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庆4)“出嫁女”子女入户须随母姓? 农村潜规则
担心分红、不愿有杂姓,部分村组拿村规对抗法律法规
常平镇朗贝村的外嫁女陈小姐准备让自己即将出生的小孩在村里上户口,却遭遇拦路虎:村里要求小孩要改成母亲的姓。这样看似荒唐的事并不只是发 生在东莞的基层农村,珠三角一些富裕的城市也同样有这样的潜规则。
尽管《婚姻法》明确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随母姓,东莞市政府也出台文件规定结婚后户口和居住地仍在原村(社区)的妇女所生子女,均可入户该村(社区),可基层农村干部却对此熟视无睹。南都记者走访东莞部分镇村了解到,这个土政策之所以凌驾于法律法规之上,除了村组担心分红和福利被分走,还有村民不想村里有杂姓。
要入户须随村姓且放弃福利
“我曾到常平公安分局咨询过,人家都说没有这个规定。可村里却要求必须让小孩改成村里的‘陈’姓。”陈小姐郁闷地说,她是常平镇朗贝村的外嫁女,结婚后,户口一直放在本村,现在打算将即将出生的小孩户口也上到自己村里,去村里咨询时却被告知,小孩姓氏要与本村保持一致,也就是跟随母亲姓氏,还要签订相关合同,承诺以后小孩不享受本村村民的相关福利。
陈小姐说,自己可以承诺不要村里的福利,可将孩子的姓氏改掉了,自己和家人都没法接受。她去村里求情,可村干部始终不松口,说是当初全村村民通过的村规。而事后她回家问及父母,是否知道村里有这样一条村规,父母对此并不知情,事实上当初并没有征得所有村民的意见,只是几个村民代表和小组长闭门投票的决议。
“小孩的户口肯定是要上的,要不以后成了黑户,书也读不了。”陈小姐发现网上关于这样的投诉并不少,而问题多年来一直都无法得到解决,心里难免有些失落。采访时,陈小姐一再要求记者不透露她的任何信息,她还心存幻想,或许通过关系,小孩入户的事能如愿解决。
事实上,像陈小姐这样的事例在东莞确实并不少见。2009年3月30月,大岭山镇大片美村的外嫁女也曾在阳光网上反映,爱人来自广西,女儿已8岁了一直未能将户口入到大岭山,现在镇、村允许入户口了,但条件是要女儿随母姓。同样发生在大岭山镇金桔村的事情,外嫁女小孩满5岁了也无法入户,金桔村委会村规民约上要求,出嫁女的子女随母入户的,需要向村委会缴纳计划生育保证金5万元,而且还要跟随母姓。
除了东莞的农村保持这个“潜规则”,南都记者网上搜索发现,佛山和惠州一些富裕的农村也存在类似“潜规则”,外嫁女小孩入户,村里要么直接拒绝,要么增设诸多门槛,最后造成很多出嫁女子女成了“黑户”。
为孩子入户,母亲被迫迁出村
家住横沥的邝先生是香港人,老婆是横沥镇张坑村本地人,9月小孩降生,因为不是在香港出生,不能跟随他户口,只好跟随老婆户口。可等他们要求村委出示相关证明帮小孩上户口时,张坑村村委提出同样的要求:小孩必须要跟随本村的姓,否则免谈,即使承诺放弃村里的福利也不行。
“我查询了有关的法律法规,村里的规定根本就是违法行为,可只要村里不开证明,不愿接纳小孩,公安那边也无法办理。”邝先生说,《婚姻法》明确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随母姓,可人家就是不理会。
“其实那个村一年也就一千多元的福利,我们都承诺了不要村里的任何福利,只为了一个户口,可村里依然不答应。”邝先生说,为了办理小孩随母入户的事情,夫妻两人跑了横沥镇所有能跑的部门,最后经过协商,镇里给出了一个比较折中的方法,小孩可以不改姓氏入户横沥,但前提条件是小孩的母亲必须将户口从原来的村迁出,由农村户口改为镇里的居民户口,入居民户口不会要求强制改姓,但必须缴纳一定费用。夫妻两人协商后也同意了这个要求,妻子放弃福利,将户口迁出原来的村,变成居民户口,孩子也跟随母亲入户到横沥成为居民户口。“12月10日,我们小孩的户口问题解决了,没有改姓氏,只是向镇里缴纳了七千多元的城市增容费。”
一纸证明成村委“王牌”
办理入户主要由当地公安部门户政窗口负责,一般情况下,村民要办理新生儿落户或者迁户,必须先到当地村委会或者居委会开出相关证明,正是这个证明材料成为阻拦入户的“王牌”。村委会如果不愿意出示相关证明,公安部门的户政窗口就无法给当事人办理落户手续。
就陈小姐小孩遭遇入户难的问题,常平分局负责户政的民警解释,法律确实有规定,小孩入户可以随父姓也可随母姓,在办理入户时,只要提交了相关的证明材料就行。可事实上,提交的证明材料必须要有当地村委的证明,人家同意接收,户政部门才能帮其办理。像这样的问题,在东莞的农村普遍存在,很难解决,有些富裕的村根本就不让任何外嫁女的小孩入户到本村,怕抢了村民的福利。
担心分红更不愿有杂姓
村委为何设置这种门槛?南都记者带着疑问,来到陈小姐所在的常平朗贝村村委,负责宣传的副主任陈沃华说,村里确实有此规定,这是经过村民同意形成的村规,并不是村委会的决定。朗贝村的村民全都姓“陈”,很早的时候,村民代表就通过了这个规定,外嫁女的小孩如果入户到本村,前提就是要小孩跟随村里的“陈”姓。如果按照以前,规定更加严格,有些村民小组担心会分走他们的分红和福利,根本就不愿意让小孩入户到村里,现在村里的要求已经宽松很多,只是小孩跟随母姓,而且承诺不享受本村相关福利。之所以这样做,主要还是因为村民不愿意村里出现杂姓,保持血统。“这个规定并不只是我们村里才有,镇里的其他村,甚至全市的农村都是这样规定,很久以前就定下来了。”
邻镇大朗镇大井头村跟常平朗贝村有着同样的村规,村干部叶先生解释,村里大部分姓叶,他们现在也是允许外嫁女的小孩入户到村里,但前提还是要小孩改成母亲的姓,在入户之前还要签订协议,承诺新入户的小孩除了免费入读公办学校外不享受村里的其他福利。之所以这样做,是村民担心新增小孩分享福利和搞乱村内的姓氏。
与前面两个村不同,大朗长塘村则完全关闭这扇门。长塘村是大朗最富裕的村之一,村民福利非常丰厚,为了避免外嫁女的小孩跟村民争夺福利,村规里规定,坚决不让外嫁女的小孩入户到本村。
法规“难敌”农村土政策
关于出嫁女子女的入户问题,2008年8月4日东莞市政府出台的东府〔2008〕92号文件———《关于解决我市农村出嫁女子女入户问题的意见》提到,结婚后户口和居住地仍在原村(社区)的妇女所生子女,均可入户该村(社区),公安机关应给予办理入户登记手续。文件还载明,“出嫁女子女,入户后享有与原村(社区)村民同等的政治、经济、教育等权利,自觉服从所在村(社区)的管理,履行与原村(社区)村民同等的义务。各镇(街道)要结合当地实际,依法依规妥善解决出嫁女子女入户的问题。”
尽管有法律依据和东莞市出台的文件,但东莞的农村村规依然独行独断,最后还造成很多小孩因为黑户无法入读公办学校。2010年9月2日,时任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曾在公开场合痛斥了这种现象,可很多基层农村却完全不理会这些。《婚姻法》第22条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随母姓,而在村规面前却失效。
横沥公安分局负责户政的负责人说,这几年都有这样的案例,但并不多。其实村里不让本村的姓氏混杂,也是情有可原,也是农村的特殊性。以前的人觉得农村发展看不到希望,都想把户口改为居民户口,现在农村好了,有了分红,大家又嚷着回去。村里设置这个门槛除了不让姓氏混杂外,更重要的还是利益问题。其实不是说外嫁女的子女入不了户,而是那些人一心只盯着农村户口。如果真的愿意放弃利益,那完全可以用另外一种方法处理,就是孩子的母亲先把自己的户口迁到社区,成为居民户口,居民户口什么姓氏都有,自然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但要缴纳一定的城市增容费。
说法
村干部:打开缺口就不好管理
常平朗贝村负责宣传的副主任陈沃华:这是早就形成的村规,我们村干部不能满足某一个村民的意愿而违背大部分村民的意愿。现在的东莞的农村都这样做,谁也不敢打开这个缺口,要是其他村民有意见,就不好管理了。至于以后农村政策怎么改革,那到时也会跟着改变,只是改革的步伐可能没有那么快。
大朗镇长塘村叶书记:如果让他们入户本村,或许一开始,他们都会承诺不会去跟其他村民争抢福利和分红。可等他们真正入户后,他们的想法又会改变。到时又会怪责村里不公平。就像很多人都向往北京的户口,可以享受很多优惠政策,可事实上北京的户口也是设置了不少门槛。像长塘村算是大朗福利比较好的村,如果增加一个人,村集体每年最少都要支出一万多元,像社保、教育和分红,这些都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如果打开缺口,都涌进来,原有村民的利益必然受到损害,村集体的负担也会随之增加。
村民:对村规并不太了解
常平朗贝村村民陈先生:这些都是村民小组组长和代表开会定下来的,具体的规则,一般的村民都不是很了解。我们村现在都没有什么分红了,村里只是帮村民交一下社保之类的福利。以前村里都是群居,一个村如出现杂姓,那其他村民可能就会欺负他,或者杂姓越来越多后,原来的姓氏可能被淹没,最后这个村就变成了另外一个村。那个现在都打乱了,很多年轻人都跟外地人、或者外村的人住在同一小区,早就没有村这个概念,更没有所谓的宗族概念。要入户先改姓肯定不合理,中国人这个传统还是会讲究的,一直以来孩子都是跟随父亲姓多一点,要改变村里的观念比改变这个观念要容易很多。
大朗镇大井头村叶先生:以前没有做干部之前,我也不知道有这样的规定,后来才知道的。作为村干部,只能按照村里的规定去办事。而作为一个普通村民,我个人还是不赞成的。
大朗镇长塘村村民叶先生:村干部考虑到的分享福利和分红的忧虑也不是没道理,如果因为这样而削减了原有村民的利益,那肯定会遭到反对。可如果人家真的能做到承诺不会分享村民福利,那也无所谓。村里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一个姓氏,这些搞乱原有村姓氏的说法,很多村民还是不会太在乎,要在乎的也可能是上一辈的老人,这种观念慢慢开始淡化了。
折中之道
母亲户口迁到居民户口,小孩再随迁
大朗镇大井头村的村干部叶先生称,如果要解决小孩入户的问题,也不是什么难事,既然都愿意放弃村里的福利,那就可以将户口迁到镇里的居民户口,居民户口就没有什么要求,也没有什么福利可贪图。入户的时候需要先将母亲的户口迁到居民户口,然后小孩再跟随其落户,这样做就没有改姓氏的问题了,但要缴纳一定的城市增容费。
来源南方都市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