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兵 发表于 2014-11-22 17:05:42

(律师4)到英国去当律师

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中国律师,今后也可以像英国律师一样戴着马尾制成的卷曲假发出现在英国法庭上。

在近日召开的首届律师学院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院长徐建透露,英国议会已通过相关法案,从去年起允许中国律师通过“注册律师转换计划”(QLTS)获得英国律师资格。

英国律师分为两种,即事务律师(Solicitor)和出庭律师(Barrister)。要想成为这两种律师,一般情况下都必须经历“三重门”:法律学术教育,法律实务教育以及律所实习。第一个阶段对两种律师的要求是相同的,而后两个阶段因为职业导向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允许中国律师通过转换的方式获得英国律师资格,这就意味着,英国首次承认中国律师作为注册境外律师的资格(RFL),也从而简化了中国律师拿到英国律师资格的程序。

“只要通过土地法、诉讼法、律师执业操守与律师财会以及普通法原理4门转换资格考试,并通过相应的英语考试,中国律师就可以转化为英国的事务律师。转换成功后可在50多个英联邦成员国执业。”徐建表示,他们正与英国律师学院谈判,拟合作开发资格转换课程。

【英一度不承认中国律师资格】


  这是真的吗?不可能吧!听到这个消息,北京律师郝亚超显得半信半疑。
始作俑者是薛海滨,你去找他吧。英国议会能通过相关法案,他有很大的功劳。徐建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薛海滨,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国际部主任,他的另一重身份是一家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伦敦分所主任。

薛海滨回忆,2006年10月,他所在的律师所率先在英国开办了亦在本地注册的分所。在英国,要想设立本地律师事务所,其合伙人的条件要么是英国律师,要么是注册境外律师。

所谓注册境外律师,是指经英国审核或评审,认为有类似的法律制度,或者认为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在那样的体制下已拿到律师资格并予以在英国注册的律师。比如法国律师、美国律师、澳大利亚律师等。中国律师不在此列。

言外之意,要么中国法律系统和他们如此不一样,英国没办法评估,或者认为中国律师与其他认可法域的律师没有可比性。薛海滨说。

为了获得英国事务律师资格,拥有合伙人身份,薛海滨不得不用了3年半的时间来经历三重门。1年时间用来学习转换课程(PgDL),1年时间用来学习法律实务课程(LPC),再用两年时间来实习。薛海滨因一边上课一边在一家英国律师事务所做法律顾问,最后得于减掉半年实习时间。

从那时候开始,每当英国律师抱怨中国不开放法律市场时,薛海滨就开始反击你们根本就不认可我们是律师,你们就不应该去中国。我们那里不是法律市场,你们去做什么啊?

要想让中国开放法律市场,你们至少同时也应该要有个姿态。你们要认可中国的法律体系,认可中国律师,要给中国律师同等的待遇。薛海滨利用担任伦敦市政府中国事务与法律专家顾问、中英贸易协会中国金融服务委员会委员等身份,在英国不同的场合大声呼吁。

2009年12月,英国律师工会有关人员给薛海滨发Email:很高兴地告诉你,你天天推进的事项已经在英国议会上通过了,中国律师应该很快就可以作为注册境外律师了。

《法治周末》记者未能从英国方面获得消息,无法求证英国律师职业对中国律师开放的初衷和原因。

观察人士认为,除了中国律师在英国的不懈努力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蓬勃发展的中英双边贸易引发的法律服务需求。

据中方统计,中英两国2010年全年货物贸易超过500亿美元大关,同比增长27.9%。

目前,英国约有400家中资企业。英国已成为中国在欧盟的第二大投资目的国(仅次于德国)。

两国蓬勃发展的双边贸易,中国企业走出去、英国企业走进来的趋势都在加大,这一切必然会带来法律服务市场的不断需求。《中国律师杂志》前总编辑刘桂明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

英国或许是看到了这一需求,再加上中国律师多年的呼吁,终于决定允许中国律师转换英国律师资格。

【对中国律师是机遇也是挑战】


  英国此举给中国律师在当地执业打开了一个方便之门,但有多少中国律师愿意到英国去执业?英国此举又将会给中国律师界带来怎样的冲击?
如果仅对律师个体来说,可能只对那些做国际业务的律师具有吸引力。北京律师马里对记者表示,他的一些有需要的律师朋友曾不计成本地去考取国外的律师资格,但毕竟中国律师80%是做国内诉讼业务的,对此未必感兴趣。

律师郝亚超并不认同马里的观点。她认为,很多律师尤其是年轻律师都会对此很感兴趣。如果真有这样一个机会,我会考虑去英国体验一下。即使不去英国执业,通过相关的培训了解英国法律制度,学习吸纳别人优秀的东西,也很不错。

其实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的角度,马里认为,英国此举为那些有实力做大做强的中国律师事务所走出去打开了方便之门。获得英国律师资格后,就可以在英国直接设立分所了,也可以与当地人合办律师事务所。

但到英国去当律师、开分所之后,中国律师都可以做些什么业务呢?

薛海滨告诉记者,理论上,可以从事任何英国律师认为能做的业务。但英国律师执业操守中强调,律师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性同样重要。因为律师操守的一个原则是,你永远要把客户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当你接受的委托超出你的专业范围,你必须要拒绝。如果接受,那就是完全不把客户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英国的法律服务分类很细。比如说,我主要是做跨境并购和跨境融资,不做遗产法,尽管我看看书也可能去做,但我会把客户推荐给做遗产法的部门。薛海滨说。

记者

:有律师认为去英国做律师做不了,也没有任何实质意义。美国律师资格一直对外国人开放,但没有几个中国人在美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律师。华人律师基本做的就是些移民,或者处理华人圈中的纠纷。

薛海滨

:那只是一种偏见,或者是指大部分开设在唐人街的传统华人律师楼。比如我们的伦敦分所就设在伦敦金融城中心,主要从事跨境公司法业务,几乎所有客户均有跨境业务需要的中英大中型企业。去年10月21日,深圳一家企业到伦敦交易所挂牌上市,从头到尾的所有中英两边的法律服务,没有其他境外律师的参与,都是我们一家律师事务所提供的。这在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法律服务上还是第一例,不仅可以提高效率,便于沟通,还可能节省费用。

记者

:有律师认为,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植根于当地的政治、文化。语言、文字对于一个律师来说是最基本的技能,而且语言障碍是中国律师在英国执业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

薛海滨

:语言应该不是障碍。大山说汉语甚至可以比很多中国人都说得好,中国人说英语为什么就不能说得好?如果你认为你缺乏语言天赋,那你就别想当律师,话都说不清还当律师?在中国也当不了律师。

反过来,有障碍也代表你有优势,你汉语说得比他们好,在跨境交易的时候,有特别明显的优势。凭借这个优势,我们所从英国当地的大型所里拿过来很多业务。比如谈判一个中国相关的收购或者在诉讼中取证,因为有时是细节决定胜负,同时的汉语能力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记者

:文化问题呢?有律师认为,英国是英美法系的发源地,浩如烟海的判例法不是哪一个拿到英国律师资格的中国律师就能掌控的。

薛海滨

:英国人的脑袋和中国人的脑袋一样大,人家能记住的,你干嘛记不住啊?

文化方面,我想是你的开放度和接受能力。你去英国,当然也可以试图去改变英国文化,但在改变之前,更容易的是先接受英国文化。那只是和你原来不一样的习惯,难道你非要在英国的酒吧看京剧、吃中餐、喝二锅头?

记者

:还有律师认为,政治制度也是一道坎儿。法律制度是政治制度中核心的一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容忍一个外国人对本国政治制度的挑战。所以即便是有中国律师到英国执业,估计也就仅限于非诉业务,或者比较小的经济民事纠纷。如果真正涉及到刑事辩护,这个门槛别说对一个中国人,就是对于英国本土的律师也是非常高的。

薛海滨

:在英国,法律与政治制度或国家主权并不直接联系在一起,法律就是法律。政治要在法律框架内运行,除非法律有明确规定,任何个人或团体包括政府均无高于他人的权利。我在伦敦执业多年,也办理过一些刑事案件,那里的警察没有任何法律明确规定以外的权力,我个人甚至认为英国的法律有时过分限制了警察的权力。

至于到英国去执业市场究竟有多大,那是动态的,取决于你去做什么、怎么做。薛海滨认为,没必要和英国律师去竞争纯本地业务,中国律师可以针对从英国到中国来或者从中国到英国去的个人、公司、企业提供服务。


尽管律师们对于到英国当律师意见迥异,甚至疑虑重重,但刘桂明认为,这对中国律师界是件好事。中国官方也许会警惕,但中国律师应举双手欢迎。

他认为至少有三个好处: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中国律师在宏观上和行业方面的管理;另一方面有利于中国律师实现法律服务全球化;此外,也有利于新生代律师的发展。

法律服务国际化是个潮流,也是方向。刘桂明认为,中国律师到英国去当律师,既是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打前站,同时也为中国律师国际化走出了一条捷径。但如何消化和吸收,对中国律师也是个不小的挑战。

(本文来源:法治周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律师4)到英国去当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