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帖:安全管理4)牵大水牛的安全启示
6月22日,下个月就开始拿退休工资的成都东车辆段密地列检作业场3班检车员黄有德,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着检车锤,依依不舍地交给了材料员。他办理完工具移交,走进待检室,就被几个检车员青工缠着不肯放:“黄师傅,你干了一辈子,没出过半点差错,你的安全经验可不能带走,再给我们传点招吧。”黄师傅眯笑着说:“咋个才能保住安全不出事,规章制度和标准化操作规程就是你们最好的老师。”就在大伙感觉有点失望的时候,只见黄师傅清了清嗓子,接着说:“其实,我也没啥经验可谈,只是自己是个放牛娃出生,感觉保安全就如同牵大水牛。放牛娃与大水牛相比,虽然弱小,但是身强力壮的大水牛却不得不乖乖地跟着他走,都是因为放牛娃能始终牵住牛鼻子。要是牵错了地方,牛发起疯来,那可吓人了。”听了老黄对安全的体会,笔者深以为然。牵牛要牵牛鼻子,这话其实不新鲜,大家都知道。不过,在工作岗位上,只有时时刻刻都用牵牛鼻子的办法来对待安全,才能做到干一辈子不出事故,不能不说是我们班组职工必须谨记的安全“秘笈”。
回望走过的坎坷安全路,不得不说,要想不让事故牵着我们的鼻子走,那我们就只有自觉主动地去牵着安全的鼻子走,在没有硝烟的安全“战场”上,头脑里一定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时刻绷紧安全弦,天天上标准岗,干标准活,才能确保安全生产的长期持续稳定。
据统计,在6月的安全生产月中,全国发生较大事故84起、死亡331人。这些血的教训,再次深刻警醒和告诫我们,安全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要能牢牢牵住安全的牛鼻子,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每一名安全管理者和职工,不但时刻都要有一颗安全责任心,更要有超前眼光和主动应对事故隐患的良策,做到在每一个实际操作过程中,把握好每个细节,认真努力科学地干,拴住安全牛鼻子的那根绳索,才能紧紧捏在自己的手里,永远握牢而不至于滑落,避免酿成令人扼腕痛心的安全事故发生。
(朱治建) 安全第一 要牵住鼻子,就得有超前眼光,主动行为,走在安全前面。 谢谢指教,马上改。真的是一句话让主题顿时立了起来。 老黄师傅
是谁呀?何许人也??
不得而知。 “昨日”是个不确定的时间,“老黄”是个不确定的人物。新闻里,应该不能用这类的表述。 奏响管理主旋律之 安全管理(3)
安全检查不能仅靠“火眼金睛”
2009-06-20
近日,笔者跟随检查人员到一企业进行安全检查,当问及平时如何进行安全检查时,一安检员说,他干安检多年了,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在安全检查中能明察秋毫,过目无漏,请放心绝对不会出问题。仅凭一双眼睛,就能保证安全不出事?尽管他觉得信心十足,但笔者还是不敢放心,很为企业安全捏把汗。因为很多事故隐患仅用眼睛是看不出来的,还必须同时结合鼻闻、耳听、手摸、测算,做到五官并用才行。
摘自《工人日报》班组天地945期
以此作为对以上两位高手的答复。我喜欢说,虽然说得都不能令闻者高兴,不过,不说外行话是我的原则。
其实你们本来就是板主级的大哥大,可是为什么不从百忙中抽点时间来翻阅一下《班组天地》呢?
下面再摘一篇《人民日报》上的的言论的由头供参考
“事迹报道”与“德才鉴定”
顾伯冲
2009年06月11日04:27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最近,与一位长期从事干部任免工作的“老组织”交谈。谈及选人用人时,他说,有些干部因某项先进事迹被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刚过,组织部门就会收到其所在地区或单位建议提拔使用的请示报告,理由基本是一致的:报纸上都报道了,还不该提拔使用?有时候,一些上级领导还亲自过问,弄得他们很难办。
这位“老组织”的困惑,缘于有些人将“事迹报道”与“德才鉴定”划等号了。据了解,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先当典型后提拔,几乎成了一种规律性现象。
…………
安全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要写一篇观点新颖,独特的言论难啊! 有故事。 坚持改到最后一秒。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