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杨镇:都市农业鼓起农民“钱袋子”
春节期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双杨镇大屯村农民高广的淄博广屯农场里,前来采摘草莓的市民络绎不绝。高广自2012年10月流转土地300亩,利用地处城郊的优势,先后种植土豆、中药、苹果、核桃、桃等。去年10月,又投资90多万元,新上了面积为1000平方米的6个大棚,全部种植了草莓,吸引了城市居民前来采摘,不出地头就能赚钱。目前,他又新建了4个甜瓜、西瓜大棚,并将继续扩大大棚规模,盯着市民的口袋发展都市农业。这是双杨镇近年来发展都市农业的一个缩影。双杨镇地处淄川与张店两区之间,素有“吨粮镇”之称。新形势下,如何找准农业发展定位,实现土地的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他们决定立足实际,大力发展都市农业,走出了一条以都市农业助推城镇化发展、优化乡村环境、实现富民增收的成功之路。
提升农业生态效益。不断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倡导规模化发展农业。全镇19000亩耕地,已流转土地5000余亩,5个村实现整体流转,初步形成了“农业规模化”的新优势。在镇东部山区旱田以藏梓村为辐射建立万亩核桃基地,现已种植2000余亩。在镇西部张博路附线和北京路两侧建设万亩苗木基地,现已发展种植园15处,种植各类苗木3000余亩。在镇中部实施“大绿化工程”、“两沿三环”增绿提质,建立绿色屏障、优化生态环境,年内新增绿化面积2600余亩,目前全镇已完成绿化面积30000亩,绿化覆盖率达42%。另外,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延长农业产业链,依托法家村建立了“沼气池—采摘园—养殖场”的循环产业链。法家村大型沼气工程年产沼气34万立方,年可消化秸秆3000亩,满足600户居民日常生活用气,年创经济效益30万元。同时利用沼渣和废弃物作为有机肥料,施种于采摘园,有效节约农业成本,实现了绿色农业发展。2014年3月份大自然发展农业公司与淄川陈氏黄粉虫养殖专业合作社共同投资1000万元兴建全国最大的黄粉虫养殖基地,现已建成养殖大棚7个,养殖面积达10000平方米,充分利用本园区修剪下来的菜叶,粉碎后作为养殖饲料,使废弃的菜叶变废为宝,大大减少了养殖成本,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了养殖、种植业可持续发展。投产后年产黄粉虫100万斤,加工干虫40万斤,生产虫粪等副产品200万斤,年利润300万元。
提升农业经济效益。通过“公司+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实现统一种植、统一管护、统一销售,有效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保证产品质量和销路。法家村大自然农业发展公司,联合15家农业合作社,投资1亿元成立全区首家农业专业合作联社—合盛农业合作联合社,年销售收入达800余万元。白沙山“农家乐”聚集了各类农家乐饭店65家,以生态观光、农家采摘、餐饮娱乐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年可创收1200万元。占地1000余亩的多好生态园林累计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培育白皮松、黑松、五角枫、红叶杨等30余类品种,年可实现经营收入1500余万元。占地50亩的袁家大棚、占地300亩的广屯农场等特色项目效益也已初步显现。对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每年每亩补偿1000—1500元。随着村集体收入的增加,村民各项福利待遇也在不断提升,在用水、用气、供暖、校车、老年人生活费等方面能够得到村里补贴,群众也真正得到了实惠。
提升农业社会效益。通过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促进了全镇旅游业、花卉苗木业、种植业、服务业的发展,使农村市场体系发育不断完善,为无缝对接中心城区,建设小城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都市农业的发展,有效地把农村劳动力解放出来,农民不用种地,就能够获得固定收入,大量青壮劳动力可以去企业工作。对农村就业困难的“50、60”人员和家庭妇女等群体,则安排到苗木基地和农业采摘园及“农家乐”工作,干的是熟悉的农活,以法家村大自然生态园和多好生态园为例,日均用工150人,农忙时可达到400余人,每天收入50—70元。白沙山“农家乐”吸纳就业人员1000余人,带动农民人均增收6500元。让就业困难人员由农民变成领工资种地的“农业工人”,实现了农民的就地城镇化。
闫盛霆 蔡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