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缝)我用皮尺征服英国女王
2006年10月1日,香港特区政府为纪念香港回归10周年,发行了一枚名为“亚洲最佳西服裁缝麦文浩”的纪念邮票。在香港一百多年的历史里除了六七个历史名人外,以现代人肖像作为邮票图案非常罕见,而麦文浩只是个裁缝而已。到底是什么让他如此出类拔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麦文浩这个小裁缝的大故事……
屡遭挫折,重拾信心
麦文浩于1946年3月出生在印度的旁遮布省的首府拉合尔市。他是一个中印混血儿,父亲作为中国抗日远征军200师的中尉副连长,跟随师长戴安澜将军远征缅甸。因为战争失利,1943年,父亲跟随部队经过缅印边境的野人山退守印度。翻越野人山的时候,父亲患上热带雨林特有的疾病“回归热”而掉队,被一个印度女子收留,几年后,他们移居拉合尔市,在这里生育了麦文浩。
在印度定居后,出生在杭州一个裁缝世家的父亲,靠着从军前学习的一手裁缝手艺,在印度做了一名手工裁缝。1952年,父亲带着妻子和儿子麦文浩来到香港闯天下。父亲经过几年的奋斗,1957年,终于结束了在街边摆摊缝制衣服的历史,在尖沙嘴华敦大厦15楼拥有了自己的店铺。店铺的名字叫Sam’s Tailor。后来,麦文浩全家取得了香港户藉。麦文浩受父亲的影响,慢慢学习到了一些缝纫技术,并立志长大以后当一名出色的裁缝。
华敦大厦拥有70多家服装裁缝铺,父亲的手艺虽然不错,但也面临着严峻的竞争。Sam’s Tailor隔壁是一家日本人开的缝纫店,日本店主妒忌Sam’s Tailor生意旺盛,经常制造一些小摩擦,甚至使暗招坑人。麦文浩16岁那年,香港公务员的制服公开招标,经过几轮竞争,最后只剩下父亲与那个日本店主一决雌雄。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店铺里的一个设计师一时疏忽,在给一个菲律宾船员制作衣服时,裤子短了5毫米,日本店主立即唆使这个船员在Sam’s Tailor大吵大闹,并向香港政府市场与经济管理委员会投诉,又向一家小报纸“报料”,不仅竟标落了空,也给Sam’s Tailor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日本店主把那家小报添油加醋的报道复印放大后,粘贴在自己自己店铺前面的橱窗上,并含沙射影地在打出一条广告“本店皮尺十分精确,没有丝毫差错。”虽然这种做法非常过分,但并不违反香港的《商业竞争法》。父亲气得大病一场,叮嘱麦文浩:“孩子,裁缝这行业,竞争太激烈了,你长大以后就别当裁缝了,去当律师吧!”
两年后,父亲把麦文浩送到英国伦敦留学,可他并没有按照父亲的旨意攻读法律专业,而是学习服装设计。并且利用业余时间来到伦敦市中心的千针街,在英国著名的缝纫设计师凯姆的店铺当学徒。千针街有着200多年为顾客设计、定制服装的历史,取名裁缝靠千针万线缝制衣服之意。200多年来,这里一直是闻名世界的“顶尖裁缝摇篮。”凯姆很喜欢勤勉好学、志向坚定的麦文浩,经过5年的“业余学徒”生涯,麦文浩得到了凯姆的真传,掌握了一手裁剪和缝纫的绝活。
回到香港后,麦文浩在父亲的Sam’s Tailor店铺工作。他思维敏捷,敢于创新,在设计、缝制衣服时,融进了很多时尚元素,深受顾客欢迎。渐渐地,他的名声超过了父亲。此后不久,香港陷入经济萧条时期,缝纫店的生意也一落千丈,有不少缝纫店倒闭了,他不免有些气馁了,甚至觉得裁缝没有大出息,想改行做贸易生意。一直想挤垮Sam’s Tailor的那个日本店主,觉得机会来了,故意亏本招揽生意,在他的挤兑下,Sam’s Tailor店铺的生意更加萧条,有时甚至一个星期也没有一单生意。日本店主甚至放出风声,要收购Sam’s Tailor。麦文浩感到很苦恼,从来不喝酒的他喝得大醉一场。
可是,酒醒后,他的头脑也清醒了。当初,自己违背父亲的意愿去英国学习缝纫技术,不就是喜欢这个行业、立志当一个出名的裁缝吗?现在,遇到一点挫折,怎么就打退堂鼓呢?难道眼睁睁地让日本店主看自己的笑话吗?
不,不能!自己要咬紧牙关、挺直身子,沿着当初的梦想,坚定地走下去!
瞄准王室,树立品牌
可是,怎样才能振兴Sam’s Tailor店铺,创立自己的品牌呢?麦文浩筹划了很多方案,总是不尽人意,一时觉得茫然无绪。
1980年夏天的一个下午,驻扎香港的两名英国皇家军队的女军官,来Sam’s Tailor店铺定制西装套裙,她们仔细观看衣服样板后,一个女军官啧啧称赞:“这里的衣服好漂亮,要是我们的军装有这么漂亮就好了。”另一个圆脸女军官半真半假地说:“我们的军装可是女王钦点的,这里的衣服做得再好,恐怕女王也未必知道。”从他们的对话得知,这个圆脸女军官是是英国女王的侄女,一个月后她要回英国,跟随妈妈去探望伊利沙白女王,所以来这里选购衣服。
麦文浩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大胆的念头:瞄准英国王室,抢占制高点,创立自己的品牌!如果自己做的衣服能够让英国女王喜欢,那就距离成功不远了!
麦文浩走到她们的面前,热情地推荐一款紫红色的旗袍。原来,麦文浩对中国旗袍素有研究,很多人认为,只有身材娇小的东方人才合适穿旗袍,而西方人身架高大,弄不好会起到相反作用。为了让西方人能够接受中国旗袍,他在旗袍里加入西裙的设计元素,并且根据女性的身材与肤色,设计出了10多款“中西合璧”的旗袍,正在为衣服发愁的圆脸女军官,见到这款设计新颖的旗袍眼睛一亮,根据她试穿的效果,麦文浩又对旗袍做了一些修改,直到她满意为止。
圆脸女军官穿着这宽新颖别致的旗袍,跟随妈妈探望女王时,女王见旗袍做工考究、质地精良,既保持了西方女性俊朗豪爽的韵味,又多了几份东方女性的柔美妩媚,忍不住问她是在哪里购买的。女军官如实回答后,女王顿时来了兴趣,表示莅临香港时,要去Sam’s Tailor看一看。
得到圆脸女军官的消息反馈后,父亲惊喜地说:“孩子,你选准了自己的道路,以前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绍兴的师爷杭州的裁缝,你祖父在清朝末年就是一个有名的裁缝。你看看,只要用心研究手艺,裁缝也可以得到女王的重视……”但麦文浩并没有被这个好消息冲昏头脑,他仔细研究了王室主要成员的性格和生活习惯,发现女王有时也像普通女人一样,喜欢和查尔斯王子聊聊家常,并通过查尔斯王子了解一些社会状况。他在自己早已制定的“让衣服走进王室”的计划中,又补充了一条:“从王室主要成员身上打开缺口,一步一步接近女王。”当然,实行这些计划,需要耐心等待机会。麦文浩决定捕捉每一个可能的机会。
1985年初,查尔斯和戴安娜王妃来香港度假,查尔斯和戴安娜想定制几件衣服。时任香港总督的尤德给他们推荐了Sam’s Tailor。尤德对Sam’s Tailor印象颇佳原来还有一段趣闻。半年前,尤德根据生活秘书的介绍,来到Sam’s Tailor定制西装。在量身材之前,麦文浩打量了尤德一眼,说:“总督先生,恕我冒昧,您的左腿裤管比右腿裤管大约短3毫米。”尤德天生左腿比右腿略短,除了当年参加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体检时,通过精密仪器检测被发现外,没有任何人知道这个瑕疵,可是,麦文浩仅仅凭着肉眼扫了一眼,就发现了这个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小小差距。尤德感到十分惊讶。衣服做好以后,尤德也非常满意。
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在尤德的陪同下,来到Sam’s Tailor。麦文浩敏锐地感觉到那个盼望已久的机会终于来了!戴安娜王妃刚刚生下哈里王子不久,她和丈夫查尔斯以及婆母伊利沙白女王的关系正处在“蜜月期”,而“平民王妃”戴安娜又喜欢挑选一些服装、美食等女性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在家庭集餐时和女王聊聊家常。麦文浩给戴安娜王妃推荐了一套高贵典雅、融合了中西服装元素的玫瑰红颜色的套裙,戴安娜征询查尔斯的意见,查尔斯认真地回答:“夫人,我觉得这件衣服非常适合你。”接着,他又幽默地补充了一句:“我听尤德说,麦文浩的眼睛比仪器还准确,你要相信他的眼力。”尤德在一旁乐得哈哈大笑。麦文浩心里也有了底,直觉告诉他,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会将这些趣闻传递给女王。
1986年10月,女王在第二次访问香港,在官方安排的日程表中,没有参观Sam’s Tailor这个环节。可女王忽然向尤德提出要参观Sam’s Tailor。尤德有些疑惑地说:“女王陛下,您也知道Sam’s Tailor?”女王含笑颌首:“是的,我听说过。我想去那里看看。”
女王在Sam’s Tailor店铺里观看得非常仔细。麦理浩向女王介绍说:“Sam’s Tailor的店主叫麦文浩,是一个非常有事业心的青年。上次,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在这里也选购了衣服。我现在穿的这套西装就是在这里定制的。”女王慈祥地看了麦文浩一眼,说:“你很不错,香港就是需要像你这样敬业的青年。”女王兴致勃勃,当场定制了一套“中西合璧”的冬装旗袍。
女王参观Sam’s Tailor并在这里定制衣服的新闻,使麦文浩名声大噪,也因此打响了Sam’s Tailor的品牌,实现了麦文浩苦心筹划的梦想。后来,麦文浩通过竞标,又获得了英国皇家驻港部队军服的制作专利权。当时香港还属于英国殖民地,英军服装一定要由英女王批准。这样一来,麦文浩的西服就要贴上“女王陛下军队”的特殊字样。香港报刊将这几件事联系在一起,把麦文浩比喻成“女王陛下的特别缝纫师”。新加坡的《联合早报》说得更幽默:“麦文浩靠一把皮尺征服了英国女王!”
打明星牌,走大众路
麦文浩借助女王和王妃的名气,将自己的缝纫店打造成一家专业制作高档衣服的店铺,取得了不小的成功。他知道自己的第一步走对了,那么为什么不顺着这个思路继续下去呢?麦文浩决心再走“为明星制衣”的路子!
麦文浩通过研究,创造了区别于其他裁缝的绝活——打破传统女装前襟比后襟长的做法,将前后襟剪裁得同样长,且加入柔中带刚的元素,使已经发福了的那些女名流,看上去比本人要苗条很多。为了推广这种新的服装裁剪办法,他特意向很多港澳台的知名电影女星、名模寄发了服装样刊,于是很多香港本土的知名女士,如香港政务司前司长陈方安生、全国人大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梁爱诗、著名美容界人士郑明明以及台湾著名艺人张艾嘉等,都到Sam’s Tailor定制女装。麦文浩几乎成了这些政要达官、电影明星的“私人裁缝”。
2007年6月,香港举行一年一度的香港小姐竞选,急于购买高档服装的10多名竞选人,包括后来获得冠军的张嘉儿、亚军王君馨,一同来到了Sam’s Tailor定制衣服。不巧,当天华敦大厦因为电路问题停电,为了尽快下单,女明星们买来手电照明,让麦文浩给她们量身材、选布料。有一次,凤凰卫视的记者前去采访,发现在这里等待麦文浩“出炉”新衣服的名媛就多达20人,那情形“就像小学生等待出炉面包一样”。
在这些名人显贵的免费宣传下,Sam’s Tailor在娱乐圈内名气大增,而普通人则是看着明星的服装来模仿,从此,Sam’s Tailor门庭若市,成了大家推崇的名店!1995年末,被全球时装界誉为“巴黎时装界的凯撒大帝”的Karl Lagerfeld大师来到香港,专门宴请了麦文浩,称赞他是“香港最著名的服装设计师,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服装设计师之一”。
2007年初,麦文浩被世界缝纫协会评选为“亚洲最佳西服裁缝”,香港政府出版的旅游指南上,专门开辟半个版,介绍麦文浩和他的Sam’s Tailor裁缝店。里面有一句很有哲理的评价:“Sam’s Tailor制作的衣服未必最好,但一定最著名。”2007年10月1日,香港特区政府为纪念香港回归10周年,专门发行了一枚名为“亚洲最佳西服裁缝麦文浩”的纪念邮票,对麦文浩的事业成就给予高度肯定和崇高荣誉。
虽然麦文浩的名誉日盛一日,但他始终奉行“优质低价”的经营策略。同样布料同样做工的衣服,在萨维尔街要2500英镑,在香港知名的“旅行裁缝”Raja Deswani店铺,也需要2000英镑左右,而在Sam’s Tailor,则只需要800英镑,此外,顾客在这里还可以享受快捷专业的服务(一件西装在试穿次日后便可取货),订制的西装上印有订制标记,不仅极为合身,而且还可以选择纽扣、衣领、口袋样式和开口。
正因为这种经营策略,使麦文浩赢得了许多长期顾客。如今,慕名而来的顾客几乎每天都要把店铺挤得水泄不通。这些顾客要么是回头客,要么是熟客介绍来的。今年60岁的麦文浩说,很多人是他认识了40多年的老顾客。
在麦文浩主持Sam’s Tailor的近40年的裁缝生涯中,有大量世界名人是他的老顾客,比如:现任美国总统布什、前任美国总统老布什、英国王子查尔斯、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篮球明星姚明、号称好莱坞“无冕之王”的著名演员加利·格兰特、世界顶级歌星大卫·鲍威、迈克尔·杰克逊等。已故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瓦罗蒂,曾经一次性在该店花费10万港币买走了9套高级西装。
2007年11月5日下午3点,英国前首相布莱尔从伦敦抵达香港。布莱尔此行的活动计划是,次日下午5时到达广东省东莞市参加松山湖顶级别墅锦绣山河的销售典礼,然后离开东莞前往深圳,乘私人飞机往北京,以中东四国特使的身份参加美国《商业周刊》举办的“第十一届CEO年会”。到达香港后,布莱尔忽然觉得自己携带的20多套西装,似乎都不太合适出席“销售典礼”,于是,他想到了“老朋友” 麦文浩。布莱尔的私人助理立即打电话给麦文浩。当时,麦文浩正在给一名英国陆军少将量身材、定制衣服。陆军少将谦逊地说:“首相比我更急,你先去为他服务吧。”麦文浩真诚地说:“将军,您和布莱尔都是我尊贵的客人。您先来,我应该善始善终地为你服务。”一个多小时后,麦文浩终于“搞定”了陆军少将,匆匆赶到布莱尔下榻的饭店为其量体裁衣。随后,55名裁缝忙了一整夜,为他赶制了一套浅青色的西装。
次日,布莱尔穿着这套浅青色西装在东莞市参加锦绣山河的销售典礼。一名美联社女记者对这套西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问说:“布莱尔先生,我觉得您穿的这套衣服非常漂亮,请问,是在哪里订购的?”布莱尔莞尔一笑:“这是我香港的一位老朋友,昨天花了整整一夜时间赶制出来的。”
这位女记者立即改变行程,慕名赶到香港采访布莱尔的“老朋友”麦文浩。麦文浩在采访中说:“以前,我最大的心愿是为自己争气,而现在则是为了香港的成衣业增光。”随后,这位女记者以:“亚洲最好的裁缝麦文浩:一个理想的爱国主义者”为题,报道了他的事业成就。
也许,这个标题,是对麦文浩的事业与人生最精练的评价。
来源知音杂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