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庆6)红包上的中国
一红包这玩意儿我们都不陌生,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在我们“70后”记忆深处,还存留着一些跟红包相关的温暖的、难忘的、酸楚的乃至痛苦的记忆,匮乏带来痛苦但也带来更动人的记忆。就在我们要忘记得红包的滋味时,迎来了生命中第一次抢红包的热潮。
从大年二十八、二十九就已经有人开始撒红包了,我光知道红包不等于红色的包,以为上边的数字是任意填写的,是一些游戏用币。尽管如此,抢了几次,还是很不好意思,毕竟我们受的教育是要求礼尚往来。尤其是知道抢到的数字就是真实的钱数之后,无功不受禄的感觉涌来。看着别人兴高采烈地发了抢,抢了发,自己却心事重重,很不是滋味,赶紧不耻下问、自学成才。它是如此方便,你只要把金额和个数填上,就可以发了,既可以是定额的,也可以是拼手气红包。这比我们在家数钞票发红包要容易多了。像我这种马大哈总是容易把红包弄混,明明分好堆了,穿上衣服后就忘记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又不好意思当着被发的对象再清点金额。微信可就太方便了,都不用你亲自数钞票,不用担心空红包,也不用担心假钞,还帮你随机拼手气,后者才是最重要的兴趣点。只有在群里才能突出一个“抢”字,点对点送达意思不大。
初一一大早打开门,就被一诗人拉到一个庞大的圈子里,有帮主发了大红包,第一个就是四位数,之间有小数点,比我前几天抢的几毛钱多了多少倍啊。想想我平时发真红包的时候,两百块都有点不好意思。为什么现在对几十块乃至几毛都很敏感?大概是游戏性和意外使然。毕竟是手气,这么神秘的玩意。再看看别人红包的大小,免不了一阵攀比,对着手机一阵窃笑,先生的表情并不比我庄严。儿子一会看看我,一会儿看看他爸,发现都比看云更远。
为了让撒红包一直持续下去,这个群的群主规定抢红包中手气最好的搞红包接龙。这个红包接龙的制度在大家群策群力之下逐渐规范起来,要求手气最佳的下盘坐庄发6个红包28元。这下大家就不那么希望自己是手气最佳者了,但心里仍然有一丝隐蔽的盼望。就是这样的接龙也会出现连续十次坐庄的咄咄怪事。群温度持续升高,人气暴涨,简直要沸腾。
随后又被几十位群友带到了别的微信圈,而且发放红包的借口越来越多,比如新入群的要撒作揖见面红包、临时有事退出的要撒拱手再见红包。午睡前要撒,下午茶时间要撒,晚餐时间要撒,任何时候吃东西都要撒红包感谢上天赐予事物,洗头要撒包感谢还有头发可洗,刷牙同理。单身的要撒庆祝自由;谈恋爱的要撒庆祝幸福,准备结婚的也要撒庆祝修成正果;生了孩子的更加要撒,生二胎的被要求撒大包,生了二胎又不要工作的更要撒豪华大包……生活中的各种名目都成为撒红包的理由。还有各种与红包相关的段子、视频不断插播。大家顺便抽空在间隙里聊聊天,八八卦,嘲讽一下群友,关心一下朋友或者自嘲一番。
二
我侄儿初一来我家,看我一边抢红包一边傻笑,老凑过来要求:“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到晚上十点,我要洗澡了,他赶紧抢过手机去说帮我值会儿班。后来关机时侄子和我讨论,因为他不在群里发言只专心抢红包,所以一个也没错过,还抢到帮主发的晚安豪华大红包:66.66元。
我以为他也就是在比拼红包大小,没想到十四岁的他还从群里抢发红包的情况判断出我的几个大学同学的“人品”,并奉劝我以后少跟某些人打交道,他说的是我那些没绑银行卡凑热闹抢红包的同学,抢到一点小钱再发出来红包就特别纤细,还有一次,他干脆发了6个一分的红包,还在迷你红包上美其名曰“没有人比你运气更好”。我真没想到,一个初中生在微信群里呆那么个把钟就会上升到人品,看来人品这个词实在太时尚了,超越了狭小的内涵。侄子趁机翻了我一天的红包记录,好家伙,初一就抢了600多元!
侄子又总结说帮我抢到一个六十多元的比我给他一千块的红包还开心。我让他想想原因。他说因为这是他自己抢来的,红包从天而降还觉得自己运气特别好。另外,抢字也很有感觉。原来,凭力气也挺好。的确,抢中有一种对正常秩序的反动。没多久,侄子又感慨道:不劳而获的生活真好,要是每天都有红包抢就好了!这可不行,我赶紧纠正他,我发现自己当了老师后,的确喜欢讲大道理了。
我窝在家里,从这个群抢个红包,说几句话,赶紧换到另一个群撒红包,收一堆祝福。就这样在三四个群里穿梭、调侃,眼睛一刻也不得休息,手更是随时准备着抢、打字、换群。一点也不比走亲戚串门拜年更轻松。就这样忙碌了整整三天。学业、家务、看风景,全荒芜了。
整个春节,红包将我们紧密地团结在微信群里,忙得像抢食的鲫鱼,平时波纹不动的群频频地动山摇。几天下来,大家都疲惫并快乐着,更严重的是我发现视力似乎下降了,看电视字幕日渐模糊,而且一离开手机就觉得索然乏味,一片黯然。记得有句话说: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的确,只要有空,手就忍不住往包里摸,摸到手机就赶紧去看有没有红包抢。有红包就傻笑,坐下来就发呆,一脸茫然。
良辰美景,稍纵即逝。最后,只在微信里留下收发红包的痕迹。怎么也不相信我竟然抢到过这么多的红包,又辛辛苦苦地全都撒出去了。我怅然若失地盘点我的羊年春节,仅存关于红包的记忆点点,叫人牵肠挂肚、难分难舍。
三
从红包中我们体验到金钱、情谊和手气带来的多重愉悦。体验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几率。红包也拉近了陌生人的感情,我在群里抢过你的红包,只能交下你这个朋友。典型的中国式人情。抢发红包比陌生饭局上喝过酒、碰过杯似乎更有意味。红包激发了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我们的游戏精神、赌博精神,激发了人性的善和恶。有些人抢着给朋友发红包,体验乐善好施;还有些人借此比拼,趁机满足炫富心理;也有些人潜水抢红包,满足捡便宜揩油的心理。有的人重在调笑,有的人重在实惠,可能绝大多数的人和我一样重在参与,在于营造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在抢中感受到人的社会性、群体性甚至邪恶性。
最有意思的还是在同学群中抢,因为彼此熟悉,青春往事迎面打来。打趣调侃、哄抬物价、乐善好施者皆有,原形毕露,平时沉默寡言的同学就趁机将感情全部打包压缩进红包里。此时无声胜有声。同学群中偶尔会有一些成功人士撒豪华大包,比如赚欧元的、美金的往往手笔较大。我们也会抢得心安理得,毕竟这也是一种善解人意,接受别人的善意也是一种美德。就这样在施与受两种美德之间呐喊彷徨。
广州一直有派利是的传统,喜欢用红包解决语言问题。金钱数额可以很小很小,就是聊表心意,表达美好的祝福。在广州,新年上班第一天没结婚的人不管年龄大小都可以去跟已结婚的讨要红包,讨得高兴,给得愉快,两厢情愿。马化腾是广东人,他要将这种美好的风俗分享到全国、乃至全球。红包是善意和虚荣心的最佳搭配,也是最实在、最简洁的礼物。春节、红包,完全可能超越地域边界成为一种最坚固的民族想象,成为中华文化最具体的象征。
往年是春节联欢晚会把大家亲密地团结在电视机旁,今年是腾讯将中国人团结在红包周围:交流感情、笼络粉丝、推销产品,无奇不有。大多参与此游戏的人都觉得很充实、很疲惫、很快乐。据说,抢红包这个游戏让微信迅速地集结了巨额资金,干了支付宝用八年时间才干的活。抢红包一定会成为经济、创意、传播和社会学等专业即将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红包上的中国比舌尖上的中国更疯狂,红包更大限度地激发了我们的非理性,更大限度地将金钱抽象化。我们进入了点子时代,点石成金不再是传说。所谓的注意力经济,虚拟世界就是靠注意力与现实世界较量的。元宵节夜里,当我将最后一个红包派出去后,面对金额0时,一阵空虚袭来。
在哪个群很重要,有些群的红包全是十块以下的,而有些群是三位数的,这大概就是“人和”;再说“地利”,装备也很重要,要不就会屡屡得到“手慢了”,红包被抢光了,6S的比5S的快,5S的又比4S快,4G也非常给力,家用W IFI往往比酒店餐厅等公共场所的好用。最后我要谈的是“天时”,大的可以说是除夕、春节这几天,但是还有隐蔽的就是抢红包的具体时间,第一个不一定是最大的,最后一个也不一定。一直有群友渴望破解其中的规律。但实质却是随机分配。虽然你抢到了红包,但数额可能很小,小到可以忽略。也许你抢的十个小红包还不如人家一个大的内涵更多。神秘极了,简直诡异。承认红包(命运)的随机性并坦然地对待它,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人生哲理,抢红包以激动人心的方式教人心平气和。
红包,就这样任性地在微信群中飘来飘去,时而嫣然,时而冷嘲。随着元宵节过去,平常的一天开始了,谁也不知道:那些可喜可贺的数字都去了哪里;那些人见人爱的红包都停留在何方。
来源南方都市报 谁也不知道:那些可喜可贺的数字都去了哪里;那些人见人爱的红包都停留在何方。
页:
[1]