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寿命周期与S曲线
寿命周期理论是经济与管理学理论中最普遍的假设之一。其描述了某种产品、或某种技术、或某种事业,都有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周期,如同人的寿命一样,在其诞生之后,一般要经过培育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这样,寿命周期就很自然地画出了一条S曲线。这是客观规律使然。产品有产品的寿命周期,技术有技术的寿命周期,事业有事业的寿命周期,很自然,如果某个企业只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或仅仅依靠某种技术,或执意坚守某个特定事业领域的话,这个企业必然会与这种产品、技术或事业的兴衰走出同样的寿命周期曲线。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也有企业的寿命周期。这当然是每一个具有积极的企业家精神的企业所不愿看到的结局,追求可持续成长的企业一般都极力要超越特定产品、技术和事业领域的制约,希望获得更长更好的生存空间。
但实践证明,没能突破这些制约的企业不胜枚举,足以说明实现企业可持续成长的难度。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企业寿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特点。
1 培育期
处于培育期的企业我们称为初创企业,或者说是企业的初创阶段。初创企业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在获得一定的资金或技术之后,由个人或合伙或国家投资创建的新企业,二是有原有企业合并、接管其他企业而形成的新企业。第一种企业比较典型。在这一阶段,企业的生存能力还比较弱,市场占有率低,管理水平差,市场地位还不稳定,很容易受到原有企业的威胁,风险性较高。但初创阶段的企业较有活力,企业家精神供应充足,由生存欲望所激发的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大无畏精神成为这一时期企业成长的主要动力,是精神转化为物质的阶段。
培育期企业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不是成长而是生存问题。只要能在市场上站住脚,能活下来,就能为将来的迅速成长创造机会和希望。但实际上,企业在初创期死亡的比率是非常高的,这不但有企业定位和战略原因,有时还有偶然或运气的原因。
2 成长期
企业能在培育期活下来,一般会较快地转入成长期。这里的“成长”概念是狭义的、量的成长概念,指由小企业发展壮大为中型或大型企业的规模扩张状态。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高速的成长,规模经济开始产生作用,企业经济实力增强,市场占有率提高,员工人数也增加,主业也日益明显,抵御市场风浪的力量也得以加强。
处于成长期的企业都是行业内比较引人注目的企业,也是处于激烈竞争环境的企业。因而虽进入成长期阶段但因经营战略等方面的重大失误,断送企业命运的事例依然不在少数。成长期的企业依然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应该注意不能为众多令人眩目的投资机会所诱使,犯了放弃主阵地,搞盲目多元化经营的战略冒进错误。
3 成熟期
企业坚持过了成长期,就会进入成长速度放缓,但利润率提高的收获季节。我们把这一阶段的企业叫成熟企业。现实中能进入成长期的企业就不多,而能进入成熟期的企业就更屈指可数了。绝大多数企业的成长过程中销声匿迹了,被无情地淘汰掉了。进入成熟期的企业一般是规模较大的企业了。企业经过春天的播种,夏天的耕耘,终于可以在秋天收获自己的果实了,企业在成熟期因生产规模已经很大,市场占有率也较高,竞争企业已经不太容易撼动其地位,因而不需要再做大量的投入,就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收益。
成熟期后期的企业一般都开始考虑多元化经营的问题。追求可持续成长的企业,会有效地利用成熟期回收的丰厚利润再投入到新的事业领域中去,但由于原有事业已经不可能期望有满意的成长空间,企业就必须到原有事业领域以外去寻找新的增长点。我们把这一转变称为企业脱成熟化或企业蜕变过程。
4 衰退期
成熟期的企业如果不能成功地进行脱成熟化和蜕变的话,就此成为衰退企业(当然也有未成熟先衰的)。企业步入衰退期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但以下几种主要原因普遍存在。一是企业随某个关键人物(如创业者等)的离去而衰退;二是随产品或服务市场(如电报业务)的消亡而衰退;三是随技术的落后而衰退;四是由于企业组织的自然老化而衰退,如患了大企业病的企业,官僚主义横行,本位主义泛滥,创新精神缺失,应变能力下降等等,总之是企业失去活力或生命力。
企业长寿或者说持续成长的手段就是“革新”。首先,企业可以通过不断的产品革新超越某一产品的寿命持续成长。其次,企业可以通过技术的不断革新,突破某一技术的寿命周期而持续成长。第三,企业还可以通过事业的追求或转换,跨越特定事业的寿命周期获得持续成长。最后,企业还可以通过制度的创新,不断为企业的可持续成长构建新的制度平台,为企业注入活力,使企业保持精神上的年轻。这一系列的革新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的“蜕变”过程。
习惯上,企业界把成长过程中的重大革新阶段称为第二次创业,第三次创业。这使企业的成长过程出现一定的动荡期,或者说处于危机点。如果变革成功,企业就会进入一个新的成长期,但如果变革不成功,则进入衰退过程。见下示意图
作者:杨 杜来源:知本在线 学习了 学习了 学习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