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兵 发表于 2014-5-30 10:32:41

(导游4)失去的海参崴





海参崴这座城市,很少出现在文人的写下,也不见哪个官员政要谈起。我想可能是缘于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禁忌,叫人不知从哪里说起。

这里曾经是中国的领土,已经划归俄罗斯版图二百多年。东出边境绥芬河,过了俄罗斯小镇格城,连绵的群山消失了,荒芜而辽阔的平原一望无际。这个二十多人的旅游团,分成了三群游客。那两群游客,据说是由两个不同的主人请客,从北京远道而来的,是几个中年男女,带着儿子,还有未来的儿媳.。到达海参崴市区,是北京时间下午三点多,在俄罗斯边海边区已是晚上六点钟了。

住进海滨的海参崴宾馆,尽管位置不算很好,也算一座海景宾馆。打开紧闭的窗帘,眺望似曾相识的大海,看不到汹涌的波浪,也没有起伏的心潮,多年前第一次见到大海时的那种兴奋,早已荡然无存。远东海湾默默地涌动着,如果思想在流动,无论在哪里的海滨,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如果思想凝固了,即使游历全世界的海滨,也如同一场娱乐。

海参崴的夜晚,也许是时差的关系,到了深夜时,黑暗来会来临。我和同伴们出了宾馆,来到不远处的海边。年轻的俄罗斯人,握着各色的啤酒瓶子,男的高大英伟,女的颀长健康,三五成群,悠哉游哉,成为岸边壮观的风景。对于成群结队的中国人,俄罗斯人已经司空见惯,表情里露出旁若无人的淡漠。海边的各色商亭里,到处都在兜售俄罗斯特产,柜台前晃动着中国人的身影。在一个书刊零售处,摆着一些俄文和中文书刊,显眼处贴的一张白纸上,用汉字写着:没有黄色书刊。在海边最繁华热闹的地带,我们与同车的另外两群游客不期而遇,大家一副无所是事的样子,似乎不知刚才做了什么,也不知道将要做什么,视野之内随处可见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

早早回到宾馆,百无聊赖地调着电视频道,忽然听到有人轻轻地敲门。中国女导游挤进门缝,神秘兮兮地说,地下室有歌舞表演。刚才,在上楼的时候,在电梯门前遇到一个中国男人,悄悄递上了一张小纸条,回到房间展开一看,发现是来自赌场的邀请。动身之前就知道,海参崴靠三张牌吸引中国游人,还没过夜,就有所领略,却没想到招揽生意的都是黄皮肤的华人。

第二天,有一群游客,受到主人的关照,被单独安排到另一辆旅游车上,车上顿时宽绰了许多。不知什么时候,一位金发碧眼的俄罗斯女子,站在大家的面前,微笑着做着自我介绍,随后用流利的中文说:“海参崴的俄语名字,叫符拉边沃斯克,翻译成中文叫控制东方”。多么富有挑战意味的名字,这个民族虽然没有最终控制东方,中国却实实在在地失去了这片土地。听到这个名字,好象突然被一张无形的网罩住,在这个地方,就别想解脱了。一个来自北京的小伙子,据说是一所名牌大学的研究生,谈起昨夜看艳舞表演的经历,仍然余兴未消。昨天晚上,他许是出于好奇,在扭动的舞女身上摸了一把,那舞女立即伸出手来,向他索要小费,吓得他一跑了之。

海参崴广场,在这座城市唯一幸免于难的列宁雕像下,男游客们忙着和年轻的俄罗斯女导游合影,女导游似乎早有准备,不停地做小鸟依人状,并且用中文说:“不收费”。后来才知道,就在列宁雕像的基座下,刻着他老人家的一句名言:符拉迪沃斯托克是我们的,谁也不给!旅游车把游客们拉到了一家僻静的珠宝店,在紫金首饰柜前,同行的两位女游客跃跃欲试,另一群游客在商店里转了一圈,就出来了。一个五十岁左右的北京女人,对俄罗斯首饰颇不以为然,一次在国内旅游时,她花三千元买个项链,回去一戴,就有人发现是假的,那以后,她出门旅游不再买首饰。说到最后,她的脸上终于露出一种只有阔人才会有的不屑:“我们什么东西没见过?这种地方也带我们来。”

回到车上,随团的中国女导游小心地提示着游人:中国人在俄罗斯,尤其是在海参崴,最好不要买外国皮鞋,有些人在海参崴的意大利皮鞋店买回了皮鞋,皮鞋穿破之后才发现,鞋底里写着中国某产地的名字。在俄罗斯舞台上演滑稽剧的时候,自杀的人举起手枪,却打不死自己,然后就疯狂喊叫:这是中国货!在海参崴,有一些中国商品,仍然以目光短浅的方式,阻塞着自己的市场,抵毁着一个国家的信誉。

中午时分,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放弃了出海,要求导游提前安排一顿西餐,导游只好拿起电话,把西餐由晚上改在中午。几块羊排,几块西红柿,几片面包,一碗苏泊汤,所谓的西餐,其实就是一顿名副其实的快餐。席间,有人意犹未尽地拿出相机,在餐桌前不时地拍照留念,似乎要为吃过正宗的西餐留下佐证。火车站、码头、要塞、东正教堂,我们就像赶车一样,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还有游潜水艇、参观农庄等一些景点,也许是价格的缘故,旅行社并没有安排。这年月,新马泰只要三千块,阿猫、阿狗都在游欧洲,有多少人是凭着自己的积蓄,走进异国它乡呢?不过是一时的得势者,攫取了弱势者之后,游荡在异域风景的表面,来换取酒桌上、朋友间的一点谈资而已。

透过车窗,海参崴很难找到崭新的建筑,一路见到几处建筑工地,都是戴着安全帽的中国工人。俄罗斯人不愁粮食,不盖新房,懒得做饭,就连山上那些密密麻麻并不入眼的别墅,也透着一种散慢。下午逛完几家商店,陪同的俄罗斯女导游挥手与大家道别,中国导游再三与俄罗斯司机商量,让他加一点时间,司机不停地摇头,下班了就是下班了,给钱都不干。三点整,旅游车准时回到宾馆。

一群游客受到礼遇,另一群人似乎失去了心理平衡,其中一个中年男人,缠着中国导游发泄着不满,似乎要在费用上讨个说法。导游对这种现象早已见怪不怪,晚饭以后,她陪着笑脸,逐个房间向游客问候,送上一块块俄罗斯巧克力,终于把不满摆平了。第三天早晨,那辆破旧的面包车准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有两个准儿媳,因为一个座位,在车上争吵起来,最后还是由双方的家长出面,才使争吵平息下来。这期间,坐在驾驶室里的俄罗斯司机,一直没有回头。

海参崴一行,与其说是旅游,不如说是一次旅行,坐在车上的时间,远远地超出了游览的时间。历朝历代由盛而衰的时候,常常以大片肥沃的土地交换和平,海参崴就是这样一宗礼物,换取过大清王朝一时的安宁。她没有我想象的那么漂亮,也没有我见过的海滨那样迷人,然而,我在这里看到了俄罗斯文明的一角,也看到了另一种文明的沦陷。这片中华民族的曾经的土地,如今已经充满了西洋格调,东方气息已经悄悄淡出。

来源凤凰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导游4)失去的海参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