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云峰 发表于 2015-2-8 10:25:07

1966年的彩色中国


从1965年到1967年,法国驻华使馆秘书、年轻的法国姑娘索朗日·布朗在中国北京、南京、苏州和大同的大街小巷行走拍照。她的镜头里鲜有宏大的政治叙事,更多的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通过这些琐碎的图景,我们看到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前夜和入夜之初的情形。

胡云峰 发表于 2015-2-8 10:32:48


“大头娃娃舞”是北方的舞蹈形式。1966年5月1日的这个时候,正是满城政治风雨但“文革”高潮尚未到来的时候。再过几个月,“大头娃娃舞”就会成为“四旧”的象征从舞台上绝迹。

胡云峰 发表于 2015-2-8 10:34:43


这张照片里演出的是腰鼓,而且是技巧性的跳步跃起从胯下击打中的一个瞬间。1966年5月1日,下雨了。那天一群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到景山公园准备为阿尔巴尼亚总理谢胡表演,结果正午前有一场雨,把大家的衣裳都淋湿了,后来就说外宾不来了。

胡云峰 发表于 2015-2-8 10:35:38


仍是1966年5月1日,画面后的高墙可证这里是劳动人民文化宫内。当年最时兴的是为毛泽东诗谱曲的《为女民兵题照》,“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为此的谱曲多为进行曲式,舞蹈如画面中的女子,肩枪,扎腰带,在行进的节奏中做若干动作和队形的变换。

胡云峰 发表于 2015-2-8 10:36:52


又是表现女民兵的舞蹈。1966年五一,文革前夕,仅仅过了一个月,批判《燕山夜话》和“三家村”就开始了,高年级的同学贴出了头一批“大字报”,再到8月,红卫兵就上街“破四旧”、砸橱窗,文革开始了。

胡云峰 发表于 2015-2-8 10:37:36


1966年夏季以后,毛泽东分八次接见了1200万红卫兵,掀起了“文化大革命”的狂潮。这年10月1日的接见是与国庆游行结合在一起的。这张是国庆游行的场景。这个位置大约在正义路往东。从人影判阳光入射角度,时间已经在正午以后。

胡云峰 发表于 2015-2-8 10:38:25


这条马路上有无轨电车线路,估计是当时纺织工厂集中的东郊一带,当年这里有12路电车。坐在地上的部队人员中有两个兵种,靠马路的两列是陆军,区别在他们的军绿色帽子。人员多的这批是空军,区别在蓝色军裤,而且他们都是草绿色斜纹布军装。

胡云峰 发表于 2015-2-8 10:39:01


1966年10月1日游行场景之一。画面边缘墙壁上有标语“学习十六条,熟悉十六条,掌握十六条”。1966年8月8日,中共中央召开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决定共分16条,阐述了“文化大革命”的性质、目的、斗争对象,及采取的方式和有关政治规定。

胡云峰 发表于 2015-2-8 10:39:47


1967年初,由于上一年夏秋之际北京的接见和全国的“大串联”,全中国的青年学生都拥挤到了首都,造成全国铁路系统和北京社会秩序的大混乱。因运力不足,政府鼓励滞留在城市的人自行回到居住地,于是“徒步长征”成为一道社会景观。这个特写是那时“徒步长征”的标准装束。

胡云峰 发表于 2015-2-8 10:40:22


1967年7月16日,颐和园举行纪念毛泽东畅游长江活动。画面上可以看到佛香阁上的毛主席像,据颐和园的工作人员后来说,这是为了防止红卫兵破坏佛香阁建筑而绘制上去的。至少到1969年夏这幅画像还存在,以后曾短暂地出现林彪的一段题词,九一三事件后又被一条语录覆盖了。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1966年的彩色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