谋一面。
  
  在齐白石看来,普通人为了谋生可以造假画,但进了画坛,就必须要对这个行业保持尊重,尤其是有一定造诣和地位的人,更不能公然破坏规矩。张大千虽然造诣非凡,但在齐白石眼里,其人并不足观。
  
  齐白石的这一操守,也影响了他的弟子们,李苦禅、李可染、王雪涛、王铸九、娄师白、张德文等,无一不是画品高洁之人。即使到了百无禁忌的今天,仍然值得我们警醒:既然入了行,就要尊重你的行业!
  
  文章写到这里,好像对张大千先生有点不公平,其实我本人也非常欣赏张大千色彩斑斓的传奇人生,那么,就再介绍一点后续故事吧。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5 09:23:00

 1956年,张大千在西班牙举办画展,顺便去拜访了毕加索。毕加索见到张大千后,二话不说就搬出一大捆作品来,让张大千提提意见。张大千一看,原来都是毕加索临摹齐白石的画。这些画虽然临摹得很用心,但因毕加索独有的奇思妙想,看起来有点不伦不类。
  
  毕加索感慨地说:“你们中国的水墨画真是太神奇了,齐白石先生画的鱼虽然没有上色,但却让人看到了长河和游鱼,他的墨竹和兰花更是出神入化,我完全临摹不出来。”
  
  张大千便向毕加索详细介绍了中国水墨画的一些理念和技巧,尤其是齐白石的画,张大千更是描绘得惟妙惟肖,并称赞毕加索挑了一位中国画最正宗的学习对象,丝毫没有因为当年齐白石的冷落而贬低他的画作水平。
  
  临别时,张大千承诺将会安排毕加索跟齐白石会一次面,共同探讨中西方绘画的奥妙。可惜最终也没能成行,成为一件憾事。
  
  过了几年,张大千在巴西举办画展时,特地找到一位农场主,从2500头3岁牛的5000只耳朵中,挑选出仅够制作8支笔的毛,精制成8支绝品毛笔,其中两支送给了毕加索,两支准备送给齐白石,但因当时齐白石已经驾鹤西去,张大千便朝着祖国的方向,将两支价值连城的绝世毛笔烧掉了。
  
  所谓“英雄重英雄”,张大千与齐白石虽然因某种原因而遗憾错过,但两位大师的山高水长,仍然让人悠然神往。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5 09:23:39

谁动了英国女王的坚果时间:2014-06-28 作者:未详 点击:157次   生如寂寞无奇的核桃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人们的心目中优雅端庄、高贵严肃。她在正式场合从不打哈欠,也不会显得坐立不安。除了少数曾与女王对话过的外国元首外,很少有人知道女王的政治立场与观点。据报道,女王的朋友很少,她宁愿把整晚的时间花在拼图游戏上,也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
  
  伊丽莎白女王有这样的性格,和她成长的经历有关。伊丽莎白二世出生在伦敦的外祖父母家中,她10岁那年,伯伯爱德华八世退位,她的父亲乔治六世继位为国王,她也立即成为王位继承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伊丽莎白只有13岁,乔治六世忙于战事,根本无暇关心女儿们。
  
  孤独的童年让伊丽莎白渐渐养成了独立、安静的性格。每当大人们忙忙碌碌,无暇顾及她时,伊丽莎白就会带着一本书走到花园里,她喜欢躲在一棵老核桃树下看书。
  
  1945年春,18岁的伊丽莎白公主实现了父亲对她的期望,成为坎波利地方勤务部队的一名军官,负责汽车的维护和修理。
  
  在不列颠战役那些极为艰苦的日日夜夜,她始终在国内和人民一起战斗,直到迎来最后的胜利。战火的洗礼,使她变得坚毅、镇定。
  
  20岁时,伊丽莎白首次外访,跟随父母亲到饥饿的南非。她从欧洲带去了大批核桃面包,她的善举赢得了人们的赞许。而在她21岁生日那天,她发表广播演讲,宣誓将终身投入到对英联邦和帝国人民的服务中!
  
  而一直默默支持伊丽莎白政治梦想的还有菲利普亲王。伊丽莎白是在13岁时和18岁的菲利普一见钟情的。当时,伊丽莎白在英国皇家海军学校里见到了在那里读书的希腊王子菲利普。年轻时,菲利普身高超过1。9米,眼睛是非常罕见的“钢蓝色”。
  
  相识8年后,伊丽莎白和菲利普结婚了。由于伊丽莎白将来是王位的继承人,不能外嫁,菲利普做出了自己人生中一个最重大的决定:放弃希腊王位的继承权并加入英国国籍。婚礼上,伊丽莎白的婚戒是用苏格兰的一个大金块打磨成的,上面的图案是菲利普亲手绘制的。
  
  这是公开的婚戒,而私下里,伊丽莎白还将一颗核桃仁分成两半,用树胶做成了琥珀核桃的对戒。如今,他们的婚姻已走过了70年。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5 09:23:57

 做一个“硬核桃”
  
  婚后的伊丽莎白越来越成熟。1952年2月6日午夜,国王乔治六世溘然长逝。当时,伊丽莎白与菲利普亲王正远在肯尼亚的丛林中。据传递消息的侍从回忆,女王的丈夫菲利普亲王当时看起来“好像半个世界都压在自己肩头”,但女王则很快进入了角色。
  
  1953年6月2日,英国正式举行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加冕典礼,地球上有近1/4的人在庆祝这一盛大的仪式。
  
  但民众的热情并没有减弱时任首相丘吉尔的担忧。“我不了解她,”丘吉尔对他的私人秘书说,“女王,她还是一个孩子。”然而,在就职演讲上,年轻的女王说:“我们英国人喜欢幽默,但在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问题上,我们绝对是一个硬核桃。”女王的决心和誓言赢得了民众的振臂欢呼。
  
  伊丽莎白刚刚继承王位时,战后的英国毫无生气。第二年冬天,英国天气严寒,肉和糖果限量供应。伊丽莎白大胆削减王室开销,保证英国每个儿童每天都能得到一个带有核桃仁与肉松的甜面包圈。而在纪念战争中阵亡的将士时,伊丽莎白将手中的花束轻放在无名战士墓前。这两个举动无疑提高了英国皇室的威望。丘吉尔也对这位女王充满了赞赏和钦佩。他曾说:“我们不可能再找到一位更好的国王了。”
  
  弥足珍贵的“与民分享”
  
  女王今年87岁,她不仅健康状况良好,头脑非常清晰,还经常参加一些高层领导会议。根据《泰晤士报》采访报道,女王有一个健康长寿的秘诀:那就是经常吃坚果,尤其推崇核桃。
  
  由于女王喜欢吃点咸的食物,工作人员就在寝宫的走廊里放置一些容器,装入诸如核桃、腰果、杏仁等坚果。
  
  但奇怪的是,自2013年4月起,女王发现,她碗里的坚果经常被偷吃掉一大半,询问之下却没有人站出来承认。
  
  为了对付这些“贪吃鬼”,白金汉宫的官员给所有的王宫巡警发送备忘录,警告他们“手放老实点”,“谁都不准动女王的坚果”。
  
  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女王的坚果再次被偷,而她珍爱的核桃竟然全部被偷光了。这让人觉得非常蹊跷,不轻易生气的女王震怒了。经过一星期的调查发现,偷吃女王坚果的人竟然是负责保护王室成员安全的白金汉宫的巡警们。
  
  他们逮住了一个名叫路易斯的巡警,他有一个七岁的女儿。女王伊丽莎白亲自审问他:“你为什么要拿走我的核桃?”路易斯低下头不吭声。女王又问了一遍,路易斯才小声说:“我错了。但我女儿真的很喜欢您的核桃。”
  
  他接着说:“有一次好奇,我想核桃并不是什么珍贵的东西,而女王却非常喜欢,也许我的女儿艾玛也会很喜欢,所以就拿了几个回家给她。没想到,她一吃就爱上了它。我平常都在王宫巡逻,很少能回家,所以就把这个当作了礼物……”
  
  路易斯的话还没说完,女王沉默了一下说:“我知道了,你回去吧。”路易斯忐忑不安地走了,而女王的心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三天后,她要路易斯把女儿艾玛带到王宫来。在花园里,她见到了一个跟她小时候一样有着淡蓝色眼睛的小女孩。记忆的潮水,一下子就把她拉回到80年前。那时,她也只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所有的甜品都不能让她快乐起来,只有核桃让她感到新奇、快乐。
  
  因为核桃没有一目了然的鲜艳外表,也没有沁人心脾的味道,但它无比神秘: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让核桃仁完整地脱离它坚硬的外壳?它的油脂可以和哪些花瓣一起做成指甲油?在女王的心中,核桃是不被人重视的,就像她的童年,没有人关注她的内心、她的孤独。
  
  女王能体会到小艾玛的心情:核桃也是艾玛的快乐!仁慈宽厚的女王赦免了路易斯的偷盗罪,而事后她才知道,其实偷吃她坚果的,不只是路易斯,还有其他的巡警。就像路易斯和艾玛所说的那样,女王的核桃口味独特,在外面根本买不到——这可是王室的核桃!
  
  女王在了解了这一情况后,为了彻底杜绝王室巡警的小偷小摸行为,她专门颁布了一项命令:每个月免费给巡警发放核桃。不仅如此,女王还灵机一动,把自家生产的坚果送给其他国家的元首,当作一种特殊的“国礼”。有意思的是,这件事之后,英国女王钟爱核桃等坚果的独门养生秘诀,通过媒体传向了全世界。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5 09:24:12

英式淑女是如何炼成的时间:2014-06-28 作者:未详 点击:167次   “成为一名淑女”,英国人已经把这句老话作为教育女孩的口头禅,说了超过300年。在英国人的眼中,女孩子只有成为淑女,才能够和英国的绅士们在社会地位上平起平坐,而社会和国家也才有希望。虽然时代不同,但英国人选择的方式大同小异:有女初长成,就一定要送到私立女校培养数年。
  
  在英国人看来,牛津或是剑桥大学可以不上,但大学前的私立女校教育却必不可少,因为这才是打造淑女的关键。
  
  英国的私立学校超过3000所,其中约400所属于私立女校,孩子可以从4岁左右一直读到高中毕业。而在英国人看来,要打造一位现代淑女,关键在中学阶段。虽然就读英国私立女校动辄让家长花费一年两三万英镑的学费,但这并不等于是把女儿们送去养尊处优,与不少公立学校相比,私立学校的教育环境相对艰苦。
  
  “木板床上只垫着一床薄薄的褥子,冬日的寒气会从老旧的窗户里不断渗透进来。早餐未必能比公立养老院提供的膳食好多少。”这出自英国媒体对眼下英国顶级私立女校的描述,让人感到英国社会在发展,而私立女校仿佛还停留在简·奥斯丁的时代。虽然伦敦是英国的首都,但顶尖的私立女校并不都在伦敦扎堆。英国人早年的设想其实用心良苦,就是要让孩子坐上马车颠簸数日,远离都市尘嚣,去磨炼意志。
  
  在这些私立女校中,数百年来教授的课程其实大同小异:流芳百世的英国文学著作本本必读,拉丁文、法文或是西班牙文总要精通一两种才能毕业。因此在这样的私立女校,你看不到女生在街头闲逛,静心读书几乎是她们的全部生活。
  
  和英剧中描绘的一样,英国私立女校的合格毕业生往往“琴棋书画诗酒花”样样精通。英国人坚信,富有情趣和创造力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而这种举国认同的观念也一直渗透于私立女校。
  
  英式私立女校不仅造就艺术人才,还在不同时代培养出不同类型的女性人才。曾经担任印度总理的英迪拉·甘地,毕业于英格兰城市布里斯托的贝明顿私立女校。凭借《哈利·波特》电影里小巫师形象红遍全球的艾玛·沃特森,毕业于牛津的海丁顿私立女校。
  
  为了造就杰出的家族女性后代,世世代代的英国人都愿意从人力和物力上支持当地优秀私立女校的发展。
  
  步入21世纪,英国私立女校都相信英国首相卡梅伦的一句话:“关上和世界交流的大门,英国的教育就将陷入绝境。”如今,越来越多的英国私立女校也在尝试做出各种各样的改革创新,好让自己立于教育产业的不败之地。在曼彻斯特私立女中,从2006年开始就引入中文教育课程,这是因为学校认为学生有必要从小时候就开始“学习西欧以外的语言”。而位于布莱顿的罗丁女校,则将中文列入学生的必修课,因为不懂中文就会让生活在这个世纪的学生对国际发展缺乏完整的认识。
  
  对于国际化教育的看重,让英国私立女校吸引了越来越多亚洲和非洲的学生,声誉远播。但也有英国人担心,这样做或许会让英式传统教育文化褪色。在他们看来,当地女学生正因为经常和异国同学在一起交流,才沾染上世俗气,变得越来越不像英式淑女了。但如何才能保住英国私立女校的传统呢?这些老绅士似乎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5 09:25:41

我们多大时忘却了童年往事时间:2014-06-28 作者:未详 点击:202次   多数成年人很难回忆起生命中最初几年的光景。童年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褪色,直到被永久遗忘?如今,科学家已确定了时间点。
  
  一项有关童年记忆的研究发现,早期回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35%的内容。
  
  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他们回忆的形式并不成熟;而年龄较大的儿童,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
  
  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童年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孩子们明明记忆力不错,却在几年后将曾经印象深刻的事忘得一干二净。
  
  美国心理学家帕特里夏·鲍尔教授认为,“儿童出色的记忆力和长大后人们对童年时期的遗忘,这种矛盾令人惊奇”。
  
  鲍尔和同事用数年时间,持续观察了83名儿童,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期刊《记忆》中。
  
  实验参与者在3岁时第一次与研究人员见面,并讲述过去发生的6个特殊事件,例如家庭郊游、野营、动物园之旅、第一天上学和过生日等。之后,孩子们分别在5岁和9岁时重返实验室,复述同样的事,并回忆之前描述过的细节。
  
  研究人员发现,5~7岁的孩子能将回忆的细节保持在63%~72%,而年纪稍大的儿童忆起的内容明显减少,只有35%~36%。深入分析孩子们回忆起和没能回忆起的内容细节后,研究人员发现了明显的差异。
  
  年纪较小的孩子,在回忆时往往缺乏时间、地点等叙述性的表述。研究者认为,这会导致被称为“检索诱发遗忘”的过程——回忆的过程导致相关信息被遗忘。
  
  而长大后,他们在回忆童年往事时往往会附加上叙述性表述。鲍尔指出:“相较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年龄小的孩子通常不会完整地叙述事情,这可能会在其生命的第一个10年中,对早期记忆的保存产生不良影响。”
  
  这些发现对科学家有所启发。“我们可以预测,如果提升叙事技巧,童年回忆有可能在人生的第九或第十个年头中仍被保留,甚至被长久珍藏下来。”鲍尔说。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5 09:26:22

清朝皇帝乘车的难题时间:2014-06-28 作者:未详 点击:143次   皇帝坐车吗?当然坐。秦始皇兵马俑坑里发掘出来的安车,就是皇帝坐的。当年秦始皇周游天下,坐的就是这种车。再往前推,周穆王也是坐车满世界走,据说还去见了西王母。帝王坐车,驾车的人当然得坐在乘车人的前面,在轿子发明之前,没有人在礼仪方面对此提出异议。
  
  中国古代的车只有两个轮子,没有减震装备,坐上去不舒服。过去乘马车或者骡车长途旅行,一天走下来,乘车的人骨头都快被颠散了。但不知为什么,没有人在车上面做改进,而是另辟蹊径,发明了轿子。
  
  轿子跟车不一样,需要人抬着走。轿子越大,抬轿子的人越多,抬轿子的人经验越丰富,坐轿子的人就越舒服。无论路多么崎岖不平,经过轿夫的肩膀对轿杆的掌控,颠簸度可以消减到近乎零。到了清朝,轿子经过进一步的改进,宽大舒适,人可以在里面睡觉。不仅吃食和烟具可以放在里面,甚至连马桶也可以装进去,轿子就像个活动的小房间。小汽车传到中国,国人将其命名为“轿车”,其实就舒适度而言,轿车还真未必比得上轿子。正因为轿子这样舒适,所以带兵打仗的将军,能坐轿子的话绝不骑马,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民国。民国时期从国外学了军事理论后回国的将军们,带兵征战时也经常坐轿子。这样一旦轿夫反水,或者撂挑子不干,将军就成了瓮中之鳖。
  
  坐轿子不仅舒服,而且会让人感觉良好。什么叫人上人?坐轿子的人就是人上人。尤其是官轿,不仅宽大舒适,而且等级森严,什么官阶坐什么规格、什么颜色、多少人抬的轿子,都有详细的规定。远远望去,无须见到人,只看轿子,就知道什么等级的人来了。所以这么一来,轿子就跟礼仪严密挂钩了。挂钩之后,在一般情况下,皇帝就不能乘车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5 09:26:34

 抬轿子的人,永远是下人,虽说抬轿子的人也有高低贵贱之分——给官员抬轿子的,就比一般的轿夫高一等;皇帝的轿夫,便是轿夫中的骄子。但是,轿夫在乘轿人面前,永远都是伺候人的,他们得弯腰服侍人入轿,然后再一路抬着轿子走。与驾车不同的是,驾车人得坐在乘车人前面,而轿夫却不然。所以,只要大人物出门的交通工具是轿子,就不存在礼仪方面的担忧。
  
  但是,这种状况碰上来华的英国人,就出了问题。1793年,英国派出的以马戛尔尼勋爵为首的使团,来华商议两国的通商问题。这么大老远来中国谈事,哪有不带礼物的道理。马戛尔尼使团带来了一大批先进的光学和天文仪器,一个精致的地球仪,还有一些速射野炮。这些稀罕玩意儿,都是中国人闻所未闻的。马戛尔尼是来进行商务谈判的,但从乾隆皇帝到底下的官员,都当他是来进贡的。因此,在从大沽到北京的路上,一个中国官员问马戛尔尼:“你带来了英国的国礼,但是你个人就没有什么礼物献给我们的皇帝吗?”马戛尔尼一听,感到特别奇怪,心想,各国外交,哪有这样的事?但转念一想,这是在中国,也许这是中国人的规矩。幸好,他此次来华带了一辆四轮马车,原本是准备在中国自己用的,看中国人接待得挺好,到哪儿都有车接送,马车看来也用不上,于是他就说带了一辆他们那里的马车,打算送给皇帝。(马戛尔尼自己的叙述是这样的,但他此行的礼品单上却有马车两辆,一辆为冬季用的,一辆为夏季用的。)
  
  这辆马车就这么被带到了圆明园。在圆明园里,中国官员和太监围着这辆奇怪的马车看了又看。有人说,马车前面的座位肯定是皇帝坐的,因为它高;另有人说,后面的座位有软垫,四面有玻璃窗,而且华贵,那才应该是皇帝坐的;也有人说,前面是皇帝坐的,后面是娘娘坐的;还有人说,皇帝坐后面,娘娘坐前面……大家争执不下,吵成了一锅粥,最终一个老太监去问马戛尔尼。马戛尔尼说:“后面的皇帝坐,前面的是驾车人坐的。”太监说:“驾车人不能站在地上赶车吗?”“不能,马车是用缰绳操纵的。”听马戛尔尼这么一说,所有人都非常惊讶——驾车的下人怎么可以背对着皇帝,而且坐得比皇帝还高?
页: 2176 2177 2178 2179 2180 2181 2182 2183 2184 2185 [2186] 2187 2188 2189 2190 2191 2192 2193 2194 2195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