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兵 发表于 2014-9-27 10:09:48

(裁缝)10亿人就要100亿颗扣子—皮尔·卡丹的30年中国之旅

1978年,皮尔·卡丹作为一位旅游者第一次进入中国,那时“文革”刚刚结束,在一张流传甚广的照片上,他穿着毛料大衣走在北京街头,身前身后满是好奇打量他的中国人。

在此后30年中,他来中国超过了30次,“皮尔·卡丹”成了中国人知道的第一个国际品牌。

皮尔·卡丹的一些随行人员私下称他为“老头”。老头始终用他的行动告诉你,他总是前卫,总是走在所有人的前面,是潮流的引导者。如同他一贯的时装设计风 格,也正如30年前他来到中国的“冒险”,皮尔·卡丹和他新戏里的主人公“马可·波罗”都是威尼斯人,尽管相隔7个世纪,在这一点上却气脉相通。

“裁缝”造访中国
刚从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公使衔商务参赞任上退下来的韩铁城,曾经是皮尔·卡丹的“牵线人”。1976年1月,韩是中国驻法大使馆的工作人员,负责一个国内到法国去的地毯展览,天津地毯厂一幅以绿色为基调的长城图案挂毯被皮尔·卡丹看中,他留下了自己的名片。第二天,韩铁城带着地毯小组去拜访皮尔·卡丹:“当时就是希望能帮厂家把价钱卖高点,他们觉得卖3万就不错了,我说肯定能卖5万。”

没料到皮尔·卡丹几乎没犹豫就同意了出价,他真正感兴趣的是中国。几天后,皮尔·卡丹打电话邀请韩铁城去协和广场的马克西姆餐厅吃饭,一晚上他都在谈论中国,吃饭结束的时候,他正式问韩铁城能否帮着他去中国。韩铁城当即答应,但回去汇报时领导训了他一顿,说时装不是中国所需要的东西。通过官方正式邀请的渠道看来不可能,韩铁城找了使馆其他部门。

1978年,皮尔·卡丹终于得以游客身份进入中国。中国的一些官员听说,“一个法国裁缝”来了。

这时候的中国人还是“蓝蚂蚁”,北京满街都是军便装和中山装,甚至不好分辨男女,人们不知时尚为何物。“一个裁缝”在这个时间来访,看起来不算明智。皮尔·卡丹感受到了中国的贫穷和人们物质生活的匮乏,但中国正处于复苏之际,整个社会在经历“第一次思想大解放”。

你得问问我父母
1979年4月,皮尔·卡丹受邀来到中国,他让中国观众第一次看到了外国时装设计师的服装表演,虽然这只是一场限于外贸界与服装界人士参加的“内部观摩”。

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一个临时搭起的T型台上,皮尔·卡丹带来的8个法国模特和4个日本模特,在流行音乐的伴奏下走起了猫步,台下的人们穿着蓝灰制服,屏住呼吸观看。当一位金发女模特在T台中间停下,兴之所至撩起长裙的两襟,露出三角裤,台下观众竟不约而同地向后仰身。“像在躲避着一种近在咫尺的冲击波。”观看了这场表演的新华社记者李安定这样描述。

这次展示的一些衣服肩膀高高耸起,皮尔·卡丹从中国宫殿的挑檐获得了灵感,已经有意识地给服装加入了中国元素。

作为最早采访皮尔·卡丹的中国记者,李安定至今对于皮尔·卡丹当年的勇气赞叹不已:“他是第一个来中国吃螃蟹的人,非常了不起。”

吃螃蟹也有代价,《参考消息》那时刊登了一篇香港报纸的评论,大意是国人连衣服都穿不上,还看什么时装表演,文章传递出有关部门对时装表演和模特的不接受。在随后的上海之行中,对皮尔·卡丹接待规格降低,态度冷淡,表演的场次和观众人数也都大打折扣。

在北京的展示中还发生了一个关于“帘子”的小插曲。有人看后台男女模特混杂换衣,觉得“不方便”,给他们中间加了一块幕布,皮尔·卡丹发现后要求中方把幕布拆掉,他说:“我们的男女模特一直是在一个房间里换衣服,没什么不方便,作为服装设计师我要像医生了解病人一样了解模特形体。”中方人员接受了意见,但相约不要走漏风声。

两年后,1981年,皮尔·卡丹再次到中国进行服装展示,这次是在北京饭店,首次面向公众,展示服装的已经主要是中国自己的模特。后来成为皮尔·卡丹中国代表的宋怀桂当时负责挑选模特,这在当时是个难题,大部分人根本不知服装模特是做什么的,宋怀桂等在街上看到漂亮姑娘或小伙,就像“星探”一样先自我介绍,再介绍模特业是什么,问别人能不能过来试试,得到的回答往往是“要问父母”。

北京的模特表演队最终挑选出来的一二十人,几乎全部来自基层。有卖蔬菜的、织地毯的、卖水果的,还有纺织女工。他们每天晚上集中在一起,接受来自巴黎的两位专业教练的指导。很多人对家人和单位隐瞒了真相,用请病事假的办法保证训练。父母往往是阻力最大的人,他们担心这是个“下贱”的工作,当时模特队里年龄最小的石凯,后来被称为中国真正的“第一名模”,那时候经常被父亲威胁“如果敢登台表演就打断你的腿”。单位给的压力也非常大,第一代男模贡海滨就被工厂从市区“发配”到郊区去搬砖。

因为母亲与宋怀桂是好友,曾经是跳高运动员的郑思褆也被选中。当时她刚刚考上大学,担任学校团委书记,给一个“资产阶级国家来的时装设计师”当模特是不可想象的,她最后选择了放弃。不过她并没有和皮尔·卡丹失之交臂,几年之后,她到了巴黎,在皮尔·卡丹身边工作,现在是马克西姆餐厅中国区执行官。

因为是第一次面对公众,组织者还担心中国人不喜欢看服装表演,挖空心思在其中加入了京剧的猴戏,戏剧评论家霍大寿帮忙从中国京剧院找来了串场的演员。霍回忆说,当时对服装的审查非常严格,很多有“暴露”嫌疑的服装都没有获得展示机会。

Made in 马克西姆餐厅
皮尔·卡丹很早就意识到了中国市场的潜力,他曾经说:“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国家,就是给每个人衣服钉上十个扣子,就是一百多亿个,那是市场啊!”但他的服装生意真正在中国开始,是在他来中国10年之后。

生意最早的着陆点是从马克西姆餐厅开始。1981年,皮尔·卡丹以150万美元买下巴黎即将要破产的马克西姆餐厅。消息传出,巴黎震动,不少人纷纷断言:皮尔·卡丹肯定要破产。 但皮尔·卡丹请来专家将餐厅装修一新,又聘请名厨,菜肴、价格等全部为普通百姓度身定做,马克西姆餐厅引来了顾客如潮。两年之后,巴黎皇家大道的马克西姆餐厅的复制品——与其母餐厅几乎一模一样的北京巴黎马克西姆餐厅就在崇文门开业。

尚晓媚还记得她和模特女孩们的第一次法式西餐就是在马克西姆餐厅品尝的,她们在这里学会了用什么刀叉,怎样品尝,李安定说:“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交礼仪和时尚界,都是从马克西姆餐厅萌芽的。”

时装表演在中国渐渐多了起来,尚晓媚1981年被选中,成为皮尔·卡丹的第一批中国模特。但她最难忘记的是4年之后皮尔·卡丹在工人体育馆的服装表演,那次面对的是一万多观众,堪称空前绝后。1985年5月23日,她走在工人体育馆的T台上,“看不清观众的脸,也就不知道紧张”,她记得自己走着台步,穹顶上打下来的灯光照亮了整个舞台,场地里不断响起热烈掌声。

观众们都不知道,这场表演险些搁浅。因为当年发生了“5·19”球迷骚乱,场馆方面通知要取消这场表演,但是200套卡丹时装已经在飞往北京的上空,保险金额高达几百万法郎。皮尔·卡丹也准备好了中国的行程。皮尔·卡丹在中国的代表宋怀桂出面跟场馆方面交涉,反反复复软磨硬泡,后来一位北京市副市长批示:卡丹先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应该支持他演出。表演因此才被放行。

表演开始前,皮尔·卡丹曾经忐忑不安,咬着嘴唇。最终,观众们的掌声证明了表演的成功。

那次表演,尚晓媚穿着的已经是用中国布料,中国制造的皮尔·卡丹时装。

1981年第一场中国模特的时装表演训练开始前,皮尔·卡丹把他的时装摆到这群女孩子面前时,中间还有人问过一句:“以后我们中国人是不是都能穿上这样的服装?”同年,皮尔·卡丹时装北京陈列馆在天坛公园斋宫开幕。

头版头条:旗袍
1985年,皮尔·卡丹向中国一位部长提出,要把12位中国女孩带到法国去进行时装表演,并且要求她们都穿着中国的旗袍,“她们去法国展示的不仅是漂亮的中国美女,而且展示的是中国的文化,只有中国的民族服装才能代表中国。”12名中国女孩从未走出过国门,宋怀桂女士带领她们飞往巴黎。这些女孩们登上了《费加罗报》在内的8家大报的头条,这次法国之行被形容为一次“征服”的旅行。身着旗袍的模特们乘着一辆红色敞篷车穿过了凯旋门,她们簇拥在宋怀桂身边,自豪地举起五星红旗,激起路边行人阵阵热烈的欢呼。这一幕也被法国媒体拍摄下来,进行了整版的报道。

1988年,皮尔·卡丹公司在天津投资建立生产基地,他和中国的大宗生意从这时候才正式开始。

1989年12月,中国第一家“皮尔·卡丹”时装专营店在北京开业,1990年,第二家在广州开业……之前10年的培育使得皮尔·卡丹成为中国最知名的品牌,垄断了1990年代中国时装的奢侈品市场。在皮尔·卡丹独步中国多年之后,许多外国品牌才纷纷进入中国市场。

皮尔·卡丹在中国依然有着令人艳羡的销售额,尽管受到授权代理模式和假冒产品的困扰,这个品牌的形象已经今非昔比。皮尔·卡丹公司中国首席代表方方说,这两年他们主要在做重塑品牌工作。中国人今天已经可以和国外同步消费众多的奢侈品牌,但皮尔·卡丹对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见证,却使他在中国人心中无法替代。

来源南方周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裁缝)10亿人就要100亿颗扣子—皮尔·卡丹的30年中国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