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组故事)穿越铁路线
穿越铁路线通讯员许忠
从鄯善火车站出发,沿312国道东行一段时间,然后向南直奔戈壁深处。12月30日,经过近2个小时的颠簸,记者赶到了吐哈油田红台35千伏电源建设工程工地。
2005年投产的丘东采油厂红台采气工区,产量一路攀升,如今已成为吐哈油田天然气总产量稳产增产的重要力量。
据工区主任肖汉文介绍,以前这里的生产生活用电,依靠一组天然气发电机,发电原料则来自工区产出的部分天然气。然而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现有发电机组已难以满足供电需求。
2008年10月,吐哈油田开工建设红台35千伏电源建设工程,从60多公里外的油区引进新电源。肖汉文说,电源建设不仅可满足生产需求,替代发电机后每天节省下来的近2万立方米天然气,还可为油田天然气平稳外输增添保障。
穿越铁路线是整个工程的关键节点,穿越准备工作早在11月底就开始了。来自吐哈油田供水供电处的李忠雄是负责工程建设的项目经理。他告诉记者:“如此长时间的准备,就是想把工作做细,确保穿越安全、质量、进度,确保一次成功。”
经过多方协调,这条贯穿欧亚的铁路线为穿越施工挤出了50分钟时间。按照计划,建设中的高压电线将在这天穿越铁路线。
走进工地,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两个18米高的铁塔,雄踞在铁路南内两侧的小山上,在淡颜寡色的戈壁荒漠中显得异常醒目。
党明刚手拿对讲机,指挥协调铁路线两侧人员,准备工作紧张而有序。党明刚告诉记者,早上7时许就赶到工地,为穿越铁路线做最后准备。
令记者感到意外的是,这些为输送光明、能源而忙碌的施工人员,在戈壁荒滩中的营地却不通电、不通水,生活物资要从100多公里外的乡镇集市拉运。党明刚对此淡淡一笑,说干的就是给没有电的地方送电的工作,早就习惯了这点。
天山山麓的戈壁空旷而寒冷,记者穿着棉衣、棉鞋依然觉得冷,脚趾头冷得有些发疼,感觉就像压在一块大石头下,抬腿迈步都很困难。在施工人员身上,却看不出怕冷的样子,爬坡过坎如履平地,只是时不时有人抬手用手套揉抹冻得发红的鼻子,说话时有颤音现象。
“你们不冷吗?”党明刚的回答是,忙起活来就感觉不到冷。他还说,比起工程的困难来说,冷算不得多大的事。
近7万米长的供电线路,有一半在小丘陵地带,机械设备使不上劲,只能人拉肩扛。2吨多重的电线杆,靠30多个人一块抬上山。党明刚说,最难的一根电杆,用了整整1天时间。而如果能用机械化安装,每天至少可完成四五十根。
盐碱滩的地层异常坚硬,即便是现代化的挖掘机、免爆机也难以挖动。党明刚说,有一个2米多深的坑,免爆机敲打了一整天也没挖出来。而李忠雄则告诉记者,有支外聘队伍的免爆机曾进入工地作业,只干了一天就离开了,还说“没见过这么难干的活,谁干谁亏本”。
红台戈壁位于新疆著名的百里风区,每年有200多天风力超过八级。10月1日开工以来,施工者克服风沙等困难,跨越国道、高压电线等障碍物28次,累计完成468级杆塔。李忠雄说,完成铁路线穿越后,很快就可以通电试运行了。
“呜——”,一列满在货物的列车呼啸而过。11时53分,4个禁止通行的标志牌分别插在东西两端的铁轨上,穿越施工开始了。
10多名守候多时的施工人员,肩扛电线,一个接一个,从南向北穿越铁轨。电线在牵引绳的拉动下,穿越铁路线,爬上山岗,攀上铁塔……
一根电线穿越成功,又一根电线成功穿越。12时43分,火车禁行的限制解除。此时,穿越施工也全部完成,3根电线均高悬在铁轨的上空。
30分钟后,在离穿越现场10多公里外的红台采气工区,一场通电试运行的讨论会议开始了。
(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