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5 09:25:07

1938年10月5日 德军占领苏台德地区
http://www.people.com.cn/media/20000926/57057.jpg
希特勒派兵进入苏台德区  1938年10月5日,希特勒的军队开始成扇型地进入捷克苏台德地区。当地的亲纳粹官员组织人们在街道两侧欢呼,并亲自迎接希特勒。此前,英法对希特勒企图入侵捷克进行过抵制,但慕尼黑协定后,这种抵制宣告破产。希特勒原来答应进入苏台德地区后立即进行公民投票,实际上根本没有举行投票的迹象。德国军队来了就不会撤走。
http://www.people.com.cn/media/20000926/57058.jpg德军占领苏台德区,希特勒在这里接受一个德国小姑娘的祝贺。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5 09:25:17

1910年10月5日 墨西哥革命爆发

    1910年10月5日,马德罗号召墨西哥人民起义,推翻迪亚斯独裁统治,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910年墨西哥举行总统选举。迪亚斯30余年独裁统治引起普遍不满。自由派马德罗提出反对独裁、保护民族工业和建立宪政国家等纲领,得到人民支持。迪亚斯逮捕马德罗,于7月举行假选举,宣布自己获胜。马德罗在大选结束后获释,于10月3日在得克萨斯圣安东尼奥发表“圣路易斯彼托西计划”,要求迪亚斯辞职,分配土地和改革选举制度,号召人民武装起义。革命席卷全国。在北方,奥罗斯科和比利亚率领农民军袭击政府军队;在南方,萨巴塔领导农民进行武装斗争。1911年春,起义军攻克胡亚雷斯城。5月迪亚斯被迫辞职,逃亡国外。11月6日马德罗就任总统,未实现其土地归还农民的诺言,反而解除农民游击队武装,宽大旧政权的支持者,因而引起人民不满。1913年2月,迪亚斯部将韦尔塔利用人民对马德罗的不满情绪,依仗美国支持,发动政变并暗杀马德罗,窃取政权。墨西哥人民掀起反韦尔塔斗争。
    1914年,在萨巴培、比利亚农民军的打击下,在工人罢工和宪政主义者的配合下,7月韦尔塔下台逃走。8月宪政主义者卡兰萨夺取政权,就任总统。11月美国干涉军撤出墨西哥。1916年卡兰萨政府击败农民军。当年12月,在人民群众压力下,召开全国立宪会议。1917年2月5日通过并颁布新宪法,标志墨西哥1910—1917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完成。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5 09:25:31

1909年10月5日 张之洞病逝
http://www.people.com.cn/media/20000926/57060.jpg
晚清权要张之洞  1909年10月5日,大学士张之洞病逝,年73岁(1837年生)。
  张之洞,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同治进士。1873年,任四川学政,奏设尊经书院,促进了四川评论经教育的发展。1884年任两广总督,起用冯子材,在镇南关大败法军。1889年调湖广总督,开办汉阳铁厂和湖北枪炮厂,设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并筹办芦汉铁路,提倡尽地利,抵洋货。戊戌维新时期,他反对变法。义和团运动中,他参加了英国对抗义和团、名为“互保”、实为分裂中国的“东南互保”活动。1901年,他与刘坤一联衔上三次疏奏陈变法,多为清廷采用。1906年,擢体仁阁大学士,授军机大臣。张之洞因为效忠清朝统治,又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故深为清廷所重,成为清末与李鸿章并立的又一位洋务派首领。他因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所以反对人民,反对革命,反对维新。但因为比较务实,所以办洋务,办教育,求富强。故其一生活动,功过各半。他对于当时及后世,影响较大者有二事:一是重视教育事业。他在四川办尊经书院,在广东办广雅书院,在湖广办两湖书院,调到中央又兼管学部。1903年,他上疏提出:办学应首重师范,并拟初级师范学堂、优级师范学堂及任用教习各章程,又拟各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在清末统治集团中,他是最热心办教育之一人,也是开始改革旧式教育之一人。二是他在中、西文化冲突之中,著《劝学篇》,系统阐发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提出“旧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但对清末政治有重大的影响,而且对近代乃至现代的政治思想,也发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张之洞死后,清廷加赠太保,谥文襄。有《张文襄公全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5 09:25:48

1908年10月5日 保加利亚独立

  早在681年,保加利亚人就在多瑙河流域建立了斯拉夫保加利亚王国,史称第一保加利亚王国。1396年,保加利亚被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侵占。为反抗奥斯曼帝国的奴役,保加利亚人民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如早期的哈伊杜克运动,即自发的游民和农民暴动;15至18世纪多次反对土耳其封建统治和民族压迫的起义,其中比较突出的有1598年的特尔诺沃起义和1688年的奇普罗夫齐起义。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后期,民族解放运动在保加利亚蓬勃兴起,保加利亚民族开始形成。保加利亚积极参加了1877至1878年的最后一次俄土战争。土耳其失败后,在巴尔干山脉北部地区成立了保加利亚公国。1908年10月5日,保加利亚脱离土耳其正式宣布独立。
  保加利亚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的东南部。南接土耳其、希腊,西连南斯拉夫,北邻罗马尼亚,东濒黑海,海岸线长378公里。保加利亚境内70%是山地和丘陵,巴尔干山脉横贯国土中部,北部是广阔的多瑙河下游平原。保加利亚全国面积是11万多平方公里,首都索非亚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保加利亚独立以后,经过多年艰苦不懈的努力,已经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比较发达的工农业国家,主要工业部门有冶金、机械制造、化工、电机和电子、食品和轻纺等。保加利亚还是举世闻名的玫瑰油的故乡,它的玫瑰油的产量和输出量,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保加利亚人民酷爱玫瑰花,把它誉为“花中之王”,并把它敬为国花。在保加利亚,无论在喧闹的城镇还是偏僻的山村,到处都可以看见玫瑰花。在富有民族特色的纪念品商店里,许多商品都以玫瑰花为商标。在保加利亚,还有一条闻名于世的“玫瑰谷”。这个山谷位于巴尔干山的两条支脉——老林山和中部森林山之间,全长94公里,宽约10公里,海拔350米,这里的土壤和气候适于玫瑰生长,整个山谷种的都是玫瑰花。每年6月的第一个星期,玫瑰花争相吐艳的时候,保加利亚人民都要度过一个盛大的民族节日——玫瑰节,庆祝活动依次在“玫瑰谷”内的各个村镇附近举行。这些举行庆祝活动的地方被称为“玫瑰的首都”。
  保加利亚人民酷爱玫瑰花,因为它不仅能美化这个国家的自然环境,而且它那绚丽的花朵象征着保加利亚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它那不容侵犯的遍身芒刺,象征着保加利亚民族的英勇不屈和坚韧不拔。每当玫瑰花开遍保加利亚的时候,人们都要采集最美的鲜花,敬献给那些为反击奥斯曼帝国和德国法西斯而捐躯的民族英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5 09:25:59

1904年10月5日 著名画家傅抱石诞辰

  1904年10月5日,傅抱石生于江西南昌的一个修扇匠的人家。1921年他以第一名免试升入省立第一师范。其时他在治印之余开始读一些古代画史画论,尤其是看到石涛的“我用我法”顿开茅塞,他更欣赏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思想。1933年3月,傅抱石东渡日本,入东京帝国美术学院,拜美术史家金原省吾为师。1935年5月《傅抱石中国画展览》在东京举行。院长正木直彦、画家横山大观等参观了展览。1936年6月,傅抱石因母病回国,7月,他在南昌举办了个人画展,这是他在国内的第一次个人画展。暑假之后,应徐悲鸿之聘,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
  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携全家返新余故里。1938年4月,他受郭沫若的邀请,到武汉参加了三厅工作。此后又移到重庆,自此进入他艺术创作的一个高峰期。他家住沙坪坝的金刚坡,此后他常在画上题署“金刚坡下斋”。他图绘《画云台山图卷》,编撰《石涛上人年谱》,同时创作了《石涛上人像》、《大涤草堂图》,这些都反映了傅抱石艺术创作和史论研究之间的关系,以及他的艺术渊源。
  从1939年以后的6年多的时间,傅抱石一方面进入了他史论研究中的高峰期,另一方面又完成了他从篆刻和史论研究到绘画创作的过渡。1942年10月,《傅抱石教授画展》在重庆举行。1944年9月,傅抱石以杜甫的乐府诗《丽人行》为题,创作了名作《丽人行》(1997年嘉德国际拍卖公司以1078万元拍出)。后来,徐悲鸿赞其画:“此乃声色灵肉之大交响”,并题:“抱石先生近作愈恣肆奔放,浑茫浩瀚,造景益变化无极,人物尤文理密察,所谓炉火纯青者非耶?”
  抗战胜利后,他和全家随学校迁回南京。1947年10月,《傅抱石教授画展》在上海举行,郭沫若用“沉浸浓郁”含英咀华”来评价画展。然而,这时国民党政府的南京已是风声鹤唳。傅抱石趁疏散人口的机会,携全家离开了南京,回到了南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现代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傅抱石开始迎接充满希望的新生活。
  目睹了新中国的变化,面对文艺为工农兵的方向,傅抱石开始研究毛泽东的诗词,用他那惯用的表现文学作品的方法,将毛泽东诗词中那些激动人心的篇章移入到自己的画面中。他创作了《七律·长征诗意》、《沁园春·雪》、《清平乐·六盘山词意》,并参加了《南京市第一届美术展览会》。他的作品开毛泽东诗意画创作的先河,使之后来成为“新山水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现代美术史上同样作出了贡献,可以说超过了他此前的贡献。
  1957年5月,傅抱石作为新中国第一个美术家代表团的团长,率领其他画种的五名团员,赴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进行友好访问,并写生作画、举行画展。傅抱石面对异域风情,开始思考如何用中国的笔墨表现外国的风景。努力开创一条前人从来没有走过的道路。可以说傅抱石是最先引导中国画走向世界的画家之一,并强化民族性,为这一问题在20世纪的提出与解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使由山水画在新题材的表现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957年2月,江苏省国画院正式筹建,傅抱石作为筹委会的负责人之一。1959年6月,傅抱石应湖南人民出版社的邀请,成为第一位来到毛泽东主席的故乡韶山写生的画家。9天时间,傅抱石完成了《韶山组画》和《韶山全景》。这为当时的许多画家开启了一个挖掘新题材的思路。两个月后,傅抱石又来到了北京,和关山月一起为人民大会堂创作了名作《江山如此多娇》。从韶山到北京,是傅抱石艺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历程。
  傅抱石作为江苏国画院院长,在1960年9月率领“江苏国画工作团”进行23000里的旅行写生,并由此推动新山水画在20世纪中期的发展,把50年代初开始的以写生带动传统国画推陈出新的运动推向一个历史的高潮。后来傅抱石以《煤都壮观》为代表的社会性题材,在山水融合工业题材方面的努力,已经明示了现代山水画的一种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规律;以《镜泊飞泉》为代表的自然题材,则是北方山水在傅抱石心灵的震撼和映现。
  1965年逝世。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5 09:26:08

1903年10月5日 孙中山建立中华革命军

  1903年10月5日,孙中山到达檀香山。檀香山是兴中会的发源地。自从梁启超到此,以“名为保皇,实为革命”为名组织保皇会之后,兴中会团体已荡然无存。仅剩的10余名兴中会会员慑于保皇会的势力,不敢活动。孙中山到达檀香山后,决心扫除此毒,以一民心。他向华侨散发了数千册《革命军》,11月13日起又连续3天发表演说,号召“必要倾覆满州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提出只有革命,才能拯救中国于目前危险和悲惨地位。随后,孙中山又到奥华湖岛演说。千余名华侨倾听孙中山的演说,深为感动。孙中山见时机成熟,就着手恢复和发展革命组织,取名“中华革命军”,以铭记邹容之功。近千名华侨加入中华革命军。随后,孙中山又发行革命债券,向华侨募款。华侨纷纷损款,以助革命事业。檀香山又成了革命党人在海外的一个重要据点。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5 09:26:27

1900年10月5日 女作家冰心诞辰


1923年,冰心于燕京大学毕业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1900年10月5日出生于福州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她父亲谢葆璋参加了甲午海战,抗击过日本侵略军,后在烟台创办海军学校并出任校长。冰心出生后只有7个月,便随全家迁至上海,4岁时迁往山东烟台,此后很长时间便生活在烟台的大海边。大海陶冶了她的性情,开阔了她的心胸;而父亲的爱国之心和强国之志也深深影响着她幼小的心灵。曾经在一个夏天的黄昏,冰心随父亲在海边散步,在沙滩,面对海面夕阳下的满天红霞,冰心要父亲谈谈烟台的海,这时,父亲告诉小女儿:中国北方海岸好看的港湾多的是,比如威海卫、大连、青岛,都是很美的,但都被外国人占领了,“都不是我们中国人的”,“只有烟台是我们的!”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幼小冰心的心灵。
  在烟台,冰心开始读书,家塾启蒙学习期间,已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7岁即读过《三国演义》、《水浒》等。与此同时,还读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说部丛书”,其中就有英国著名作家迭更斯的《块肉余生述》等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在读《块肉余生述》时,当可怜的大卫,从虐待他的店主出走,去投奔他的姨婆,旅途中饥饿交迫的时候,冰心一边流泪,一边扮着手里母亲给她当点心的小面包,一块一块地往嘴里塞,以证明并体会自己是幸福的!
  辛亥革命后,冰心随父亲回到福州,住在南后街杨桥巷口万兴桶石店后一座大院里。这里住着祖父的一个大家庭,屋里的柱子上有许多的楹联,都是冰心的伯叔父们写下的。这幢房子原是黄花岗72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家的住宅,林氏出事后,林家怕受诛连,卖去房屋,避居乡下,买下这幢房屋的人,便是冰心的祖父谢銮恩老先生。在这里,冰心于 1912年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成为谢家第一个正式进学堂读书的女孩子。
  1913年父亲谢葆璋去北京国民政府出任海军部军学司长,冰心随父迁居北京,住在铁狮子胡同中剪子巷,次年入贝满女中,1918年升入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向往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五四”运动的爆发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冰心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振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她全身心地投入时代潮流,被推选为大学学生会文书,并因此参加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的工作。在爱国学生运动的激荡之下,她于1919年8月的《晨报》上,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后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由于作品直接涉及到重大的社会问题,很快发生影响。冰心说,是五四运动的一声惊雷,将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之后所写的《斯人独憔悴》《去国》《秋风秋雨愁煞人》等“问题小说”,突出反映了封建家庭对人性的摧残、面对新世界两代人的激烈冲突以及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苦痛。其时,协和女子大学并入燕京大学,冰心以一个青年学生的身份加入了当时著名的文学研究会。她的创作在“为人生”的旗帜下源源流出,发表了引起评论界重视的小说《超人》,引起社会文坛反响的小诗《繁星》《春水》,并由此推动了新诗初期“小诗”写作的潮流。1923年,冰心以优异的成绩取得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20岁出头的冰心,已经名满中国文坛。
  在去美国的杰克逊总统号邮轮上,冰心与吴文藻相识。冰心在波士顿的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攻读文学学位,吴文藻在达特默思学院攻读社会学,他们从相互的通信中,逐渐加深了解,1925年夏天,冰心和吴文藻不约而同到康耐尔大学补习法语,美丽的校园,幽静的环境,他们相爱了。 1926年冰心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吴文藻则继续留在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社会学的博士学位。冰心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平女于文理学院和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1929年6月15日,冰心与学成归国的吴文藻在燕京大学临湖轩举行婚礼,司徒雷登主持了他们的婚礼。
  成家后的冰心,仍然创作不辍, 作品尽情地赞美母爱、童心、大自然,同时还反映了对社会不平等现象和不同阶层生活的细致观察,纯情、隽永的笔致也透露着微讽。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有 1931年的《分》和1933年的《冬儿姑娘》,散文优秀作品是1931年的《南归――献给母亲的在天之灵》等。1932年,《冰心全集》分三卷本(小说、散文、诗歌各一卷),由北新书局出版,这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第一部作家的全集。1936年,冰心随丈夫吴文藻到欧美游学一年,他们先后在日本、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苏联等地进行了广泛的访问,在英国,冰心与意识流现代派小说创作的先锋作家吴尔夫进行了交谈,他们一边喝着下午茶,一边谈论着文学与中国的话题。
  1938年吴文藻、冰心夫妇携子女于抗战烽火中离开北平,经上海、香港辗转至大后方云南昆明。冰心曾到呈贡简易师范学校义务授课,与全民族共同经历了战争带来的困苦和艰难,1940年移居重庆,出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不久参加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热心从事文化救亡活动,还写了《关于女人》《再寄小读者》等有影响的散文篇章。抗战胜利后,1946年11月她随丈夫、社会学家吴文藻赴日本,曾在日本东方学会和东京大学文学部讲演,后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在日本期间,冰心和吴文藻在复杂的条件下团结和影响海外的知识分子,积极从事爱国和平进步活动。冰心作为一位忠诚的爱国知识分子,继承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追求光明,永不止息。在抗日战争时期,她与周恩来就有过接触,应约在进步刊物上发表文章,周恩来曾邀请她访问延安,虽然未能成行,但他们的心是相通的。解放战争时期,冰心拒绝参加“国大”代表竞选,支持亲属投奔解放区。新中国成立之初,她身居日本,心向祖国,坚决支持吴文藻毅然摆脱国民党集团的正义之举。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新形势鼓舞下,吴文藻、冰心夫妇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阻难,于 1951年回到日思夜想的祖国。从此定居北京。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了吴文藻、冰心夫妇,并对他们的爱国行动表示肯定和慰勉。冰心感受到新中国欣欣向上的民心,以百倍的精力投入到祖国的各项文化事业和国际交流活动中去。期间,她先后出访过印度、缅甸、瑞士、日本、埃及、罗马、英国、苏联等国家,在世界各国人民中间传播友谊。同时她发表大量作品,歌颂祖国,歌颂人民的新生活。她说:“我们这里没有冬天”,“我们把春天吵醒了”。她勤于翻译,出版了多种译作。她所创作的大量散文和小说,结集为《小桔灯》《樱花赞》《拾穗小扎》等,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冰心受到冲击,家被抄了,进了“牛棚”,在烈日之下,接受造反派的批斗。1970年初,年届70的冰心,下放到湖北咸宁的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直到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即将访华,冰心与吴文藻才回到北京,接受党和政府交给的有关翻译任务。这时,她与吴文藻、费孝通等人,通力全作完成了《世界史纲》《世界史》等著作的翻译。在这段国家经济建设和政治生活极不正常的情况下,冰心也和她的人民一样,陷入困顿和思索之中。在十年“文革”的动乱中,尽管受到不公正对待,她坦然镇静地面对一切,坚信真理一定胜利。她时时密切关注社会主义祖国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她曾在《世纪印象》一文中写到:“九十年来……我的一颗爱祖国,爱人民的心,永远是坚如金石的”。实践证明,冰心是长期与党患难与共的亲密朋友。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祖国进入新的历史 时期,冰心迎来了奇迹般的生平第二次创作高潮。她不知老之将至,始终保持不断思索,永远进取,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1980年6月,冰心先患脑血栓,后骨折。病痛不能令她放下手中的笔。她说“生命从八十岁开始”。她当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空巢》,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接着又创作了《万般皆上品……》《远来的和尚》等佳作。散文方面,除《三寄小读者》外,连续创作了四组系列文章,即《想到就写》《我的自传》《关于男人》《伏枥杂记》。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创作风格之独特,都使得她的文学成就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出现了一个壮丽的晚年景观。年近九旬时发表的《我请求》、《我感谢》、《给一个读者的信》,都是用正直、坦诚、热切的拳拳之心,说出真实的话语,显示了她对祖国、对人民深沉的爱。她身体力行,先后为家乡的小学、全国的希望工程、中国农村妇女教育与发展基金和安徽等灾区人民捐出稿费十余万元。她热烈响应巴金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倡议,捐出自己珍藏的大量书籍、手稿、字画,带头成立了“冰心文库”。冰心作为民间的外交使者,经常出访,足迹遍布全球,把中国的文学、文化和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带到世界各个角落。她为国家的统一和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贡献。她是我国爱国知识分子的光辉典范。1995年,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八卷本的《冰心全集》,同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出版座谈会,赵朴初、雷洁琼、费孝通、韩素音、王蒙、萧乾、谢冕等出版座谈会并发言,高度评价冰心巨大的文学成就与博大的爱心精神。
  冰心是世纪同龄人,一生都伴随着世纪风云变幻,一直跟上时代的脚步,坚持写作了七十五年。她是新文学运动的元老。她的写作历程,显示了从“五四”文学革命到新时期文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伟大轨迹。她开创了多种“冰心体”的文学样式,进行了文学现代化的扎扎实实的实践。她是我国第一代儿童文学作家,是著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翻译家。她的译作如黎巴嫩凯罗.纪伯伦的《先知》《沙与沫》,印度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园丁集》及戏剧集多种,都是公认的文学翻译精品, 1995年曾因此经黎巴嫩共和国总统签署授予国家级雪松勋章。她的文学影响超越国界,作品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得到海内外读者的赞赏。
  冰心同时是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建国以来,她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第二、三届理事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顾问,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至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和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至五届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至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委和第八、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少年儿童福利基金会副会长,中国妇女联合会常委等职。她总是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孩子的博大爱心,关注和投入各项活动。她为我国的文学事业、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92年12月24日,全国性的社会学术团体冰心研究会在福州成立,著名作家巴金出任会长,此后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活动。为了为了宣传冰心的文学成就和文学精神,由冰心研究会常务理事会提议,经中共福建省委和省政府批准,在福建省文联的直接领导下,在冰心的故乡长乐建立冰心文学馆。内设大型的《冰心生平与创作展览》,冰心研究中心,会议厅,会客厅等,占地面积13亩,建设面积4500平方米,1997年8月25日正式落成开馆。
  1999年2月28日21时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在她报病危之后,亲自到医院看望冰心的人,其中就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同时代表江泽民)、李岚清和中央各部门的领导、有中国作家协会的领导和作家代表。
  冰心逝世后,党和人民给她以高度的评价,称她为“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也就是说,冰心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她把她的一生都献给了孩子、祖国和人民,献给全社会和全人类。冰心的名言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她的一生言行,她的全部几百万的文字,都在说明她对祖国、对人民无比的爱心和对人类未来的充沛信心。她喜爱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经过历史积淀下来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她热爱生活,热爱美好的事物,喜爱玫瑰花的神采和风骨。她的纯真、善良、刚毅、勇敢和正直,使她在海内外读者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中国人民为有冰心这样的文学大师而自豪。
  1999年3月19日,在八宝山第一告别室,人们以独特的方式送别冰心。这里没有往日的肃杀,没有黑纱,没有白花,充溢着灵堂四周的,是大海一般的蔚蓝和玫瑰一般的鲜红。告别室的门前,大红横幅上写着“送别冰心”四个醒目的大字,灵堂内摆满了鲜花和花篮,冰心老人安卧在鲜花丛中,花丛前是冰心生前共同为中国文学事业奋斗的好朋友、中国作协主席巴金的花篮和家属们精心编织的大花篮。冰心生前最喜爱红玫瑰。她在一个世纪的生涯里,始终如一地将玫瑰一般的爱献给祖国、献给人民,献给这个美好的世界。于是,热爱冰心的人们从昆明、从广州空运来了二千余枝最鲜的红玫瑰,以玫瑰的方式向冰心做最后的告别。
  灵堂正面在一片浅蓝色和蔚蓝色的背景之下,衬托出冰心老人手书的“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的几个大字,周围是松柏,是用红玫瑰织成的红心图案。走进灵堂,耳边响起大海的波涛声,还有海鸥翱翔的欢叫声,管风琴与小号的幽雅旋律从遥远的天际飘摇而来……这是冰心最喜爱的外孙陈钢精心为姥姥准备的音乐。他从美国赶回来时,特意带回来大自然的音乐素材,由李焕之的儿子经过音乐合成而成,乐曲分为“大海”“生命”“光明”和“晚霞”四个乐章。
  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尉健行、李岚清、丁关根、李铁映、贾庆林、温家宝、乔石等送来了花圈。李瑞环、李岚清、丁关根、王光英、程恩远、吴阶平、何鲁丽、许嘉璐、王兆国、赵朴初、钱伟长、陈俊生、孙孚凌、经叔平、罗豪才、张克辉、王文元、雷洁琼等领导同志前来向冰心老人告别。
  冰心去世之后,唁电如雪片一般飞来,表示哀悼的,既有文学界的老前辈、也有充满童心的小读者,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朋友,此时,灵堂外排着长长的队伍前来向冰心作最后送别的,他们中有的是专程从外地赶来送别冰心的,前来送别的多达数千人。正在参加中国作协第五届第四次全国委员会议和中国文联第六届第四次全国委员会议的作家艺术家们也来向冰心老人告别。福建省副省长潘心城等,代表家乡人民向冰心送别。向冰心送别的每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枝红玫瑰,向冰心老人三鞠躬,然后轻轻地将红玫瑰搁在冰心老人的身边,渐渐地冰心在一片红玫瑰的海洋中升腾、升华。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5 09:26:44

10月5日大事记1582年10月5日 罗马教皇格利高利十三世(也做格里高利十三世)制定现今通用的公历。

1793年10月5日 法国大革命期间废除了基督教。

1813年10月5日 天理教教主李文成等起义。

1908年10月5日 斐迪南一世宣布保加利亚成为王国,他本人成为保加利亚的沙皇。

1910年10月5日 墨西哥革命爆发。

1913年10月5日 袁世凯政府将满蒙公路修筑权让与日本。

1918年10月5日 法国空中英雄,战斗机飞行员罗兰·加洛斯被德国飞行员击落座机身亡。

1930年10月5日 英国R101飞船爆炸。

1931年10月5日 两名美国人首次完成横越太平洋不着陆飞行,从日本起飞后41小时抵达美国华盛顿州。

1934年10月5日 红军与广东军阀陈济棠达成秘密协议,向陈济棠部“借道长征”,为红军突围转移创造有利条件。

1938年10月5日 希特勒的军队接收苏台德地区。

1940年10月5日 新四军黄桥战役取得胜利

1949年10月5日 中国与罗马尼亚建交。罗马尼亚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北部,首都布加勒斯特。

1954年10月5日 中国与挪威王国建交。挪威位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北部,首都奥斯陆。

1954年10月5日 国务院高等教育部发出关于重点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范围的决定。确定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医学院6校为全国性的重点学校。这是新中国确定的第一批全国性重点高校。

1956年10月5日 中华全国归国华侨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在这次大会上宣告成立,陈嘉庚当选为全国侨联第一任主席。

1957年10月5日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10月5日 新藏公路建成通车。新藏公路自新疆南部叶城,越昆仑山、冈底斯山,至西藏阿里地区的噶大克,全长1179公里。

1958年10月5日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宣告成立。

1961年10月5日 中国国家主席刘少奇和尼泊尔国王马亨德拉代表中尼两国在北京签订了两国边界条约。

1962年10月5日 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瑞典五国在巴黎签署了一份协议,决定共同在南半球建立天文台,并命名为欧洲南方天文台。

第一部007电影公映

1966年10月5日 全国掀起“踢开党委闹革命”的浪潮。

1968年10月5日 《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关于“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的号召。

1970年10月5日 萨达特接替纳赛尔出任埃及总统。

1974年10月5日 爱尔兰共和军接连制造爆炸事件。

1977年10月5日 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办好各级党校的决定》。

1984年10月5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

1984年10月5日 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第六次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上天。飞行8天后安全返回地面。机组人员共7人,其中有两名女性,成为世界航天史上的纪录。

1986年10月5日 第十届亚运会胜利闭幕。

1986年10月5日 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阿尔希波夫被解职。

1989年10月5日 汉城法院重判一秘密访北朝鲜者。

1992年10月5日 中共十三届九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1993年10月5日 《关于反腐败斗争近期抓好几项工作的决定》。

1993年10月5日 香港“周大福劫案”首犯在粤落网。

1994年10月5日 瑞士“太阳圣殿”教成员集体自杀。

1998年10月5日 我国在联合国总部签署《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1998年10月5日 桑兰首次公开露面。

2000年10月5日 手机手枪首次被发现。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历史上的10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