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忠 发表于 2009-2-22 09:43:56

(班组故事)走过地窝子

走过地窝子
通讯员许忠张慧杨世宝

  搭乘越野车,经过90多分钟的颠簸,2009年1月1日11时30分记者赶到了吐哈油建公司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建设工地的驻地。驻地位于新疆鄯善县城往东100余公里的大戈壁,兰新铁路在其北侧大约500米远的地方穿过,不时还可以望见东来西去的列车。
  走下汽车,记者看见一个10多立方米的水罐,和一个矮小的铁皮房,从里面传出的轰鸣声可以断定是小型发电机房。除了这些,在荒芜的戈壁中,记者并没有看到想象中的房屋、大院。
  在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西段中,吐哈油建公司承担了5B标段长达6万余米管道的施工任务。与记者同行的任平,就是负责此项工程施工的吐哈油建公司西气东输二线项目部经理。
  在任平的引导下,记者走过一个向下的斜坡,迎面是一个厚厚的棉帘子。撩起帘子,探身进去,只见两排双层铁床往里延伸。原来,所谓的驻地就是简易的地窝子。
  记者从西头走到东头,一个紧挨着一个摆满了简易铁床。不论南边还是北面,上铺或是下铺,每张床上的被子都码的整整齐齐。地窝子深4米多,长40多米。任平说,现场施工人员都住这里,目前接近80人。
  除了值班的两位技术员,记者在地窝子里再没发现别人。技术员张旭伟正给炉子里添炭:“其他人都上工地了。”
  任平告诉记者,为了方便一线施工人员休息,地窝子建成后,一直由项目部管理干部、技术干部轮流值班,任务包括卫生打扫、夜间职守、早餐准备等。
  张旭伟告诉记者,晚上值班不能睡觉,除了定时添炭还要做好通风工作,防止煤气中毒发生。这天早上,他和另一名技术员刘琨6时刚过就开始准备早餐,70多号人,每人1个馒头、1个煮鸡蛋、1袋热牛奶。
  任平说,受条件限制,午餐、晚餐由油建公司总部食堂从鄯善火车站送到工地。
  早上8时,送走施工人员后,张旭伟、刘琨除了打扫卫生、准备开水、添煤加炭,还要做好工程资料整理等工作。
  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的张旭伟,老家在东北。他说,印象中大多是置不起房屋的穷人才住的地窝子,以前听说过没见过,没想到刚参加工作没两年自己就住上了。
  任平告诉记者,住地窝子是权宜之计。以前住在位于鄯善火车站镇的总部大院,每天往返工地光是耗在路上的时间就超过5小时,既不方便生产,又增加交通安全风险。项目部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后,决定发扬石油老传统,在工地附近修建地窝子。
  地窝子的功劳是明显的。任平说,11月4日进驻地窝子后,工程进度加快了三分之一。
  离开地窝子,继续向东行进5000多米,记者看到的是紧张的作业现场。只见2名指挥员挥舞着彩旗,6部吊管机伸出长长的吊臂,把直径1米多的黑色管道一点一点送入挖好的管沟。
  一机组机组长张风生告诉记者,正在进行的是管道下沟作业,就是把已经焊接好的管道置放入沟内。任平说,张风生的机组在刚刚过去的20天时间里,创下500道焊口无返修的纪录。
  张风生和他带领的一机组,是吐哈油建公司的老先进。北京奥运会期间,张风生还被油田送到北京观看了3场奥运比赛。在这个项目部中,他是唯一一个享此殊荣的人。
  任平告诉记者,看完比赛,张风生直接回到了工地,来去不到1个星期。
  告别张风生,翻过一个山头,记者走进二机组的工地。这里7台移动电焊机一字排开,正在进行焊接作业。
  二机组机组长何冬生一脸络腮胡,但是修整的很干净,看上去很有精神。他告诉记者,午饭就在工地吃,人员轮流就餐,做到人歇焊机不停,以此抢时间、保进度。
  记者赶到时,二机组当天已经完成70多米管道焊接。何冬生说,如果管材能够得到保证,每天焊接进度可在200米到300米。
  在地窝子,除了卧具记者没有发现电视机等设施。对口组组长祁建忠对记者说,为了保证进度,每天早上8点就上工地,一直要干到天黑才收工,很多时候都是晚上9点10点才回地窝子。他还说,忙了一天都很累,吃过晚饭倒头就睡,即便有电视也顾不上看的。
  二机组工地的西边,是三机组。两个机组,一个自东往西焊,一个自西往东焊,卯着劲,比着干。
  在焊接工地,记者看到一个刚刚焊接完成的焊口,被现场工人拿一个棉被样的物件包裹起来。任平告诉记者,这是焊缝保温被,正在给刚刚焊接完成的焊缝保温缓冷,目的是确保焊口质量。
  离开工地,返回途中再次路过地窝子,两名技术员正在检查发电机。任平下车安排完工作,末了告诉张旭伟和刘琨,可以预定10天后的火车票回家了。两人闻讯后都笑了,并追问确认,一副担心听错的样子。
  任平说,按照目前施工进度,1月10日前即可结束工程。他还说,自4月底工程开工以来,全体施工人员都没休过假,这次可让大家好好休假过个年了。
  回到车上,任平告诉记者,整个工程17次穿越光缆,2次穿越国道,5次穿越在建输油、输气管线。目前,这些关键点、难点工程已全部完成。管道焊接已完成5.9万米,达到计划要求,焊口一次合格率达到97.94%,而工程标准是超过90%即可。
  踏上归途,记者忍不住一次次回头探望地窝子。地窝子逐渐远去,消失在视线中。
  与其他管道建设一样,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完工后,钢铁长龙被深埋在地下,而地窝子和曾经的管沟也会被推平恢复地貌,永远地消逝在地平线以下。记者想知道的是,到那个时候,是否还会有人想起这些曾经出现在戈壁深处的地窝子、管沟,还有蜗居地窝子、建设能源大动脉的石油人?
    延伸阅读:
  地窝子是一种在沙漠化地区较简陋的居住方式,挖制方式比较简单:在地面以下挖约三五米深的坑,顶上放几根椽子,搭上树枝编成的筏子,再用草叶、泥巴盖顶。地窝子可以抵御沙漠化地区常见的风沙,但通风较差。
(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班组故事)走过地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