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述毫 发表于 2014-11-1 17:40:57

处处有文章

    网上说土耳其人很爱喝咖啡,甚至能用剩在杯里的咖啡渣为喝的人算命。

    何止由咖啡渣能算命,古人说:“见微知著”,从许多微小的征象都能看出大的情势,譬如有一派理论说掌纹会因为工具不同而改变,常拿毛笔的人,智慧线自然比较长;总持锄头、

    锤子的人,感情线又会比较直,看手相的人只是从那纹的情况来推想罢了。又有一派说法是

    ,任何一样东西,都是经过千年万载演化至今的,所以从每样东西上都能见到天地间的“理”。即使在溪谷里随便捡起一颗小石头,也能推想“它”过去的遭遇。

    上面这许多“见微如著”、“由小见大”,其实都是“格物致知”,也就是从每样“物”上

    去思考、去观察,得到其中的知识与道理。

    写文章也一样,很多年轻朋友说他们没有灵感,碰上作文题目,不知如何下手。岂知只要懂得“格物致知”,由身边的每样东西都可以悟出一番道理、引出许多文章。

    举几个例子——

    现在我正伏案写稿,眼前看到一把美工刀,我可以写:

    “其实美工刀里只装了一个刀片,但是聪明的发明家,在刀片上作了许多刻痕,所以当前一

    段钝了的时候,只要沿着刻痕折断,下面那一段就又变得锋利如新了。至于旧式的刀片,则

    是平平一大片,常常只因为最尖端不够锐利,就被抛弃。同样的道理,许多人用时间没有计

    划,虽然时间不少,却只利用了极少的一段,其它大部分被浪费。还不如事先作规划,分阶

    段办事,来得有效率。”

    这不是由小见大,从一把美工刀谈到用时间的方法吗?

    好!接着我又看见桌上的钉书机,也可以用“格物致和”的方法想:

    “钉书机具是简单又神奇的东西。很难让人相信,那短短细细,看来一点也不坚硬的钉书钉

    ,居然能够一下子穿透上百张纸。我看了许久,终于想通:真正的原因,是由于它能把力量

    集中在两个点上,垂直用力这世上许多人,看来很弱,也没什么了不得的才能,却能成就伟

    大的事业,都是是因为他能像钉书钉一样,认清目标,集中全力,不傍徨,不犹疑,奋斗到

    底。”

    这样不是也从钉书机引申出人生的道理了吗?

    提到钉书机,让我想到“圆规”,你也可以用圆规来“格物致知”——

    “小时候,每次走过电影院前的广告看板,上面有圆形的图案,父亲总会指着说:‘你信不信?在每个圆的中间,都能找到一个小小的洞眼,那是圆心,是画广告的人为了画圆,必须先固定的。有时候他们的圆规不够大,就先在圆心钉一根钉子,再拴上线,线的一端绑枝笔,拉着绕一圈,就能画出漂亮的圆。’

    听父亲说这话到今天,已经许多年了,但是每次我经过那样的广告看板都会想到他的话,还有他说的‘一个人作事要有计划、要有心,想画个人生的圆吗?先定下你的心!’”

    你说,这不是一篇既感性又寓理的短文吗?所以写文章一点也不难,只要你如我最近文章中所说的,多读书,而且从“人地事时物”的方向想,加上“格物致知”的功夫,一定能左右逢源。

    最后,让我举个自己在处女作《萤窗小语》中的文章给你看,那居然是我学生时代从标点符号里领悟的——

    生命就像一篇文章,在文章结尾有些人用的是“句点”,有些人用的是“叹号”,更有些人以“问号”来结束。

    孔子、孟子是圣人,他们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所以用的是句点;岳飞、王勃,壮志未酬身先死,所以是叹号;至于不如为何来到这个世界,又懵懵懂懂过一辈子的人,只好以问号来结束了。

    说了这么多,总归一句话:“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只要你肯用心,多观察,俯拾都是妙文佳句啊!

顾述毫 发表于 2014-11-1 17:41:30

写作的三条路
    我们常形容男生追女生的“君子好逑”,则出自诗经里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里还有一首《氓》,描述一对男女的自由恋爱,也写得传神极了——“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意思是“臭男生笑嘻嘻,抱着布来换我的丝,其实不是真来换丝,是想来接近我。”你说《诗经》是不是很好看?

    诗经虽然距今已经有三千年,但是写作技巧非常高明,单单前面我举的这些例子中,就已经用了“比”、“兴”和“赋”三种写作方法。“比”是比喻,像是“美女如云”。“兴”是

    从远处谈起,先说河上沙洲的水鸟在叫,把大家的兴趣带起来,再引到君子好逑的主题;至于“赋”,则是开门见山地直说:“你哪是来换丝啊,根本是打我的主意!”

    如果你很细心,说不定已经发现,我写作很爱用“兴”的技巧。

    譬如前几篇,在《热笔与冷笔》那篇文章里,我明明谈的是写作的技巧,却在一开始先说美国人嫁女儿时,有个习俗是由父亲带女儿跳舞,宾客在旁边唱歌……

    在《读书的微量元素》那篇,我的主题虽然是谈读书,却在一开头先说我从年轻就有气喘的毛病,然后谈到十全大补汤。

    至于上一期写的《处处有文章》,说的虽是格物致知的方法,却先讲土耳其人用咖啡渣子算命。

    我为什么这么写?

    答案是:为了在一开始就引起大家的兴趣。因为我知道人们对父亲带女儿跳舞的习俗,十全大补汤治气喘的功用和看相算命这些迷信的东西特别感兴趣,所以好像用糖果引小朋友,先绕个弯子,把读者的好奇心带起来。

    “兴”确实常绕弯子,它跟直说的“赋”恰恰相反。举几篇大家熟悉的名作为例——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一开头就写:“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他们都开门见山,两三句话就把主角交代了,属于“赋”的写法。

    可是碰上欧阳修写《醉翁亭记》,用“兴”的写法,就不一样了。明明是写“醉翁亭”,他却由“环滁皆山”谈起,先谈到琅琊山、酿泉,再慢慢带到亭子,却还吊着大家胃口,只讲那“醉翁亭”是由当地太守命名的,直到文章最后一句话,才点出来:“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原来是作者自己。

    同样的道理,今天如果你写自己的家,可以用陶渊明写“武陵人”的方式,直接讲:“我家里有几个人,住在某市某街”也可以用沈从文写《边城》的方法说:

    “当你到高雄,出了机场,就会看到一栋蓝色的十四层高楼,楼顶上像个公园,有好多树,如果你眼力好,还常可以见到在那片绿阴之间,有个白白的头,那八成是我奶奶正在空中花

    园浇花。”然后把你的家逐步介绍出来。

    同样的,你今天写《父亲》,可以像孟子一样单刀直入:“我父亲是个朝九晚五的公务员,从我很小,他就……”

    你也可以学欧阳修:“看电视里播出莲花节的新闻,看到好多荷花,就让我想起小时候,父亲总带我去植物园赏荷,父亲总是一手牵着我,一手拿着相机,碰上……”于是你由电视新闻淡到荷花,想到植物园,再忆起带你去赏荷和摄影的父亲。

    由以上这许多例子可以知道,“赋”比较强而直接,“兴”则兴活而委婉。所以写论说文、短文或新闻稿时适于用前者,写景言情和小说时比较能用后者。当然“写作无定法”,任何

    题目到手上,你都可以把那开门见山、格物致知、迂回引带的三种方法想一遍,挑最适宜的入手。甚至能将三者融合,以“兴”的方式带入,以“比”的方式申论,以“赋”的方式作

    结。相信只要你不断试探、不断练习,遇上任何难题,都能循着这三条路,一一化解。

顾述毫 发表于 2014-11-1 17:42:04

先学聪明再学笨

    最近我收到一个河南女孩李玮的来信,说她老师教大家在读书时留心其中的“优美词语”

    ,而且要写下来、背下来,表示这样才能提高作文的水平。

    但是李玮不以为然,她认为“文章的灵魂并不是语言,而是所蕴的意旨,如果按老师说的作文,等于抛弃了重要的,而拣了次要的。”然后问我的看法。

    在这儿我要为这位女生鼓掌,因为她说得真对。可是,我必须讲:她老师说得也没错。

    请别认为我是两面讨好,先听我说两个故事——

    大学美术系三年级,我终于上到了台湾山水画大师黄君璧先生的课。我那时的山水画已经参加许多展览获奖,心想一定会被老师刮目相看。

    可是第一堂课,拿到老师发下来的画稿,我照样临摹,临得一模一样,缴上去,却没得“甲”,只得了“乙”。

    我很不服,顽皮的“毛病”又犯了,就回家把老师装画稿的塑胶袋拆开,再把我临的那张塞进去封好。第二堂拿那张“假画稿”给老师看,并指着上面一棵树说:“黄老师!这要怎么画?您画的笔法,我不会。”

    黄老师居然指着“假画稿”分析了半天,而且没认出那是我造的假东西。

    我下课之后想了又想,想通了——

    老师可以那么画,但他不知我是“老手”,于是用初学来对待我,就算我跟他画得一样,也只能拿“乙”。

    好!再说个真实故事——

    三十多岁的时候,我写了一本绘画理论的画,请一位学者写序,那学者说他没空,要我自己写完给他“过目”。

    于是我回去写了一大篇,送去给他。

    隔几天,我把文章拿回,发现第一段上有许多改动的笔迹,可是又都被涂掉了,正纳闷,那学者说了:“我起先动了好多地方,但是后来发现你写得好极了,有你自己的笔法与文气,

    我改得反而不妥,所以全照你的。”

    这下子我又得到个结论——你常常没办法让人一眼就见出文章的功力,如同有些书法家的字,卓然成家,但是如果你只见他几个字,却会觉得很不怎么样。连李白的传世之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若非出自诗仙之手,只怕拿去给一般诗社评选,反而要被列入“打油诗”,被剔出来。

    同样的道理,要知道,当你参加中学生作文比赛,或考试写作文时,评分老师的心态上,是以“学生”来对待你。卷子经过弥封,他不知你是何方神圣,于是只能凭那几个字来给你打成绩。这时候,那些会“掉书袋”,词汇丰富的当然容易占上风。

    当老舍那样的大作家,写铺天盖地的白雪,固然可以用“一大块白被单”去形

    容,给人“直观”和“直指人心”的力量。但是换作你这个中学生写,恐怕就必用些“白皑

    皑”、“晶莹剔透”、“雨雪霏霏”、“冰封雪冻”的形容,才能讨好。如果你也学老舍,用“白被单”形容,除非碰上“慧眼”,是不可能拿高分的。

    不知你有没有读过郑板桥的名句“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还有中国画论中说的“大拙便是巧处,大巧更是拙处”。表面看来,“糊涂”和“拙”都是较高的境界,问题是你千万别忘了,那糊涂是由聪明出来的,那拙朴是巧妙之后达到的。

    同样的道理,学写作也要由聪明和巧妙开始,你要尽量先充实词汇、多读书、多背古人的佳句,达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含英咀华、文采粲然,再进一步追求反璞归真、妙造自然的境界。

    记住!备而不用,毕竟不等于“根本没有”啊!

顾述毫 发表于 2014-11-1 17:42:34

写文章与拍电影
   
    从小到大,你一定写过不少游记和参观报告吧?

    你有没有觉得难写?

    你可能觉得难,甚至觉得比一般作文还难。原因是你游完一个风景名胜,参加完一个博物馆或工厂之后,心里留下太多记忆。于是你的心乱了,不知那千头万绪应该从何理起。

    如果真这样,我教你个方法,就会简单多了。

    写这类文章,首先你要决定观看的角度。

    你可以假设自己是神,从天上俯瞰众生,因为你无所不知,所以能很整体地介绍。譬如你写纽约大都会美术馆,可以这么说:

    “闻名世界的纽约大都会美术馆,位在曼哈顿中央公园旁边,第五大道和八十二街的位置。在这个1870年筹建,而今总面积达13万平方米的博物馆中,收藏了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远东、近东、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的绘画、雕塑、摄影、服饰、家具、乐器等,从远古到近代的艺术品三百多万件……”。

    今天我为你介绍的是另一种写法——

    你不是“无所不知”的神,你变回平凡人,由“从空中俯瞰”变成由“地上走进去”,那不正是你参观时的情况吗?

    你既然走马看花,只是逛了一圈,现在就回想一遍,再走马看花一次吧!于是你可以写:

    “经过中央公园一片浓郁的树林和草地,远远看到大都会美术馆,还以为那是个白色的宫殿。走上几十级宽广的石阶,进入高大的正厅,看到的是各国的游客、四面的石雕与一大瓶一

    大瓶的鲜花。我们跟着导游进入埃及部门,看到神秘的木乃伊、石棺、和上面奇奇怪怪的文

    字。还进入一个有透明屋顶的大厅,在一圈水池的围绕下,中间有个高大的古埃及神殿。我

    和同学都丢硬币到水池中,许了愿,希望以后还能到此一游……”

    多轻松!你什么资料也不必有,不是就能写出一篇生动的游记了吗?而且因为你顺着“真实的回忆”写,娓娓道来,有条不紊,哪里还会不知如何下笔呢?

    请不要说这样写像“流水帐”,不高明。你要知道,自古以来多少伟大的作家,都是用这样一路走、一路游、一路写的方式,完成不朽的作品。

    不信,举两个例子——

    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你读过了吧!

    让我们看看其中第二段(翻成白话):

    “船轻轻地摇动前进,风飘飘地吹动衣衫。我向行人问路,真恨晨光不够亮。终于看见我家的大门和屋角,我兴奋地往前奔跑。童仆出来欢迎,小孩在门口等候。院子里的小径长了

    野草,所幸松菊依然茂盛。我牵着孩子进屋,已经有酒盈樽。我一边斟酒小酌,一面高兴地看园中的老树。靠着南窗觉得十分快意,就算地方小倒也安然自足。只见园中太阳下的树影

    不断移动十分有趣;门关着,虽少访客,却别有一种悠然。接着我拿手杖走进园子散步,不时抬头远望。只见云自在地浮出山谷,小鸟飞累了一一回家。夕阳渐渐暗暗沉落,我还抚摸

    着孤松舍不得进屋……”回头细细想一遍,你是不是几乎可以画个连环图,把那些画面串起来?

    太容易了!因为所有的事情都呈直线发展——先坐船,再于晨光中赶路、问路,见家门、进门、喝酒,坐下来休息,东看看西看看。而后走进院子遛遛,看天空、白云、飞鸟、接着天暗了……

    这段文章不是正好写了陶渊明回家的那一天吗?他没形容路有多远,家在哪里,也没写他家有多大,多少人,甚至写了童仆、稚子、却没写他太太,但是读起来却多么生动啊!

顾述毫 发表于 2014-11-1 17:43:10

取与舍

    今天你从图书馆抱回一大摞书,砰一声丢在地板,哭丧着脸说:“才两个礼拜,怎么读得完?”又说英文老师早讲了,她要给你们“上吨”的书去读,还说天天会给功课,就算十题中只有一题没做,也要扣一半的分数。接着你又抱怨物理老师,说他教得太快了,害你回家要花好多时间一点一点想,才想得通。

    孩子,才开学三个礼拜,我发现你已经瘦了,而且总在夜里两三点钟,还听见你的脚步声。

    我发现不能不教你用时间的方法了。

    还记得我们不久前参加旅行团,里面有个人带了速写本子,每到景点,即使只有十分钟,也拿着铅笔写生吗?

    他为什么只用铅笔,不用颜色?还有,当他在车上把速写簿传给大家看时,你是不是发现许多地方只勾了简简单单的轮廓。

    道理很简单,因为时间有限,他又希望抓住眼前的景色。权衡之后,他不得不采取简化的方式。

    同样的道理,今天当老师开出一堆书单时,难道你也要像在小学一样,把每个字都背下来吗?

    当然不行!

    随着年龄的增长,要学习的东西愈来愈多,你也愈来愈会发现,当你面对大问题,第一件要做的就是取舍。

    小学时,课本薄薄的,你可以把每个字都背得滚瓜烂熟;中学时,课本已经厚得多,又可能“一纲多本”,老师叫你们参考不同版本的教科书,你已经不能全部精读。等有一天,你进入大学,选了科系,读文科的不必再念理科,不是自自然然就作了大的舍弃吗?至于进入社会,你又可能因为职业的关系,有了更大的专精与更多“一生再也不会碰”的东西。

    孩子,我不是个死板的父亲,逼你每科都考一百分,而且把每个课本都熟读。因为我不是个“超现实”的人,我知道以你有限的时间,就像那哈佛医学院学生一样,你不得不计划、不能不舍得。

    “舍得、舍得”这个词用得太妙了,如果不“舍”,怎么“得”?当你手上拿不下了,只好舍弃一些。

    这好比许多考试,题目多到即使你都会,也可能作不完,这时如果遇上不确定的,你要“卡”在那儿想,还是立刻跳过,做下一题?

    这又好比,当你的数位相机储存卡已经满了,却发现珍贵的景物时,你只好把前面拍的“次要”的东西洗掉,留出空间,抓住眼前千载难逢的画面。

    那舍不是真舍,而是为了进一步的“得到”。

    所以为了使自己能在某些科目有特别杰出的表现,为了让你不致荒废深爱的小提琴,你必须知道舍。选择性地阅读、跳跃式的学习,甚至在必要时,退选一些没有必要的科目。

    孩子,请不要怪我居然浇你冷水,也千万别说你硬要样样都拿a。

    这世界是公平的,你不能样样都拔尖。

    每个人的时间和体力差不多,在未来,只有懂得取舍的人,才能站到巅峰。

顾述毫 发表于 2014-11-1 17:43:46

一时二用

    我发现大多数时间不够用的人,都因为他们不懂怎样在同一时间做两件事。

    你哥哥在你这个年龄也一样,举个例子——

    有一天,晚上十二点半,他说功课少,能早一点睡觉。

    我听了很高兴,因为史岱文森高中的功课压力很大,常搞到两三点才能上床,他实在需要抓紧时间,补充一点睡眠。

    跟着我听到他开微波炉的声音,隔两分钟又听到他切东西,刀叉在磁盘上的声音;又隔了好一阵,听见放洗澡水的响声。

    再隔了半天,听见他开收音机的声音。

    又隔大约二十分钟,突然听见“砰”一声。

    我一而再地被吵醒,看看钟,已经接近两点了,很不高兴地出去骂他。

    你哥哥居然理直气壮地说他一点都没浪费时间。开微波炉是为了热火腿,用刀叉是为了把起士切成小块。后来水声很吵是因为白天上体育,身上痒,要放缸洗澡水泡一泡,开收音机是因为外面已经下了好几个钟头的雪,要听听明天停不停课。后来发现不停,于是收书包。收完书包扔在地板上,所以发出“砰”一声。

    乍听,他说得一点都没错。问题是,碰上懂得“一时两用”,甚至“一时三用”的人,可能只要用一半的时间,就完成同样的事。

    他按好微波炉之后,如果不站在旁边等,而立刻切起士,东西切好,火腿不是也热了吗?

    然后,他可以先去开洗澡水,再打开收音机一边听广播,一边吃东西。再不然,他可以坐在浴缸里听收音机,并想想第二天要带到学校的东西。

    因为先想过一遍,收拾书包的时间必定可以缩短。

    整个算起来,由于在同一时间都做了两件事,甚至三件事,是不是能节省一半的时间?

    昨天晚上你妈妈也问我为什么做事那么快。

    当时我举了个例子,对她说:

    “你知道吗?刚才在看电视新闻的时候,我除了自己烧了咖啡,而且已经发出去五篇稿子,写了一封信,又看了全球股票市场,而且往台北办公室送了一摞传真。”

    我是这样掌握时间的,当电视广告时,我烧上咖啡,同时按一下笔记型计算机的起动键,接着去传真机上放好文件,拨台北号码,立即按发送,并且头也不回地赶到电视前看新闻。这时计算机已经“无线上网”,我一边看电视,一边看邮件,并在下一次广告时发出短信,同时把咖啡端到椅子旁边。

    广告完了,我继续看新闻,并且在不重要的新闻时,将几篇稿子转发出去,同时啜几口咖啡,看一看股市。直到新闻完了,我才回到传真机前,看看东西传出去没有,如果没有,再按“重拨”。于是在短短五十分钟的新闻时段,我既没错过新闻,也没误了工作。

    我绝不站在计算机或传真机前等它激活或拨通。也绝不守在咖啡器前,等它把水烧开、化为蒸气,往下凝结成浓缩咖啡。

    懂得利用时间的人,先要知道怎么操作这些聪明的机器,让它帮你省时间。而不是守在机器旁边,让自己成为机器的仆人。

    前面说你哥哥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不懂得用时间,现在他可进步多了,我最高兴的是,在台北,有一天我和他进电梯,我先按“楼层”,再按“关门”,他居然纠正我:

    “爸爸,你为什么不先按关门,在电梯关门的时候,再利用那几秒钟的时间按楼层,这样可以省好几秒呢!”

    我相信,就算你今天不会一时两用,将来进入社会争逐之后,也必能像你哥哥一样分秒必争。

顾述毫 发表于 2014-11-1 17:44:19

安静与喧哗
    最新的富比士全球富豪排行榜出来了,想当然地,又是微软总裁比尔·盖兹蝉连冠军。

    据说比尔·盖兹在学校的成绩从来没好过,中学总平均是b;刚进哈佛的时候,因为压力太大,得了溃疡性肠炎,不得不回家疗养。第一学期平均成绩更烂,只有c。

    你大概要问他既然高中拿b,怎么进得了哈佛。

    这就妙了——

    他居然在全国会考sat,拿了全美国前十名的高分。

    对比尔·盖兹念书的方法,我不清楚,但我相信他一定是个绝顶聪明,又知道用时间的人。举个例子,我最近看报导,说比尔·盖兹每天早上开车到办公室,并不立刻乘电梯上顶楼办公室,而坐在车里用手机打重要的电话,就可以证明。

    你想想,他为什么不在办公室打?

    那必定因为电话很重要、很机密,或是绝不能被打扰。他知道只要进办公室,就可能有一堆东西等着他处理、有一堆会议和访客等着他应付,或有一群职员想要见他。

    单单面对这些冗杂的事情,就会扰乱他的心、影响他的思维。所以,他进办公室之前,先静下心打重要的电话。

    这个道理我三十多年前就体会了,所以在《萤窗小语》上写了《四个三十不等于一百二》

    的文章。

    那是因为我发觉,如果准时进办公室,不断有干扰,两个钟头办不了什么事。反不如偶尔早两个小时到,一个人安安静静处理事情。

    被打散成四个三十分钟的两小时,绝不等于连续两小时的效用。

    一直到今天,我们家不是都如此吗?

    每次你放学回来,只要看见我关着书房门,就会轻手轻脚地活动;有话跟妈妈讲,也必定躲到楼下。

    因为你知道我在写作,不能被打扰。

    但是晚餐之后,虽然我还在书房工作,你却没什么顾忌,甚至经常进来找我讲话。

    因为你知道我可能在跟台北办公室联络、发电邮、传真或给读者回信。这些事就算四周有点声音,也无妨;被打断,也影响不大。

    你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要说这些吗?

    因为我发觉你下午回到家,正好我在写作,全家都安安静静,你却常用来东翻翻、西翻翻,上网聊聊天。又在吃完晚餐,家里两架电视都开着的时候,做数学和物理这些极需安静的事。

    你有没有计算过,下午两点半放学,到七点多吃晚饭,你有将近五个小时安静而完整的时段。吃完晚餐,因为一肚子食物,不宜用脑,等到开始工作,距子夜已经不到三小时了。加上这时候,亚洲是白天,有许多越洋电话干扰。你忙一天,又累了,适合用来做费脑筋、要安静的功课吗?

    你永远要心里有数——

    什么是安静时段、什么是喧哗时段;什么是最佳思考时段,什么是脑袋最不灵光的时间。

    当“别人学习的时候你学习,别人看电视的时候你上网”,远比“别人学习的时候你上网,别人看电视的时候你学习”来得好哇!

顾述毫 发表于 2014-11-1 17:44:53

“大时间”和“小时间”

    说个故事给你听——

    很多很多年前,纽约市非常穷,碰上冬天特别冷的时候,公立学校会突然宣布放假一个礼拜,号称“省油假”,真正的目的是那个礼拜可以把学校的暖气温度调低,省下不少买柴油的钱。

    有一个跟你差不多大的男生,回家告诉他爸爸,放省油假了。

    “一个礼拜的假,加上前后的星期六、星期天,十足有九天假,你有什么计划吗?”男生的爸爸问。

    “我就知道你会问我这问题。”男生得意地说:“我早想好了。第一,我要准备功课,因为放完假第二天就要考试。第二,我要去图书馆借一本世界名著。第三,我要找同学聊天,看场电影。”

    “好极了!”他爸爸点点头,还赏了男生二十块美金。

    转眼六天过去了。男生突然要他妈妈开车送他去图书馆。

    被他爸爸听到了,问:“才借来的书,就要还了吗?”

    “不是还书,是要借新的书。”男生喊:“我要写参加西屋科学奖的报告,要借好多参考书呢!”

    妈妈赶快带他去图书馆。只是绕一圈,没借两本,因为重要的书都被别人先借走了。他们只好去书店买,花了一百多美金。

    男生利用剩下的两天假日,不眠不休地又读又写,总算在星期一清晨写完一份报告,打个小盹,就赶去学校缴了。

    当天放学,听到男生进门,爸爸妈妈和奶奶都急着叫他赶快吃点东西,去睡觉。

    却见男生一皱眉说:“不能睡啊﹗我得准备明天的考试。”

    他爸爸跳起来问:“你不是一放假就准备了吗?”

    “是啊!”男生哭丧着脸说:“可是,经过一个礼拜,都忘得差不多了。”

    故事说完了,好笑不好笑?你猜那小男生是谁?

    是你哥哥!

    你说他那样计划九天的假期,聪明不聪明?

    不聪明!

    为什么!

    因为他没有分事情的缓急轻重,没有把时间分成“大时间”与“小时间”。

    你想想,如果他能一放假就去图书馆借书,一次把写报告的参考书和消遣的小说都借来。先看参考书,用六七天去写报告,中间找同学聊天、看场电影,翻翻小说来散散心,再利用最靠近考试的两天准备考试,不是好得多吗?

    再作个有意思的假设吧——

    假使上帝说“你还有七十年的寿命。”你要怎么过?

    你当然可以作长远的计划,积极地、稳健地向前走。

    但是如果他改了,对你说:“你还有七年时间。”

    你就可能把握机会,多读一些书、多看看这个世界、多发表一些作品。对不对?

    又假使更可怜,上帝说你只有七个月了。

    你要怎么做?

    说不定你会安排旅行、环游世界,去你梦想造访的国度。

    可是,如果他说你只剩下七天了。

    你当然是跟最亲爱的人相聚,交代身后事,对不对?

    又如果那是最后的七分钟,怎么办?

    你则可能拉紧你最爱的人,平静自己的心,面对人生的终了。

    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说这许多吗?

    因为你就要放春假了,我听到你跟妈妈说要去逛街、剪头发、看电影。又谈到春假之后,接着是考试。

    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提醒你,注意什么是“大时间”;什么是“小时间”。

    当你有一段假期,别急着办小事。

    静下心想想,有多少需要“大时间”完成的大事?

    先把那些大事完成吧!

顾述毫 发表于 2014-11-1 17:45:25

先后顺序

    著名美籍人艺术家、教育家刘墉成功培育一双儿女,儿子获哈佛博士,女儿获布什总统奖,该书写给女儿,教她《跨一步,就成功》。

    今天在你学小提琴回程的路上,我建议你多听大师的演奏cd,并且一小节一小节地模仿。

    你当时一瞪眼,说你为什么要模仿别人,你是你,有你自己的想法。

    虽然你态度不够好,但是我没生气,因为我想到自己在你这个年岁,也跟你一样。

    那时我学国画已经一年多,开始自己创作,我记得很清楚,我最爱画前景有田园茅舍,远方云烟的景色。我把云织来织去,好象一个网子,因为太平均,实在不怎么高明,所以连你祖母都不欣赏。但是当她怪我为什么不临摹老师画稿的时候,我跟你今天一样,很不高兴地回她:“因为我是我,我有我自己的想法。”

    没错!不论绘画、作文、演奏、作曲,每样艺术都讲究“原创”,连电视、冰箱、汽车,这些工业产品,都要自创品牌,问题是,哪个有创意的人,不是按部就班,从“生手”“入

    门”,一点点学,把基础打好了,才能创作呢?学画要先练素描,素描不是在模仿石膏像、

    静物这些死板的东西吗?学演奏要先练scale,一个音一个音,像瘸腿狗一样地练,那又是

    多死板的东西?还有,哪个作家,不曾是背书、默书、写周记的学生;哪个小学生又不曾一

    笔一画学写教材上的生字?连狮子老虎和小鸟都要跟着父母学,它们怎么学?它们从游戏、

    打斗和模仿中学。

    当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题目和内容都忘了,只记得其中一句话——“师之、友之、敌之。”意思是我们起初要跟老师学,当自己能力差不多了

    ,则可以把那教我们的人当作朋友,跟他讨论;至于再进一步,则是超越老师,甚至跟老师竞争、跟老师辩论。我昨天在打字的时候,不是还问你一个音要怎么拼吗?你的拼音明明是我教的,怎么我还要问你呢?

    很简单,因为你的中文程度高了,我的记忆却差了,不得不向你请教。只是,你回头想,才五六年前,不是还跟着我一笔一划地学吗?那不是模仿,是什么?

    中国人常说“行远自迩、登高自卑”,意思是你要行千里路,总得从短程

    起步;就算攀上千仞高山也得由低处开始。如果基础不打好,是不可能有很高的成就的。

    如我前面所说,自己小时候也想早早摆脱老师的约束,完全自己发挥。可是我“不得不”服从教授指示临摹古人作品,起初虽然心不甘、情不愿,但是渐渐由那干湿浓淡,一笔一划的模仿中,发现许多自己原先没有体会的东西。面对“模板”的色彩,为了临摹,我不得不去“他是怎么调配出来的?”于是一点一点试,由错误中摸索,悟出许多新东西。

    同样的道理,你今天听名家大师的演奏,“纯欣赏”是一回事,当你一小节一小节,重复听的时候,就会悟出更多小地方。你甚至可以想,为什么大师在这儿要强一点,为什么那边好像又不太照谱子来;循着这条路,你甚至可以跟那些大师交心、交朋友。就像我在临摹时,发现“噢!原来这位大师是因为前一笔画错了,所以不得不往旁边改,但是改得真有技巧,妙极了!”到了这个阶段,不是对音乐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并由模仿中找到许多创作的趣味吗?

    孩子!愈想远行的人,愈要好好准备行囊;愈想创作的人,愈要好好打下基础;愈有才气的人,愈要忍、愈要学,像飞机,先在地面一直滑行,滑行!滑行!然后——一飞冲天!

顾述毫 发表于 2014-11-1 17:45:57

给脑子进补

    昨天你一进门就抱怨学校把数学课安排在体育课后面,运动完,还满身大汗就要赶去上数学,不可能表现得好。

    我则笑笑安慰你:“怎么不说因为在体育课之后,刚运动完,血液循环好,红血球带氧的能力强,使你数学的理解力增加了呢?”

    你当时大概以为我在开玩笑,其实我是有道理的。而且说巧不巧,今天打开报纸,就看到一则路透社的新闻。说美国《发展心理学期刊》登了宾州大学的研究报告——

    “十岁的女孩如果花较多的时间作男孩子体育竞赛的活动,不管当初对数学有没有兴趣,两年后普遍会对数学的兴趣增强。相对的,如果男孩花较多时间作女孩比较喜欢的活动,像是弹奏乐器之类,两年后的数学成绩也会比较好。”

    所以研究人员建议父母别让女儿跟同性的孩子成天腻在一起;又教男生的家长要把玩疯了的孩子抓回来,作一点静态的活动。

    看了这文章,我心想:或许女孩子在体育竞赛之后数学进步,是因为她们的血液循环更好了,使大脑得到更多氧,帮助了数学思考。至于男生,又因为成天打球游泳,不容易静下心,所以学点静态的东西,也能帮助思考。

    我又想,过去大家都认为男孩比女孩擅长逻辑性的思考,而且男人比女人能辨认方向,会不会也因为女孩在成长过程中太静了,她们不像男生跑跑跳跳、串东串西,造成红血球带氧的能力较差、体力不如男生,也少了辨认方向的训练?

    “红血球带氧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的身体像个大公司,有好多好多部门,里面的人要吃要喝,必需由专人运补。红血球就像那运输工人,有些公司的人员训练精良,效率好,每个工人都能运很多东西。又有些公司的人员能力差,每人只能带一小包。这两个公司比起来,当然前者营运会比较成功,对不对?

    我们的身体很妙,也可说上天很神妙,“天助自助者”,他对需要的人特别照顾。

    譬如骨质疏松的人,作重力训练特别有帮助;老年人多用脑,又有助于防止老年痴呆。也可以说,你愈不用,老天爷愈认为你不需要,而把东西早早收回。

    同样的道理,你愈运动,红血球带氧的能力愈强,一方面增加了体力,一方面因为进入脑的氧气和养分增多,也加强了你的智力。

    我最近读到一本《都是脑子惹的祸》,对其中一章印象非常深刻。

    那是作者引述美国国家心理医生研究中心吉野德(dr.taygield)的研究结果,发现小脑是最不受先天影响,最能用后天加强的。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天生不够聪明,很可以借着运动、加强小脑的功能来弥补。

    一般人以为小脑只管运动、平衡,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才会用到的。岂知小脑既像“军师”又似“传令兵”,能把重要信息运送到大脑的相关部门。

    作者还说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面对升学压力,认为体育最不重要,整天坐在桌前k书。其实如果能间隔一下,作些有氧运动,能提升高达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学习效率。

    说了这许多,以后如果我叫你出去打打羽毛球,或者到楼下练练乒乓球时,请不要说你功课忙、没空了。

    适度的运动非但不浪费时间,而且是帮助你增强脑力与体力的最好方法啊!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跨一步,就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