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用结合撑起一片天
学用结合撑起一片天——记武汉铁路局襄樊工务段安陆工区工长李青青
早晨8点,“立正、稍息!”雄壮的军人般的口号声在安陆工区响起。人们驻足观望,原来是工区职工们在早点名。站在指挥员位置,看上去脸膛黝黑,个头魁梧,浑身透着帅气的小伙子就是这个工区的领头雁---李青青。
今年32岁的李青青,当过兵、热爱学习、干活麻利,在襄樊工务段提起他的名字,大伙儿都会伸出大拇指,称赞他是:“岗位成才的好青年。”1997年12月,李青青从部队退伍后,被分配到铁路当了一名养路工。面对艰苦的生产、生活环境,他虽然动摇过,但凭着军人特有的坚忍和执着,勤奋学习,埋头苦干,不仅使自己从一个普通的工人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工长。而且使工区安全管理、设备质量和职工队伍三大基础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安全管理从秩序混乱到有序可控,职工违章违纪从时有发生到控制为“零”,实现了量的锐减;设备质量从平均每公里12处晃车达到0.2个的控制标准,由最差的设备质量变为各级领导的放心线,实现了质的飞跃;职工队伍从怨声一片,人心思走到安心工作,爱岗敬业,实现了队伍的稳定。老职工秦德志深有感触地说:“工区有今天的变化多亏了李青青这个带头人”。
人生转轨立志做合格养路工
刚参加工作时,李青青觉得养路工干的都是一些粗活,没什么技术,只要有力气就行,懂不懂业务无所谓。加上成天跟道镐、叉子、钢轨打交道,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干的是苦、累、脏的体力活儿,思想上曾经动摇过,“这难道就是我一辈子要干的工作吗?”走,找份固定工作不容易,自己是军人出生,当逃兵丢人;留,自己打心眼里又瞧不起这份工作,认为养路工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找朋友都困难。这时,老工长看出了他的思想苗头,语重心长地说道:“小伙子!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能磨炼人的意志啊!行行出状元,只要你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养路工一样会有出息。”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李青青的心,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在养路工的岗位上干出个样子来。
日常上道作业时,当他看到师傅张光元有一手线路起、拨、改、捣的技术,而且作业精确到毫米时,羡慕不已。一次,师傅张光元在一组道岔旁突然叫住他:“小李,我带你一个多月了,基本的作业程序也给你示范过了,能不能单独拿道尺,把这组道岔的问题找出来”?李青青听到师傅的话后,拿起道尺,可大脑一片空白,不知从何下手。张师傅没有批评他,而是耐心细致地给他讲解演示了一遍。这对一直认为养路工干的是笨体力活的他触动很大。从那以后,李青青把学习业务知识当成了头等大事。每天一上道作业,李青青早早赶到现场,有活跟着师傅干活,没活的时候,就跟在师傅后面,问这问那。同样是线路起、拨、改、捣作业,大多数刚上班的青工都是师傅怎么说就怎么干,可李青青却总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一次,为了整治一处道岔导曲线钢轨侧磨病害,一名老师傅几次更换调整扣件,效果仍不理想。李青青主动“请缨”,可他并没有立即再更换扣件,而是留心观察列车通过道岔的运行状况,认真查找“病根”。他试着用枕底加垫和逐步增高轨底胶垫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顽症,并节省了材料费500余元。工区有些职工悄悄相互说:“小伙子不错,还真有两下子。”因为平常干活时多问了几个为什么,多动了脑子,就能实实在在地解决现场问题,这给了李青青莫大的启发:要把活干好,光靠蛮干不行,应该动脑筋、多学习。白天围着师傅转,晚上捧着书本看是他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业余时间,其他年轻职工参加娱乐活动、花前月下,而他却常常挑灯夜战,像一只“贪婪”的书虫,一有空就钻到业务技术书堆里去啃。经过一番努力,他很快掌握了起、拨、改、捣线路养护技术,成了工区德才兼备的生产骨干,并于1999年底走上工班长岗位。
学用结合炼就一双“火眼金睛”
2005年8月,安陆工区线路设备质量严重下滑,职工队伍不稳、人心思走,在这关键时刻,段领导将这个工区工长的担子压在了李青青肩上。自从走上工长岗位后,李青青深感责任重大,对自己要求标准更高了。一方面系统学习了《技规》、《安规》、《工规》、《操作细则》等,钻研线路养护知识;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全面调查了解管内设备状况,把握作业的重点和难点,精心安排工区作业计划。他在跟班中发现,有的带班人员作业习惯不好,简化作业程序,有的作业标准大打折扣,久而久之,导致线路质量不高,“晃车”现象突出威胁着行车安全。他认识到安全是铁路的生命线,线路质量如果出问题,就有可能导致车毁人亡。细节决定成败,在线路维修养护上来不得半点马虎,必须树立“零误差”理念。为此,他在日常工作中带领职工坚持精检细修,始终抓住设备和作业质量不放松,并在作业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现在不管走到哪里,只要线路设备有问题,他一眼就能看出来,并能指出解决的办法。去年8月下旬,管内汉丹线一处绝缘接头老是重复晃车,经过反复捣固仍达不到标准要求,个别职工产生厌倦情绪,经他仔细观察后,发现该接头轻微错牙,而且基床下陷外挤,并有积水。为了彻底根治这处设备病害,他带领大家采取单孔破底清筛,修建简易盲沟,排出积水,回填新道碴后,再对轨头进行了打磨,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整治,尽管自己干的很累,但接头病害得到了根治。去年5月份的一天,因副工长请假,李青青和秦德志分两组带班处理晃车,当秦德志检查管内k110+120曲线晃车处所时,对高低、方向、超高和正矢进行了全面检查,但始终没有发现什么大的问题,于是对这一晃车处所未做任何处理。中午回工区吃饭时,他将现场检查情况向李青青作了汇报,并说可能是添乘仪有问题。李青青听后觉得仪器不会有毛病,因为自己上午处理的几个晃车点是同一台仪器、同一趟车检查出来的,而且也确实存在问题,即使仪器故障也不可能出在单独一个点上。下午他将两组并为一组,自己亲自带班到现场一看,发现线路静态几何尺寸确实没有大问题,但下股钢轨侧磨不匀,上股枕木头道碴有坍塌现象,于是他对秦德志肯定地说:“这处晃车是由于下股侧磨,上股空掉引起的。”正好这时通过一辆货车,他把职工们一起叫到上股路肩观察,果然列车通过时有轻微晃动,而且有三个枕木头明显下沉。秦德志不得不佩服地说,“我们工长真有一双火眼金睛”。可他却诙谐地说,“那我不是成了孙猴子,我也是在学中干、干中学的嘛!”
刚柔相济学会科学和谐管理
作为工长,李青青深知,班组管理的好与坏,全靠工长带。他担任工长后除了一如既往地给自己学习充电外,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工区建“法”,用刚性的制度规范大家的行为。以前职工之所以人心思走,并不是这个工区不好,也不是大家不愿干,而是因为工区的管理和设备质量问题,职工天天辛苦干活,单位月月考核扣钱,让大家心凉了,也心散了。上任后他一方面围绕班组管理、设备质量等工区存在的突出问题反复征求大家意见,先后修改、制订、完善了《班组管理综合考核办法》、《设备质量考核办法》、《施工安全卡控措施》等十余项基本管理制度,经班组全体职工讨论通过实行。另一方面,他始终坚持严人先律己,自己带头执行工区的各项规定,在处理工区班务上坚持公平、公正、公开。一次,他自己因家里有点急事,早点名时迟到了几分钟。为此,他主动在点名会上向大家作了检讨。按工区考核办法应该扣罚20元,他却宣布扣罚自己50元,他认为自己是工长,就应该比别人严一档。有人劝他说:“迟到几分钟,又不是什么大事,何必那么认真自找苦吃?”可他却说:“制度好比工区的法律,我作为工长,更不能破了这个规矩。”
其次,他注重人文关怀,用关爱凝聚人心。他心里时刻装着职工,工区门前有一条马路,由于施工单位车辆经常在马路上碾压,变成了泥巴路。特别是每逢大雨时,道路泥泞,车难进人难行,职工们苦不堪言。李青青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四次找到施工单位协调补偿解决,终于把破坏的水泥路修好了,改善了职工们上下班进出难的问题。工区职工王红军,患内风湿多年,走起路来十分不便,全家靠他一个人养家糊口,李青青安排他在工区从事后勤工作,并多次向上级请求救济他,组织动员工区职工多次帮助他解决实际困难,让王红军十分感动:“我不做好工作,对不起大家”。安陆工区职工14人当中,女职工就占了5人,为了让女职工安心工作,他在安排工作时,尽量让女职工从事一些体力较轻的工作,她们深受感动:“工区现在生产任务重,人手少,在这种情况下还安排我们做驻站防护,我们一定好好工作,保证安全,让工长放心,让大家放心!”。
近年来,李青青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带领职工苦干实干,使工区收获了安全、质量、效益、和谐,为铁路安全生产撑起一片天地。他本人也被襄樊工务段命名为“十大安全标兵”、被武汉铁路局授予“先进生产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湖北省襄樊市春园路襄樊工务段党群办黄启发 林本武
联系电话0710-3021255
邮编441003 好工长 不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