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丐帮)揭开“职业乞丐”背后神秘生活
追访乞讨者家中经营副食商店有5间平房
北国网、辽沈晚报记者昨日驱车近5个小时,奔赴吉林省双辽市兴隆镇连丰村。马某提供的信息显示,连丰村是他的老家。
在当地警方配合下,北国网、辽沈晚报记者得以还原这对“行乞拍档”的生活背景:杜某家住连丰村“四屯”,经查确系马某表弟,家中经营副食商店,有平房5间。
对于马某、杜某搭档行乞的事,家人、乡亲都不知情。一位曾接触过杜某的民警称,杜某先天肢残,民警上门调查户籍资料时,需要摁着他的手指用力,才能帮他摁上手印儿。
兴隆镇下辖11个行政村,对于连丰村这对表兄弟,民警谈不上熟悉。警车一度在村落里走走停停,寻找可能是杜某家的民房。警车停在一处墙壁破损坍塌、多块玻璃碎裂的房屋前。记者一度以为,这是“乞丐”杜某的家。但随后,警车再次启动,最终停在一户5间平房的人家门口。院门的墙壁上,用油漆涂着“XX副食”几个字,“XX”两字,与杜某的名字一致,院内停放着一辆拖拉机。按照村民指示,这里才是杜某的家。
对于马某夫妇与杜某“搭档乞讨”为生,乡亲们更不晓得。还有人纳闷儿,马某为啥和杜某一同出门,“杜某上厕所都不能自理,他俩一起出去,能挣什么钱呢?”
杜某称在沈阳找到工作在歌厅驻唱
杜家人住5间平房,还在此经营着1家副食商店,销售烟酒、油盐酱醋等生活用品,服务连丰村四屯60余户住户。
副食商店还经营着一些“新潮”业务,如“电脑刻碟、制作程序”。
杜某的父母、妹妹妹夫都在。对于杜某去沈阳的事,他们的描述是,“出去打工了,走了将近半个月”。
家人称,杜某身体残疾,但成过家,婚后日子过了没多久,女方就跑了。这处副食商店以杜某的名字为名,维持着一家人的开销。
按照家人的描述,杜某一直被家人照顾着,衣食不愁。“我儿子小时候得了软骨病,摔了一次,毛病就冒出来了。”杜某的母亲说,儿子对唱歌特别喜好,此次去沈阳后,他曾和家人联系过,说在歌厅上班了。“是当那种驻唱歌手什么的,具体情况我们也不清楚。”杜某的妹夫说。
马某娶过仨媳妇“大院儿”荒草丛生
马某与杜某同村,住连丰村“二屯”,与杜某家车距约5分钟。“他家在那条街,新盖的红色彩钢瓦房就是。但家里没人啊!”按照村民所说,马某的母亲已经去世,父亲住敬老院,马某娶过仨媳妇,马某和媳妇同样去沈阳“打工”了。
连丰村“二屯”有300余户人家。一排民房中,马某家很好找,门窗、墙壁瓷砖、屋顶红色彩钢板都是全新的,看起来和新盖的房屋没有两样。
马某家房前的“大院儿”很是宽敞,比相邻几户邻居家的院落面积都大,但显得很“另类”。农户一般在房前屋后栽种茄子、豆角、西红柿等作物,马某家的院子也是一片绿色,但满眼看到的是荒草,玉米苗儿长势不好,夹杂其中。
马家的院门,被1条生锈的三轮车链条上了锁;屋内,摆设有液晶电视、冰箱等家电;电源线散落,衣物堆放在炕上;锅台上,饭锅还没刷干净,随处扔着碗筷,盘子里,有两颗还没吃的咸鸭蛋……
乍看起来,这家主人没远走。但邻居们说,马某出门打工约有半个月,和杜某出门时段相当。院里田垄上荒草肆意生长,有邻居感慨说,这是马某出门打工的后果,“院子没人管啊!”
另一位邻居却插话,“不是那么回事儿!你忘啦?去年他在家,这院子也一样长满了草!”
在村民们看来,马某身为农民,却让房前屋后的土地长满荒草,这让人不可理解。马某和妻子去沈阳,被一些邻居认为是不务正业,“家里事儿没拾掇明白,打什么工?”
新闻背后
行乞者多是“职业乞丐”有的人被救助不下10次
沈城长期从事救助工作的某业内人士指出,行乞者绝大多数是“职业乞丐”。在对其实施救助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一般都会录像取证,“我们常常会发现脸熟的,这个人,几个月前不刚刚送回老家了吗?咋又来了?很多人本来有条件自强自立,或是有监护人照料。”
该人士称,行乞者搬出真假难辨的说辞,模糊着人们的是非观念,其中更有甚者,组团外出行乞,“我们移交给当地有关部门,当地工作人员都承认,有的行乞者是来自于那种‘乞丐村’。"
行乞者多来自外省份
该人士称,沈城的行乞者多来自于外省份,他们除了在繁华街头、早市、夜市“赶场儿”外,往往还在多城市间“流动”,让管理部门头疼不已。“有的行乞者接受救助,回到老家就没再回来过。有的行乞者认准了一个地儿,反反复复出现。”救助人员曾经帮扶过1名年过七旬的老人,老家来自安徽,“咱们先先后后送他不下10次,每次送回老家,过段儿时间他又出现了。”
让救助人员苦恼的是,每每提供救助时,这名老人都接受,回老家也配合,“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他在享受这种免费的护送。”
救助人员还曾帮扶过这样的行乞者,不止一例,“送到老家,确认身份,发现他是低保户。”
行乞者多现身繁华地段
综合各方信息,沈阳的行乞者除了集中在早市、夜市出现外,身影还不时出现在中街、太原街、五爱市场,北行、铁西百货等“商圈儿”。
随着沈阳地铁1号线、2号线客流猛增,一些行乞者进入地铁车厢,贴身讨要。
救助领域相关人士称,在长期开展救助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一些行乞者之间有些“微妙”的联系,“总感觉像是有人在组织,但始终也找不到有利的证据。”
救助人员分析,这归根于实施救助的过程,无法彻底深入乞讨者的真实生活,“一般对接当地有关部门,行乞者的社会关系、家庭情况,很难细致掌握。”
拒绝救助让管理者难堪
对于流浪乞讨人员,现行的救助办法是“自愿救助”。也就是说,被救助者有权对救助说“不”。
在这种情况下,救助人员的工作常常陷入窘境。“有一次,我们冬天救助一名带孩子乞讨的妇女,她反问‘我乞讨怎么了?谁规定我不准乞讨?’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只能说服教育。”
问题多集中在道德层面
“乞讨本身并不违法,由其引发的问题,更多集中在道德层面。”该人士指出,乞讨者的说辞是否真实;乞讨过程中有没有小孩儿抱大腿、触碰肢体等“道德胁迫”行为;多人乞讨有没有编造虚假的身份关系……
诸如此类的问题,大多只能在道德层面去看待、分析并寻求对策。“我们曾经接到举报,称乞讨者造假,但也只能说服教育,并不适宜交给警方处理。”
该人士称,1位被举报的行乞者出现在沈阳中街街头,是1名自称父亲重病的女子,她跪地求援,展板上公开了“父亲”患病的多张照片,“很明显,那些照片都是后期处理的,病床前换了不同的人,但病人一直是一个姿势,一动不动,这有些不合常理。”
专家说法
“职业乞丐”透支社会诚信须道德和法律合力应对
在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磊看来,“职业乞丐”现象对社会造成多种不良影响。
他认为,“职业乞丐”现象透支了社会诚信,“当人们的善心、善举受到欺骗,人们往往会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怀疑,进而产生戒备心理,最终导致人与人的疏离与隔阂。 ”
王磊说,“职业乞丐”现象是投机取巧、不劳而获心理在社会中的一种反应,“反过来,它又助长了这种不良的社会心理和习气,这对于传统美德是一种冲击。 ”
如何应对“职业乞丐”现象?王磊建议,这种现象需要利用道德和法律的合力来消除和制止。对于那些确有困难的行乞者,有关部门应该完善救助立法,帮助行乞者自强自立;对于那些好逸恶劳、通过各式骗术行乞的人,要坚决不给予救助,以免助长这种不劳而获的风气。
他认为,如果行乞者以骚扰、欺骗的方式行乞,有关部门应运用法律武器坚决打击,“通过道德和法律共同作用,才能维护社会的公序良俗。 ”
来源北国网、辽沈晚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