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4)香港教育的优势和特点
一注重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多元交叉香港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大学中的通识教育就是其教育特色之一,通过通识教育使学生既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又有较宽的相关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既精通专业与管理,又了解国际经贸、人文风俗等方面的知识。香港这样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城市,不断提示着未来的社会管理者和就业者既要有精湛、熟练的技能水平,又要有适应新技术、新环境的应变能力。多元交叉的教育使未来社会的管理者和劳动者必须成为能够适应国际环境的、复合型的人才。
二注重学生心理素质和精神素养的融合
在香港高等教育领域中,大学校长们在致力于推动大学教育“铸人”之道。教授们坚信教育的目的是做人造士,因此,十分注重将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和国外先进文化并举,培养具有东方文化特色,西方管理理念的、既通晓各种技能并具有高尚情操、通人情、懂世事的“士”人。各大学注意培养学生具备新经济所要求的灵活、适应力和创造力,教导学生学会管理时间,懂得自我减压和舒缓焦虑,树立自信。
新的竞争不仅需要知识和能力的扩展,更重要的是未来社会主人所具有的精神、品质的塑造。这种塑造比以往更要求被教育者具备事业心和责任感,具备民族情感和文化底蕴,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具备向上的心态和开拓创新精神,具备社会的使命感,总之,大学除了探究真理,进行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宗旨和使命。
三注重美育教育
香港教育还十分崇尚中国近代思想家王国维、蔡元培在德、智、体三维教育之外开辟的第四维度,即“美育之维”。他们普遍认同王国维的“人只有当他具备审美能力,才是完全的人”,教育就是要培育出“完全的人”。美育正是帮助人的美好天性自然生成的最好方式,也是生命质量自然形成和自然提高的最好方式。
在与几位教授交流中,我感到他们是那样执著地推动美育教育,他们表示,“以人的感觉而言,各个部分都可以通过美育来提高质量,例如眼睛,没有受过教育是一般的眼睛,受过教育以后,就是一双审美的眼睛,一个懂得审美的人才是一个幸福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超脱,非功利,能够对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马克思所说的音乐耳朵,是能欣赏音乐的耳朵,音乐的语言比文学语言更抽象,但往往也有更高的境界,音乐可以与宇宙相比,如果世界多一些懂得真善美的人,也就会少一2些语言暴力,少一些人身攻击……”
四教育管理和教材的选择
一些香港学者认为,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应做到有学术的思想和有思想的学术。香港借鉴台湾教育的失误,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山海经》、《论语》等作为大学文、理科的必修教材,讲授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和本质,讲授技能之外的做人的各种品德和修养。在管理上,采取行政人员和教师共同规划管理的外、内控结合的管理思想,从而为教师创造了参与发展的机会,树立教师参与现代社会及学校变革的正面态度,增加实践技能。因为现代社会革新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全体教师的态度。
五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
国际化也是香港高等教育特色之一,英国对香港的百年殖民统治,客观上对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1997年回归以来,香港在逐渐褪掉殖民色彩的同时,又吸收了欧美主要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管理经验,继续保持了其高等教育国际化特色,主要表现在香港高校国际化师资和国际化的教学两方面。
香港各大学教师的国际化水平令人惊奇,高校不分种族、信仰、文化,面向世界招聘教师,来自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教育背景的教师把世界各地多彩的教育文化带入香港各大学,并以较突出的学术水准提升了香港的高等教育,促进了香港高校与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等高校开展共同研究、学术交流、合作办学、教师互访;由于香港高校的学位结构和学位考试类似欧美大学,校外主考官大多是欧美学者,促使欧美国家承认香港各大学颁布的学位。此外,香港高校重视制定与国外大学的学生交换培养计划,注重增加学生到国外学习的机会。
香港有很好的英语教学基础,有利于越来越多的教材、图书资料、实验设施等教育资源的跨国界流动,客观上促成了香港各高校教学与欧美大学接轨和同步,加之教师背景不同,各高校有较大的教学自主权,使香港高校课程设计和教材使用更为灵活。
在实地调查中,我们感到,香港各高校在资料信息方面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查阅国外及港台资料信息比内地更方便,内容更丰富。可以预计,全球化将使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扩大。
香港的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及现实必然性,它使教育超出政治与文化的界限,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基点,在更为广阔的前景中得以发展。
我们注意到,香港高校在国际化的同时又能结合香港本地实际,结合中国文化传统,力求使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具有香港特色,其中香港实行的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就是一例。这一机制源于英国,既不是政府机构,又不是法定的拨款机构,经过近百年的实践,能够在英国等国相继消失后,继续在香港实施,并在继承和扬弃中加以完善,在高等教育决策中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形成了政府干预少、法律作保障、市场需求作牵引、办学自主、学术活跃的大学运行模式。
当然,香港在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其高等教育也必须做出适当的调整,正如当年董建华先生在施政报告中所说,香港教育方向应该向本土化、民族化、国际化、文化整合及多样化方向发展,即香港教育应立足香港、面向世界、兼收中西文化,贡献国家。
全球化将是21世纪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全球化人才的培养,将有赖于教育的国际化。
来源: 香港文汇网四川频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