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养生精神作用
自唐代起茶就在藏族地区流传看来,为藏胞喜爱和接受。藏族人民视茶为神圣之物,从历代的“赞普”至寺庙之喇嘛,从土司头人到普通百姓无不把茶视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藏族谚语有“汉族饭饱腹,藏家茶饱肚”之说,形容藏族嗜茶之普遍,饮茶之量多。一般情况下,藏族不论贫富,“每天至少饮茶五六次,每次人必十数碗”。农闲的日子,人们爱全家围坐火塘前,边喝茶边话家常,而一些老年人一边摇着转经筒,喃喃地念诵“六字真言”,一边悠闲地喝茶。饮茶与信仰,祈求来世与享受现实,便这样有机地结合起来。藏族妇女拜见喇嘛时脸要涂上奶茶或糖,否则遭罚;各地藏族的婚嫁馈赠均有茶和哈达作聘礼;婚宴上大量熬茶待客,茶汁红艳,象征婚姻美满;生儿育女要熬茶,茶汁鲜艳表示儿女相貌英俊;丧事熬茶,要茶色暗淡,以示哀悼。寺庙的僧侣,因终日诵经、坐禅,喝茶需要量更多。在藏区寺院,煮藏茶也挺讲究,要有特别的职位,还要有很好的修行及福报好的僧人,才能享有煮藏茶、布施藏茶的资格。
在藏传佛教中,黑茶已完全成为了“圣物”,神灵的恩赐。在寺庙所有佛事活动中,所需物品的清单中排列第一位的总是茶,寺庙向穷人施舍的第一物品也是茶,在藏民的宗教活动中可作为“神物”去求得。寺庙中喇嘛向求医拜佛的藏族人民布施药品、神水,常有茶在其中。拉萨大昭寺内至今珍藏着上百年的陈年康砖,被众僧视为护庙之宝,就是明证。可见藏胞将黑茶看得比汉民更为神圣,已成为他们圣洁庄严的象征。茶在藏族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内涵,既充实和满足了藏族同胞日常生活的需要,又对汉藏民族文化交流和中华民族大团结产生十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茶,一可解毒,二可健体,三可养生,四能清心,五能修身。“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此为解毒也!《神农本草》、《本草纲目》中对茶都有“药用”的记载。茶何以被尊为“万病之药”呢?
茶可使人健康长寿。“茶圣”陆羽活了72岁,“茶僧”皎然活了81岁,“五十斤茶”和尚活了130多岁,“不可一日无茶”的乾隆皇帝活了88岁。“尝尽天下之茶”的袁枚活了82岁,女茶人冰心活了99岁……不能说这些“寿星”就是因为喝茶,但确实他们都是著名的茶人。
茶于养生最大的价值,是养性。中国对养性与养气的重视,远甚于对身体是否健康的重视。养性为本,养身为辅,修养性情好,才是真正的养生目的。茶道与中国养生,是一种内在的认同和本质的联系。
现代医学、生物学、营养学等对茶的研究表明,凡调节人体新陈代谢的许多有益成分,茶叶中大多具备。茶能抗癌、防衰老,能提高人体生理活性。目前已分析出茶叶中的达600多种,包括生物碱类、芬多酚类、矿物质、维生素、蛋白质与氨基酸类等。
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的天性,茶则是对这份天性的最好满足。“品茶者,独品得神”,一人品茶,能进入物我两忘的奇妙意境。两人对品“得趣”,众人聚品“得慧”,茶的心理功效成为保持人身心健康的灵丹妙药。
茶的生理功效不胜枚举。提神益思,提高效率;降脂降压,保持健康;保肝明目,防辐射抗癌变;抗衰老以延年益寿等。茶道是人类的最佳养生之道。但“天人合一”理念表明,只有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因时而宜,因人而宜,注意某些饮茶禁忌,才能健康长寿,更好地养生。 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的天性,茶则是对这份天性的最好满足。 非常感谢成君老师分享!学习了! 感谢老师的抬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