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腔”背后的秘密
官话也是话,官场语言其实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听懂官场语言,是提高工作效率、加深沟通与交流的重要途径。但另一方面,变了味的“官场语言”也导致了远离群众、内容空洞、形式僵化等问题。今天小编就来细数一下公职人员如何听懂“官场语言”,讲好“公职白话”。
一、“官腔”背后的秘密
你知道“官场语言”也分好坏吗?好的官场语言,指的是主题突出鲜明,立场客观公正,用词凝练准确,逻辑清晰流畅,结构平衡合理;不好的官场语言即我们所说的“官腔”,则内容空洞,形式僵化,废话太多。
例如“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这句官场语言,结构就较为平衡合理:“讲学习”就是要向上级学习,明确领导意图;“讲政治”就是要努力贯彻领导意图;讲学习、讲政治的基础是“讲正气”,领导也是人,难免犯错误,如果你没有一身正气,同流合污了,领导倒霉了,你会比领导更惨。
又如,“确保不出现问题”与“避免出现问题”所代表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读懂官场语言,就是要把握它背后的用词、逻辑和结构。
“官场语言”讲究在关键时刻说关键的话。“关键时刻”就是机遇,而“关键的话”却取决你的能力,完善自己的活动能力和工作实际成绩,同时等待属于你的那个机遇,不要急于或过于表现,也不能在关键时刻畏缩不前。
二、听懂官场语言是为了转变官腔
转变官腔的文风就是要讲白话,强调语言要平易近人,感情丰富,用词口语化,不讲究结构上的美观。要讲好白话,不仅需要听懂官腔、掌握官场语言的秘密,更要有个人的修养为基础。可以说公职职场上的白话是更高难度的“官场语言”。
“大白话”,其实是群众语言的俗称。群众语言是文化的沉淀,是智慧的结晶,来自基层群众的“大白话”饱含感情,与时俱进。实践表明,只有用“大白话”讲清道理,远离官话、套话,让政治从庙堂高阁走向田间地头,方能引起官民强烈共鸣,凝聚国民信心。用朴素的语言,做行动的巨人,这必将会促进政治进步,让群众感受幸福。
例如,毛泽东同志的一系列文章,大多与实践紧密结合,用连农民都能听得懂、看得懂的言语来表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等,充满豪迈和傲气,激励人们藐视那些貌似强大的敌对力量。邓小平同志语言朴实、简洁,他最有特色的一句话就是:“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还有胡锦涛同志的“干干净净为国家和人民工作”,习近平同志对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这些本色的语言让人过目不忘,也更能打动人、激励人。
讲好官场白话,要有文字功底。文化知识的雄厚积累是提高文字功底的基础,因此要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另外还要把握好政治性和政策性,“意在笔先,以文传意”。
虽然官场白话值得提倡,但使用时必须把握好尺度,哗众取宠、一味迎合听众的做法不可取。在日本,不少政治家为赢得民众支持,见到家庭主妇就谈菜价,见到白领就谈工作压力,见到老人就谈养老金……他们早已告别了官腔官话,甚至不惜甜言蜜语,一味迎合听众。他们当中的不少人,因说得好听而获得支持,但往往又因做得不够而失去支持。文风如果不能转换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其意义必将大打折扣。
三、说好公职职场的语言还需要具备什么素质?
1. 得有些智慧。无论大小,多少得有一点儿。有了智慧,才有悟性,才有可能参透玄机,读懂官场百态。
2. 要具备正常的思维。人的差别很大,思维不正常者绝非个别。比如:有人认死理,有人喜欢跟风,还有人自以为是等等。所谓正常,说的是思维应该科学,符合逻辑;应该独立进行,不受干扰;应该全面缜密,不偏倚,不固执。
3. 要有知错必改的态度。人皆有过,闻过则喜很难,但闻过则改却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出现失误后严格自省,不迁怒他人,不推卸责任;同时认真吸取教训,坚决不犯同样的错误。
4. 要有审慎笃实的行事风格。少说多做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观点,孔子曾严厉批判“巧言令色”,主张“讷于言而敏于行”。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人喜说厌做,问题还没弄明白,就敢表态,敢下结论。遇有分歧,口水仗没完没了。应该坚持审慎价值,看不懂就闭嘴,想好了就去做,构建一种冷静慎重务实的格调。
5. 要有点儿自我调节的功夫。这是真本事,也是最容易露怯的地方。人在仕途,经常要承受荣辱得失,面对进退去留,完全超脱很难。能不能想得通,看得开,放得下尤为重要。
来源人民网 呵呵,无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