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兵 发表于 2014-4-22 11:48:26

(铁道)铁道探伤工:行走在轨道上"流动医生"(转载)

新华网山东频道1月19日电(记者席敏)18日11时30分,济南笼罩在薄薄的雾霭中,此时温度是零上三度。高登利穿上黄色反光防护服,和7名工友抬着两台探伤仪走上铁道线。这一天,高登利要趁着客运列车运行的间歇,和工友们在两个小时内为5公里长的铁道线“体检”。

危险、紧张、任务重,这是铁道探伤工每天都要承受的工作压力,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他们被称作铁道线上的“流动医生”。

高登利所在的济南铁路局济南检查监控车间共有探伤工人82名,负责济南工务段1605.832公里线路、2159组道岔的探伤任务。作为济南探伤工区的工长,高登利每天都要跟班检查线路损伤情况。现在正是春运期间,从济南过往的列车明显增多。由于只能在非客运列车运行期间才能上路探伤,高登利和工友们更是需要争分夺秒地工作。

寒冷的北风中,高登利带着济南探伤工区一班班长齐春景和3名探伤工分别将两台探伤仪放在京沪铁路下行K476处的钢轨上,他边走边拿着一个小铁锤不断敲击钢轨听声音,检查是否存在异常。有3名防护员分别负责前中后位置的防护,最远的防护员要跑到前方两公里处,他们用对讲机随时和后方通报前后相邻轨道列车运行情况。

高登利说:“铁道正常是铁路运输安全最关键也是最基础的环节,容不得半点差错。这样的人员布局既可以使检查无遗漏,也能保障探伤工的安全。”

在探伤工的推动下,探伤仪在轨道上缓缓滑动,分布在探伤仪上的7个探头发射出的超声波反馈在屏幕上,不时发出“嘟嘟”的声音。

11时35分,记者跟随探伤工走了还不足100米,突然前方25米处负责中防护的防护员吹响小喇叭。高登利连忙招呼记者和探伤工带着两台共近80公斤重的仪器离开轨道。几分钟后,一辆货运列车带起一阵灰尘扑面而来,从刚刚检查的轨道上呼啸而过,尖锐的摩擦声直钻耳膜。

货运列车驶过后,探伤工们又迅速带着仪器继续沿铁道线往前走。为了保证检查无疏漏,行进时速始终保持在3公里以内。期间,因为同向和反向有列车经过,大家还停止作业2次,离轨下道避车6次。不过因为有防护网,这种避让只能距离火车两米多远。“铁道线附近没有大树,夏天再热也无处遮阴,冬天遇到雨雪天气也只能沿着铁路往前走。”高登利说。

在一次避让火车的间歇,还没吃早餐的齐春景抽空掏出烧饼狠狠地啃了几口。探伤工王龙取出水壶笑着说:“喝水不?我这可是冰镇的。”原来因为天气寒冷,王龙随身带着的热水已变成了冰水。王龙说:“这还算不错的,有时凌晨一点多出来探伤,水都能冻成冰疙瘩。”

13时左右,当走到一处弯道时,探伤仪突然密集地响起来,齐春景停下弯腰检查轨道,高登利则用铁锤敲了敲。“这又是一处鱼鳞伤。”高登利说:“列车在高速运行时,会对铁轨形成挤压和摩擦,导致轨道面上出现一些小细纹,探伤仪可以灵敏地发现。不过这种鱼鳞伤不会对列车运行带来隐患。”

13时33分,行走了近两个小时后,5公里铁轨线探伤结束了,期间只发现了一处轨道轻伤,一直紧绷着神经的探伤工们都松了一口气。“轻伤需要汇报上级部门并继续观察,但不会影响运行安全。”高登利说。

按照济南铁路局济南工务段的规定,发现一处存在断裂或空洞等情况的轨道重伤可奖励探伤工50元。不过齐春景并不希望得到这种奖励,“轨道重伤必须在24小时内更换,不仅需要调整时间,还要准备切割运输,成本太高了。只要列车运行安全,不要这个奖金更好。”齐春景说。

来源新华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铁道)铁道探伤工:行走在轨道上"流动医生"(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