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缝)日本人为什么要穿和服、木屐
朝鲜啦啦队
和服是外国人对日本人服装的称呼,也是日本非正式的称呼,实际上,应该称为“吴服”。这跟日本人服装的来历有关。
日本在古代是蛮荒之地,人们都赤身裸体,或随便找个东西一穿,根本不舒服,也不雅观。
西晋时期,五胡乱华,中国正统转移到长江一代。华夏文明也只在那里得到保留。历史上把三国时期的吴、东晋、以及后来的宋齐梁陈 加在一起,称为六朝。
在六朝时期,很多日本人来中国学习。他们发现华夏文明是在是伟大啊!于是,有些日本人开始把华夏文明介绍给日本。华夏文明的两个核心就是衣冠和制度(华就是美丽的衣冠,夏就是完善的制度)。于是,把衣冠和制度都传到了日本。由于六朝处于南方,南方在三国时期是吴国的所在地。因此,当时有人把六朝所在地称为“吴”,因此把华夏衣冠叫做"吴服"。
传上华夏衣冠后,日本人自我感觉像文明人了,所以吴服广泛流传,成为日本的传统服饰。
木屐也是日本独特的一种鞋子,穿浴衣时,脚着木屐,男子特别喜欢穿木屐。木屐不仅作为鞋子出现在日本人生活中,而且也是很好的馈赠品,尤其是正月和夏季的盂兰盆节时,更喜欢赠送木屐。比较讲究的日本餐馆,常常把寿司放在似木屐底样子的木板上,据说意为祝旅行者一路平安,祈愿店铺顾客盈门。
木屐是东南亚种稻文化的产物,诞生时间大约在弥生时代。最初是为了水田中作业方便,用木板或竹板为底,捆在脚上,使脚不至陷于泥中,提高劳动效率。木屐传入日本后,很快被日本人接受,因为日本潮湿,脚气病多,所以木屐在日本得到发展和改良,比东南亚用的广泛,因此,不少人误认为木屐系日本人发明的。
木屐,一般板下前后安有两齿,是穿和服时用的一种独特的履物。木屐在中国历史悠久,据说春秋时,晋文公出国流亡19年,即位后封赏追随过他的人,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便与母亲隐居绵山。后来,文公几次请他,他都不出来,文公便烧山逼他,谁知介子推却抱树焚死。文公十分痛惜,用这棵树制成木屐,以作纪念。平时,他总是看着脚上的木屐呼唤:"悲乎,足下!"如果以这个故事为依据,木屐在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在中国的文献史书中,也不乏木屐的记载。《急就篇》颜师古注中有"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所以践泥"之语;"黄桑柘屐蒲子履,中央有丝两头系"(《古乐府》)之语。《晋书•宣帝记》中还有穿木屐征战的记载:"关中多蒺藜,帝使军士二千人,著软材平底木屐前行"。在宋代,京师长者都穿木屐,仕女出嫁亦以漆画制的彩屐为妆奁。
日本木屐的起源,与中国木屐究竟有何渊源关系,没有可靠的资料以资判断。但是,动晋时志怪小说《搜神记》中描写中国古代木屐云:"昔作屐,妇人圆头,男子方头,盖作意欲别男女也。"而日本的木屐式样也多为方形,妇女也常用圆头木屐,而且,日本自古便将木屐写作"足下",令人深思中日两国木屐的亲缘关系。
布袜,日本写作"足袋"。最初的布袜,是由两块布缝合在一起,不分趾,在脚面系带。《大宝令》中,原封不动地引用了汉字的"袜"字,并且规定,皇子以下着礼服时配锦袜;朝服一品以下五位以上着白袜;无位制服配白袜,可见。只供上层社会的人穿用。江户时代的元禄时期(1688-1704年),中国的带有别扣的钱包传入日本,上面的别扣启发了日本的技工,他们将这种别扣应用在布袜上,免去了原先系带的麻烦,穿用起来更方便了。在古代日本,能穿袜子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镰仓时代,日本政府曾规定穿袜子的期间,只限于从当年的十月十日到第二年的二月二日,即使在这一期间,也只能是年过50岁的老人和经过各级官府特殊批准的人,才有这种待遇,这就是所谓的"足袋御免"。一直到江户时代,这项规定才被废止。
来源网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