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兵 发表于 2014-6-22 13:12:55

(高考3)中法高考题能PK吗?

几乎毫无例外,近年每逢高考,网络上都会盛传法国高考作文题。通过对比,无非是要显出中国语文教育很low,外国教育高大上,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我们欠国家什么";"没有国家(政府)我们会更快乐吗?";"我们是否有责任追求真理?",试想这些题目出现在中国高考作文里,会产生怎样的反响?
  笛卡尔、卢梭、柏格森,最重要的法国思想家往往会成为考题的首选,可见法国对本国思想家的重视,难怪说假如有一场哲学家的世界杯,法国队攻击力最强。当然,在刊载2006-2013年法国高考作文题的同时,我们也随手找了几道近几年中国政治高考的题目(见第3页),将一道考题从整张卷子、学科建设和考试评分体系中单独抽出来,不知道法国的公共知识分子们看到后是否会感叹中国高中生不可战胜。
  网上热传的法国高考作文题,无非是要显出中国语文教育很low,外国教育高大上,注重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法国高考作文题(2013-2006)
  2013年
  ★ 文科
  1. 语言是否仅仅是一种工具?
  2. 科学是否只在确认事实?
  3. 对节选自笛卡尔1645年给伊丽莎白(伊丽莎白公主)的信函中的段落进行评述。
  ★ 理科
  1. 劳动(工作)能否使人们发现自我?
  2. 我们是否可以不受政治影响而仅仅遵循道义行事?
  3. 对节选自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著作《思想和行动》中的段落进行论述。
  ★ 社会经济类
  1. 我们欠国家什么?
  2. 在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如何解读和阐释事物(阐释一件事必须要先了解吗)?
  3. 对节选自哲学家安瑟伦在《论上帝的预知、预见、恩典同自由意志的和谐》中的段落进行论述。
  ★ 技术类
  1. 自由,就是不必遵守任何法律法规吗?
  2. 文化的多样性会拆分人群?
  3. 对节选自笛卡尔的著作《指导心智的规则》中的段落进行评述。
  2012年
  ★ 文科
  1. 人们在工作中到底获得了什么?
  2. 是否所有的信仰都是与理性相悖的?
  3. 评点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一段关于"国家"的论述。
  ★ 经济社会科
  1. 与生俱来(无法抑制)的欲望是否存在?
  2. 仅仅就是为了做个有用的人吗?
  3. 评点伯克利在《论消极服从》中关于"公权力"的一段论述。
  ★ 理科
  1. 没有国家(政府)我们是否会更自由?
  2. 我们是否有责任追求真理?
  3. 评点卢梭《爱弥尔》中关于"教育"的一段论述。
  2011年
  ★ 文科
  1. 人们是否可能证明一个科学假设?
  2. 人类是否必然对自身估计过高?
  3. 解读尼采《快乐的知识》的节录。
  ★ 经济社会科
  1. 平等是否危及自由?
  2. 比起科学,艺术是否不那么必要?
  3. 解读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卡《论恩惠》的节录。
  ★ 理科
  1. 文化是否使人类偏离自然?
  2. 违背事实是否仍可能坚持真理?
  3. 解读帕斯卡《思想录》的节录。
  ★ 音乐舞蹈专科
  1. 自制力是否取决于自知之明?
  2. 感受到不公正是否加深对公正的理解?
  3. 解读尼采作品的节录。
  2010年
  ★ 文科
  1. 对于真理(相)的追求是否可能没有利害关系?
  2. 为了给自己一个未来,是否应该忘记过去?
  3. 解释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的节录。
  ★ 经济社会科
  1. 某些科学真理是不是有可能是危险的?
  2. 历史学家的作用是否是评判?
  3. 解释杜尔凯姆《道德教育》节录。
  ★ 理科
  1. 艺术是否可能避免(不要)规则?
  2. 快乐取决于我们吗?
  3. 解释霍布斯《利维坦》节录。
  2009年
  ★ 文科
  1. 语言是否会背离思维(或语言是否可以忠实地反映思维)?
  2. 历史的客观性是否以历史学家的公正性为前提?
  3. 评点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的一段有关匮乏和欲望满足的论述;"欲望,也就是匮乏,是所有快感的前提条件,所以,所谓心满意足不过是某种痛苦的释放"。
  ★ 理科
  1. 期盼得到不可能的事情是否荒谬?
  2. 世上是否存在任何科学都无法解释的问题?
  3. 评点法国哲学家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中有关鼓励民众参与民主的一段文字:"因此,给民众以机会管理琐事的机会,比让他们参与管理国家大事更能激发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关心"。
  ★ 经济社会科
  1. 从交换中我们能得到什么?
  2. 技术进步是否改变人类?
  3. 评点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在《人类理智论》中有关人的道德不是与生俱来的一段文字:"我承认,在违法分子的社区内部,他们自己会遵守正义和平等的规则;但是循规蹈矩并不是他们的天性,只是因为他们的社区内需要实行必要的规矩"。
  2008年
  ★ 文科
  1. 感知能力是否可以来自教育?
  2. 对于活体的科学认知是否可能?
  3. 评述萨特《伦理学笔记》中的一段文字
  ★ 理科
  1. 艺术是否改变我们的现实意识?
  2. 演示是否是确认现实的唯一手段?
  3. 评论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的一段文字
  ★ 经济社会科
  1. 人们是否可以不受磨难而满足欲望?
  2. 认识他人是否比认识自己更容易?
  3. 评述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中一段文字
  2007年
  ★ 文学类
  1. 若有所悟是否就是对于思想桎梏的解脱?
  2. 艺术品是否与其他物品一样属于现实?
  3. 解释亚里斯多德在《尼格马科论伦理》中有关"责任"的论述。
  ★ 科学类
  1. 欲望是否可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
  2.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比较有什么意义?
  3. 解释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有关"正义"的论述。
  ★ 经济社会类
  1. 人们是否可以摆脱成见?
  2. 我们可以从劳动中获取什么?
  3. 解释尼采在《人性,太人性》中有关 "德行"的论述
  2006年
  ★ 文科
  1. "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
  2. 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
  3. 试分析休谟论"结伴欲望和孤独"一文的哲学价值。"‘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使人痛苦的惩罚。"
  ★ 经济科
  1. 什么是公众所能承受的真理?
  2. "给予的目的在于获得",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则?
  3. 试分析尼采论罪行与犯罪一文的哲学意义。作者在文中提出问题:舆论在了解了犯罪动机和作案具体情况后,即能遗忘错误。这种现象是否有悖伦理原则?
  ★ 理科
  1. 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力"?
  2. 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否受科学知识的局限?
  3. 试分析卢梭论人类的"幸福、不幸和社交性"一文的哲学含义。卢梭说:"我们对同类的感情,更多产生于他们的不幸而不是他们的快乐。为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基础是利益,因共处逆境团结在一起的基础是感情。"
  中国高考政治题
  2013年江苏高考政治卷
  36. 【选做题】本题包括A/B两小题,请选定其中一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两题都做,则按A题评分。
  A[经济学常识]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指出:"如果财政部把用过的瓶子塞满钞票,而把塞满钞票的瓶子放在已开采过的矿井中,然后,用城市垃圾把矿井填平,并且听任私有企业根据自由放任的原则把钞票再挖出来,那末,失业问题便不会存在,而且在受到由此而造成的反响的推动下,社会的实际收入和资本财富很可能要比现在多出很多。……挖窟窿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
  (1)概括上述材料所揭示的理论观点,并对该观点进行评析。(6分)
  (2)凯恩斯在上述材料中的理论观点对当前我国经济实践有什么启示?(6分)
  2011年上海高考政治卷
  33. 今年3月由特大地震造成的日本核泄漏事故发生后,"中国海域会遭受核污染,以后生成的海盐会带有核辐射"、"摄碘可以预防核辐射"等说法在社会上流传开来,引起一些市民恐慌性抢购食盐。部分超市趁机涨价、囤积居奇,致使事态进一步加剧。上海市政府用最快速度采取多种措施,平息了食盐抢购潮。72小时后,市场秩序恢复正常。运用经济常识简要回答:
  (1)从现代市场的特征看,部分企业助推食盐抢购潮的行为违背了现代市场的哪项要求?(2分)
  (2)在平息食盐抢购潮中,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列举一项可能措施,并说明该措施如何让市场需求回归正常,供求关系回复平衡。(4分)
  四、材料分析题(共36分)
  阅读材料,完成第35、36题:
  今年4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中国人大网上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全文,就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等内容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公众高度关注和参与,截止5月9日,中国人大网收到了超过20万条的意见,创人大立法在网上征求意见数新纪录。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即个人所得中的免征额,收入既定条件下,起征点愈高,收入中需纳税部分就愈少;起征点愈低,收入中需纳税部分就愈多。自1980年我国开征个人所得税以来,个税起征点有过数次调整(见下图)。
1

  35.(1)上图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4分)
  (2)个税起征点的上调收到物价变动、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财政收入多少、收入分配公平性等诸多因素影响,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其中两个因素的影响。(8分)
  36. 运用人大制度和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
  2010年上海高考政治卷
  35. 城市是工人阶级集中地地方。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呈逐步增长的趋势(表1)。与此相适应,我国选举法对各级人大中农村和城市每一代表的人口比例的规定,也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表2)。
1

  (1)运用我国国家性质和选举制度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10分)
  (2)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7分)
来源凤凰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考3)中法高考题能PK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