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帆千行 谱写精炼华章
逆帆千行 谱写精炼华章豫光集团股份精炼厂经过十几年的美丽蜕变,如今拥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号——世界上最大的电解铅生产基地。为了支持公司铜项目的顺利开展,从去年10月份到今年年初,在人员原本就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责无旁贷地陆续支持熟练工人20余名,包括6名班长。今年5月份,有15名新入员工分到了精炼厂,然而相对恶劣的生产环境和繁重的体力劳动让他们望而止步,在短短的一星期之内,就有11名员工悄悄地离开了,现有员工不足370人。其实人员不足的困难已经持续了三年,可就是在这样的实际困难下,精炼厂的正常生产没有受到影响,各项工作仍是有条不紊的开展,创新创效、岗位奉献的风景更是肆意盛开。没有理由不去相信,因为这里有敢于迎难而上的领导班子成员,更有工作了十年、甚至二十年的爱岗敬业的老工人,他们团结一心,逆帆千行,用真情共同谱写出了脍炙人口的精炼华章。
2014年6月23日下午,我们来到了精炼厂的窗口车间二车间。车间外骄阳似火,车间内更是热火朝天,机组旁,几名员工正在紧张地忙碌着,冒着热气的阳极板一片接一片地被传送到预备架上。高温难耐的锅台上,除铜工正在紧张有序地熔铅除铜,他们早已汗流浃背,却丝毫不肯停下。这时,一个造型奇特的锅罩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在中间休息的瞬间,班长党前进饶有兴趣的给我们介绍到:”这是我们厂经过不断技改研制出的多功能新型锅罩,既可以在加残片时使用,又可以在铅泵打铅液时使用,非常环保。原先的锅罩只是用几根简单的钢筋焊成,密封性非常差,只要一加锅,车间烟尘非常大,工人们可吃了不少苦。2008年,我们的厂长去日本考察,回来后硬是凭着记忆研制出了密闭锅罩,这是在此基础上又改进而成的,现在车间内的扬尘基本上没有了,环境和以前相比变化真是太大了!”我们能从他的脸上看到一丝不可言喻的喜悦。
在机组旁的南侧,一个错落有致,身披绿色外衣的庞然大物映入了我们的眼帘。正在这时,我们碰见了来车间巡检的工段长靳安军,他兴致高昂地向我们讲起了这个庞然大物的林林总总,“这可是我们厂里的一大宝贝,它叫残极自动洗刷机组,这是第二套,第一套在三车间,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和汗水。史银卷、王磊、张杰、张天力、卫伟、段建生、范利民、刘占军等等这些技术攻关小组人员个个都是功不可没。没有任何资料可参考,没有任何资料可参考,反复绘制图纸,不断变换思路,遇到棘手的问题就上网查资料,一点一点地摸索前行。历经6个月的试验,终于研制出了第一套残极自动洗刷机组,当时是在三车间试运行,正值高温天气,车间内槽面上温度高达50度,酸雾的蒸发使车间内更显得闷热潮湿,但为了获得设备运行的第一手资料,他们扎根于现场,密切关注机组的运行情况,一方面详细记录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生产的因素,另一方面利用操作工人吃午饭的时间对问题抓紧处理,不断改进和完善,四个月的时间,大小问题20余项,最终满足了生产需求,实现了从洗片到加锅的全自动化作业,达到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获得了豫光集团科学技术进步奖1等奖,并申请了国家专利,意义非常深远,现在工人们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了,心情也变得敞亮了,工作起来更有劲头了!”靳安军的一番话道出了技改过程中的艰辛与不易,但也见证了精炼厂全体员工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在精炼厂的四车间,我们又看到了这样的一幕:两名员工人默契地倒运浇注料,三个结实的小伙在三轮车上卸着耐火材料,四个人抡锤、打孔,五个人垒砌炉膛,回响着锤音和敲击声,管道间闪亮着焊花,今天的天气并不算太热可他们的身上早已经湿透。经过了解,原来这是成品工段蓄热式天然气改造现场。精炼厂这几年一直注重创效工作的开展,把降低天然气消耗作为创效的一大亮点,不遗余力地进行天然气改造,目前所有工序全部采用经济节能的蓄热式天然气供热装置,仅2012年,天然气就直接创效近200万元。正在改造的这个车间是最先使用的,时间久了导致节能效果下降,所以他们不顾天气炎热,赶工期,抢进度,想尽快恢复生产。看到此情此景,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
此次前行,我们收获了许多。这几年,精炼厂不断进行技改创新,自主研发的螺旋捞渣填补了国内机械化的空白,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锲而不舍进行升级改造,让国内最先进的脉冲收尘在此安家落户,改善了车间环境,在创效路上更是努力挖潜,锡渣回收、铅鼻回收,使效益之花迎风绽放。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它是精炼厂全体员工辛勤汗水的凝聚,更是创新求实精神的写照,路在脚下,梦在远方,让我们为了百年豫光梦,重新上路,奔赴新的征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