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 发表于 2015-2-1 21:42:26

智能应以人为本

还记得傻瓜照相机吗?这个名字其实很耐人寻味—机器有多智能,就看它能让人变多傻。

  本报记者 杨泥娃报道

  未来的某天,堵在高架桥上的你对着手机呼叫说:“打开热风”这句话的时候,空调自动打开热风,调整室内温度到合适程度,接通通风装置,同时调节好了室内的光线。不必急于匆匆地赶回家准备食物,远程操控就可把你预先准备好的食物用微波炉加热。这样,一回到家就可以享受到清新的空气、舒适的环境,美好的食物。电视也早被打开,调整到最喜爱的频道,窗帘拉上了,房间的光线逐渐调整到最放松舒适的程度。

  智能家居带给我们的正是这样越来越轻松便捷的生活方式,不必再为繁杂的家务劳动而焦躁,也不必再为电器损坏的修理而苦恼,我们只需享受科技带给生活的改变。那么问题就来了,在这样如此简单的生活模式下,我们的行为方式会不会也逐渐受到影响,变得越来越懒?就像电影《机器人瓦力》里面的人类那样,沉迷于虚幻的现实、肥胖到无法直立行走,不会做任何事情吗?

  计算机不仅比人类目光敏锐而且行动敏捷,它们可以感知环境,解决棘手问题,做出微妙判断,并懂得学习经验。因此我们现在已经习惯性地把过去许多自己做的复杂工作交到了它们手上。

  但是人类对计算机自动化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可能要付出高昂代价。令人不安的证据表明,在我们越来越依赖于各种人造产品以后,人类自身的智能正在变弱。这些智能的软件和产品似乎不仅不能提高我们的智能,反而令我们变蠢了。

  如果我们让自己的技能随过度依赖自动化而退化的话,我们自身的能力就会下降,越来越缺少韧性,对机器也会越来越屈从。如此发展下去,则创造出的是一个更适合机器人,而不是人类自己的世界。

  对智能产品的依赖或许会使我们逐渐丧失家庭日常生活的行为能力,越发松懈的行动力则容易带来思维方式以及大脑的不断懈怠。而家务劳动不仅仅是丰富家庭生活的重要环节,对于老人和孩子来说也是锻炼大脑,活跃思维的重要手段。

  在本已被智能手机带来社交冷漠的现今社会,回到家中与家人一起做一顿晚餐享受一次家务劳动,可能已是现代人获取情感的一种重要途径,然而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推进,家庭恐怕也会沦为下一个“冷漠”区。

  然而现阶段智能家居的发展还远远不够成熟,还处于概念熟悉、产品认知的阶段。但一些初级阶段的智能家居产品已经推向市场。

  作为家居设计师的王珦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对于从小已经习惯自己动手的人们来说,智能家居只会有一时的新鲜感,形成不了使用惯性,他们不介意多走几步去开灯关灯调整亮度。作为一个设计师,我一开始对这些很有兴趣,并且打算给自己房子使用,后来通过几个客户的使用情况来看,都觉得不太理想,有点像吃口香糖,越嚼越没有味道,安装一个月后基本就都会忘记使用。于是,我也打消了自己使用的念头。”

  假设未来某个时代,人类的产品开发技术处于最理想的状态:即一切功能都能实现。产品将生活简化到极致,如果是,那么这个时代人的智商是不是应该下降到底线了呢?

  我想答案并不完全是否定的,正如王珦所表达的那样,用户在自己的习惯之上对产品的使用会有所选择。达成一个目标需要做某几件事情,哪些交由我们的产品做、哪些交由用户做?最理想的评判标准是,交由用户做的事情,能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体现用户的价值和能力。

  因此对于智能家居的设计开发来说,目标是用计算机技术改善生活而不是代替生活。从以人为本出发,在人为核心的基础上去更好地服务生活才是智能科技需要带给我们的改变。
来源:和讯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智能应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