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上君子 发表于 2014-8-13 13:03:33

是福是祸 关于科学技术作用的悲观论与乐观论之争(三)

                                                                                             (三)
  自然界存在各种增长方式中,有两种方式是特别要注意的:指数增长方式和有组织(有机)的增长方式。指数增长方式是一种无差异的增长,一个细胞分裂成为两个细胞,两个分裂成四个,四个分裂成八个……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会达到巨大的数量,而且所有的新细胞与初始的那个细胞完全一样,增长只是数量的增长;与上述这种指数增长方式不同,有组织(有机)增长则是包括一个产生差别的过程。在有机体的发育过程中,细胞具有了特殊的机能,肝细胞不同于脑细胞,脑细胞不同于胃细胞,等等。在产生差异之后,细胞仍会增多,器官也会增长。在某些器官增长的同时,别的器官却可能衰退。梅萨罗维克认为,人们在讨论全球危机时,只注意了指数增长方式。然而,“有组织(有机)增长”的概念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是非常重要。“过去,世界社会仅仅是由基本上是独立的各个部分组成的集合体。在那种情况下,各个部分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增长——无论变好还是变坏。可是在具有全球危机综合症特点的新条件下,世界社会变成了一个世界系统,即它是由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组成的集合体。每部分——不论是一个地区还是一个国家集团——都必须对人类的有机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无论是在资源、技术、经济潜力、文化还是其它方面。在这样一个系统中,任何部分的增长都有赖于其他部分的增长或不增长。因此,任何部分的不良增长都不仅会危及自己,而且会危及整体。不过,如果世界系统能够走上有机增长的道路,那么有机的相互关系将起遏止的作用,制止系统内任何部分的无差异增长。”(注:《人类处于转折点》,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5页。)依他们看来, 人类历史面临这样的选择:是继续沿着癌症似的无差异增长的道路走下去,还是开始踏上有机增长的希望之路。人类历史的转折点就是舍前者取后者。“从目前无差异和不平衡的世界增长转向有机增长,将会导致产生一个新的人类。这一转变意味着初晓,而不是完蛋,象征着新生,而不是末日。”(注:《人类处于转折点》,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7页。)
  在《人类处于转折点》的报告中,提出了一个世界系统的模型,有五个基本观点:(1)在观察世界时必须考察各地区在文化、 传统和经济方面存在的差异,即把世界看作一个由相互影响的地区组成的系统;(2)世界系统不会崩溃,但灾难可能在地区一级发生, 时间也许在下世纪中叶之前,这些地区灾难将使全球深受其影响;(3 )全世界必须在全球范围内联合采取适当行为,才有可能解决世界系统的这些灾难,否则,灾难将在一定的时刻,降临到每个地区;(4 )只有通过均衡的、有差异的增长,才有可能实施一种全球的解决方案;(5 )拖延制订全球战略将是有害的、代价高昂的,而且将会是致命的。(注:《人类处于转折点》,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55—56页。)
  应该看到,与主张“零的增长”相比,主张“有组织(有机)增长”确有认识上的进步。不仅内容更丰富、更灵活,而且在面对未来的态度和方法上,也不那么悲观。然而,梅萨罗维克等人提出的全球系统模型,仍然是脱离实际的,仍然是忽视了科技在进一步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他们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有组织的增长”,也很难付诸实践。富国谋求更富,贫国力争脱贫。近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足以表明,资本追逐利润的“癌症”,必定会使“有组织增长”的设想破灭。
  面对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科技悲观派的观点,西方的一些思想家针锋相对地展开批评。他们对未来持着乐观态度,以卡恩的“大过度理论”为代表形成了科技乐观派。乐观派还有其他较有影响的理论,如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奈斯比特的“信息社会”理论,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理论等等。
  卡恩在《今后2000年》一书中,把人们对未来的看法分成四派:(1)深信马尔萨斯理论的新马尔萨斯派,这是悲观派的代表。 他们认为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使社会发展的前景十分暗淡,令人绝望。(2)谨慎的悲观派。他们认为存在着各种灾难的可能性, 人类必须采取行动,否则会被种种灾害所淹没。(3)谨慎的乐观派。 他们认为到21世纪,人类将进入后工业社会,贫因问题基本上可解决,人类生活将更加美好。(4)对技术与经济增长的热心支持派。 他们认为现代科技和经济进步的潜力才刚刚开始显露,科技的力量是无穷的,社会进步的步伐将大大加快。卡恩把自己归入第三类,即谨慎的乐观派。
  卡恩认为,人类的文明史迄今有两大分水岭:第一个分水岭是在约一万年以前开始的农业革命;第二个分水岭是大约200 年前开始的工业革命。农业革命在世界各地扩散的过程只需400年。 他把这个过程称为大过渡或者工业化的时期。大过渡过程可分成三个阶段:工业经济社会——超工业经济社会——后工业经济社会。后工业社会是大过渡时期的终点,但不是人类未来的终结,“而是一个开始——一个基点,从这里开始新的长征, 跨进人类历史上另一个伟大的时代。 ”(注:《今后200年》,伦敦1977.1页。)
  在卡恩看来,世界正处于大过渡中,这是工业革命或现代化在全世界扩展的历史时期。那些全球性的严重问题不过是过渡时期中出现的一些暂时性问题。只要依靠科技的进步和强大的经济力量,就可以寻求到解决诸如资料和生态环境等问题的办法。大过渡的最终目标是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富裕社会,只需极少量的劳动就能满足人类生存的物质需要。后工业社会首先将在21世纪初,出现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然后在全世界扩展,这个过程大约需要150 年。在卡恩看来,按人口平均的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福利增长的主要综合指标。卡恩对22世纪末的世界未来前景的预测,被称为“无意外”蓝图,或称为“谨慎的乐观主义世界”,其总目标是在22世纪末,在世界人口达到100亿或150 亿的情况下, 世界年生产总值达到200万亿美元或400万亿美元,人口平均的年生产总值将达到2万美元。
  卡恩认为,工业文明在全世界扩散的“现代化”过程,是全球的一个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他认为经济增长对富国或穷国都是有利的。而且认为实现高速的经济增长,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主要途径。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将下降,而中等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将上升。过去促成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因素,当今在发达国家中已丧失了重要意义,而在新兴工业国家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虽然人们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债台高筑而担扰,但仍有大量的私人资金稳定地、日益增加地流向值得给予贷款的国家。此外,中等收入国家的存款率也越来越高。因此,它们不会发生资金严格短缺。而且,发展中国家的购置潜力将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幅度地开发出来,这种富有活力的市场又刺激了生产的扩大。再则,发展中国家不必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技术发展道路,它们往往直接享有生产率很高的现代化技术。卡恩总的观点是“看来每一个成功地进行现代化的社会,很可能会找到它自己的工业化道路,然后终于抵达后工业社会。”(注:《今后200年》,伦敦1977.1页。)
  作为乐观派的代表,卡恩激烈抨击那种以资源和生态危机为理由,要求停止增长和反对增长的悲观论点。他认为,只要有良好的管理,充分发挥人们的智慧,经济增长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下去。随着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发展步伐的加速,社会及时应付可能突然出现的危险和灾害的应变能力也在加强。迅速增长可能会导致不平衡,但也创造了比较容易应付这种不平衡的条件。从悲观论与乐观论的激烈论争中,我们可以看出,悲观论片面强调科技的负效应,被全球生态问题吓得止步不前;与止相反,乐观派片面强调科技的正效应,并没有提出切实有效解决生态问题的具体措施,只是抽象以未来科技的正效应来偿还当代现实面临的科技负效应。乐观派的一味强调“增长”和技术能决定一切未必是谨慎的、最有希望的。然而,从两派看法的争议中,的确给予人们不少的启迪。我们对此应当有分析有批评地加以全面总结,在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人类作出应有的贡献。(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登高的温石 发表于 2014-8-13 17:06:06

科学让发展更有希望~~

药上君子 发表于 2014-8-13 21:57:17

回 1楼(登高的温石) 的帖子

嘻嘻

王笛 发表于 2014-8-22 09:47:33

药上君子 发表于 2014-8-22 10:24:21

回 3楼(王笛) 的帖子

煤缘 发表于 2014-8-22 16:29:21

经济增长对富国或穷国都是有利的。

煤缘 发表于 2014-8-22 16:29:34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是福是祸 关于科学技术作用的悲观论与乐观论之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